湖北出土一件“冲锋枪”,距今1700年,专家:射程约260米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战争形态的几个阶段吗?其实就是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当然还有我们现代的核武器时代、信息化作战时代,不过咱们今天不讲述现代的几个时代,而是简单的说下冷兵器时代。

  冷兵器最早出现的时候还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那个时候基本都是那些耕作和狩猎的工具,随着战争的到来,冷兵器的种类自然也是变得多样化了,而冷兵器时代最主要依靠的还是人,靠的是个人的体能,此外还有军队中的一些机动力量,指的就是牲畜,此外还有指挥将领的作战指挥能力等。
  战国时期前就是青铜器时代,可是到了后来就开始流行了铁器,而铁器的使用也快速的带领了骑兵的迅速崛起,而铁器相比于青铜器还是有许多优点,比如它更为锋利,并且造型更加的多样化,当年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骑兵可是极为出众的。
  在古代其实还是有许多顶级的军事家,他们也会对战争中的一些兵器进行改造和发明,从而也是一次次的发明创造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杀器,而我们本文考古出挖出的这件“杀器”就堪称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杀器,战场上它的问世绝对是震撼了一时。

  江陵意外发掘出三国大墓
  时间来到了1972年的夏天,地点就在湖北江陵,此时这里的天气已经是无比的炎热了,而在这里工作的考古队员们确实也是感到非常的头疼,因为天气实在是太让人无奈了,白天热死,晚上又冷,气温差距可真的是有点大啊,而这次的考古队员是来自于湖北鄂州市博物馆的同志们,而他们这次的工作目的就是针对在纪南城南水门出现的三国大墓进行发掘。
  其实这座三国大墓早早就被发现,而且1961年就已经被列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的考古发掘行动被批准之后,考古队所有人的心都是无比的激动,因为大家知道接下来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意外惊喜,而结果也确实是如此的。

  这座三国大墓单单从外面来看属于典型的砖室墓,而且规模也很是庞大,但是也有令大家感到十分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墓葬也是发现了被盗墓贼偷盗的痕迹,对于这点任何一个考古人员都会感到心如刀绞,因为任何一座墓葬只要是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一般情况下能留给我们考古的价值就会少了许多,特别是墓中有价值的文物估计也是所剩无几,运气好的话可能还会发掘出一两件来。
  当时湖北省文物局的领导得知古墓已经遭到盗墓贼光顾,为此也是立即就同意了抢救性挖掘的考古工作,并给予考古工作极大的资金支持,而这次的考古发掘工作其实还是收获了蛮大的价值,出土的文物种类很多,而且从内部的构造等综合情况来判断,墓主的身份绝对很尊贵。

  1700年前“杀器”重现人间
  那么这座三国时期的大墓到底发掘出了什么特殊且有价值的文物呢?
  其实还真的是有的,它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黄武元年弩机”,一件来自于1700年前的“杀器”,这件躺在墓葬中的“黄武元年弩机”自然是为我们后代学者专家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比如说研究三国历史的文物,还有三国时期的战争兵器相关历史等。
  当时考古队员在清理出这件“黄武元年弩机”时候,那也是眼睛都直了。其实对于大家对于三国时期的弓弩也是早就有所耳闻了,而这次能亲眼目睹了实物,那种有内而发的喜悦是无言以表的哦。

  随后文物一个个的被清理完毕和登记造册之后,“黄武元年弩机”自然是被单独拿出来进行研究和讨论了, 毕竟它所带来的历史价值是无比巨大的。
  从“黄武元年弩机”当时的外形来看,保存的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欠缺,那就是木臂出现了很大一部分的残缺,那么眼前最为紧要的工作自然就是想一想到底如何来修复?
  随后专家们开始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然后经过各种推测和测试,也算是将“黄武元年弩机”给还原成功了,其实“黄武元年弩机”的构造看着还是很清晰的,分别了木弩臂和铜弩机两个大部分,其中奴臂全长54公分,臂面最窄4.4、最宽6.6厘米,呈现的是亚腰形,两头厚中间薄;而铜机郭全长17.3、宽4.1厘米,平面呈窄长的"凸"字形。

  那么这把“黄武元年弩机”的射程到底能有多少远呢?这问题也是给出过一些估算,换算成今天的计算数值大概是在260米左右,这个距离在古代可是极为无法置信的数字了,堪称是远距离杀伤性武器之王啊。
  另外专家也发现了一个很重大的线索,那就是“黄武元年弩机”和诸葛连弩还是有存在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诸葛连弩又是如何的呢?

  诸葛连弩的优缺点
  一听诸葛连弩的名字就应该知道是哪个人发明的吧?确实就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制作的,而起初是被喊作为元戎弩,至于诸葛连弩是被我们后人叫出来的。
  而诸葛连弩到底有何重大的改变呢?《魏氏春秋》中记载过一句话:
  “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也就说诸葛连弩可以一次性发射十支箭,另外“矢长八寸”和“以铁为矢”更是一次极大的改革,就说“以铁为矢”吧,它带来的变化就在于已经可以基本上解决了羽毛装备会影响箭飞行的速度、高度等问题,另外因为是铁器打造的,从而也是大大的提高了箭的杀伤力。
  再者诸葛连弩还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变动,那就是他的箭匣底部有一个磁石的构造,大家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其实就是一种为了避免箭出现倒向反方向或者发射时滑落的问题。

  此外诸葛连弩中还运用了一种杠杆原理,这个原理的出现也是大大的解决了一个问题,要知道原本想要拉动这把诸葛连弩是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的,而杠杆原理的出现无疑是大大的保证了能连续发射箭的可能性。
  还有诸葛连弩还隐藏了一个很大的创新,那就是箭匣,其实箭匣就是等同于我们现代枪支的弹匣,确实我们也是没有想到的吧,居然早在1000多年前,诸葛亮就已经发明创造出了箭匣了。
  据悉在《三国志·杜夔传》还提到过一鲜为人知的一点,那就是三国发明家马均在见到了诸葛连弩之后也是感到极为的惊叹,经过一番思考,他还提出了一个改良办法,那就是觉得只能装十只箭矢太少了,而经过他的改良可以装下50支,可惜的是后来这一改良策略被停止,原因自然不得而知。

  不过也有人对诸葛连弩的一些创新提出了批评,那就是箭匣因为要安装在弩臂的上面,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遮盖住了诸葛连弩的望山位置,这个就是等同于瞄准镜的功能被舍弃了。
  确实这么一听感觉这个批评很有道理的,毕竟武器再怎么先进,如果命中率很差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就好比是“纸老虎”,看着吓人其实里头就是一个空壳。
  而针对这个疑惑,有专家提出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这么一个层面,他的这种改良策略肯定是有他的一定道理,毕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嘛,为了找到这个困惑的答案,专家们又开始翻越各种典籍资料。

  好在功夫不有心人,经过专家们的齐心协力之下,真相也就慢慢的浮出了水面。
  史书中提到,当时诸葛连弩在发明之后,蜀汉方面仍然还在继续的生产着以前的弓弩,这就说明了内部肯定存在了某些方面的关系,打个比方吧,如果在大军压境的时候,其实诸葛连弩虽然在命中率方面有很大的问题,那是面对人山人海的情况下,瞄准就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吧, 最为重要的就是武器的杀伤力和速度。
  所谓取长补短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为此有了新型的武器,也不能舍弃旧的武器,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互补的,特别是在战争过程中,相辅相成这个道理尤其需要懂得明白。

  总结
  “黄武元年弩机”的出土带来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确实是无比巨大,虽然只是一把弓弩,可是它隐藏的历史线索却有许许多多,这也是咱们考古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如今的这把“黄武元年弩机”是被收藏在了湖北省博物馆当中,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去参观下!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
  1、罗开玉,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初论<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经济与管理科学·旅游;《四川文物》,2004年.05期20_27
  2、何建萍、谢世海、余夏红,湖北鄂州抢救发掘一座大型东吴古墓<报纸>·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文献来源:《中国文物报》1_1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