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李清照的词,再读贾浅浅的诗,原谅我欣赏不了其中的“美”


一、

最近的文坛出现了一股“清流”,人们称之为“浅浅体”。
还别说,相比较古诗词的生涩难懂,“浅浅体”当真能称得上通俗易懂,话不多说,我们先来品一首《朗朗》。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SHI呢
等我们跑去
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
手捏一块SHI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不知道您如厕后是否会像一个归来的王,反正我是没有这种感觉,倒是有种如释重负的畅快感,难道是我太俗,还是我没有这样高的境界?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写诗的人高兴就好,说来也惭愧,我不会写诗,确切地说是我自认为没有写诗的功力,更不具备写一首好诗的才华。
“浅浅体”能够另辟蹊径,独成一个文坛的门派,这也是不少现今文人所“望尘莫及”的。
前不久,我把这首诗,读给了家人听,还别说,很有效果,差点没有把一口盐汽水喷在我的脸上,觉得这哪是诗,连打油诗都算不上好吗,如果这样也算诗,别说写一首,分分钟能写出一本诗歌总集。
对此,我却无法反驳,因为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浅浅体”究竟是如何火起来的呢?

多数人了解贾浅浅的背景之后,仿佛恍然大悟,觉得有个好爹才是根本,贾浅浅的父亲是贾平凹,名副其实的文坛大佬。
很多人都喜欢他写的小说,包括我也是。
比如说他写的《废都》,作家季羡林就评价说:《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芒。
二、
作家贾平凹的才华有目共睹,为何贾浅浅的诗却布满了下三路的俗呢?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不过有人却说,父亲是文豪,并不代表子女也能如此优秀,但多多少少会沾点光。
想想也有几分道理,不过这也让我想到了北宋的一个家庭——苏门三学士,那么古有苏门三学士,今有贾氏两父女,如此鲜明对比下,莫非在文学上真是今人不如古人?
先说说苏门三学士吧。
苏门三学士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父子,各个都是大文豪,都入选了唐宋八大家,尤其是苏轼更是中国文坛执牛耳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想必很多人至今依然能背出,写的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现在人或许还真写不出来如此优美的词句,无论怎么品,这词都那么有味道。
而反观浅浅体的诗歌,当然也是味道的,不过这味道中却充满了“屎”啊,“尿”啊的。
所以说,并不是有个文豪的父亲,就得沾他的光才能有所成就,至少苏轼在文学素养上,要比他老爹还要深厚。
如果细细思之,苏洵倒还是沾了苏轼的光。
当然,想要沾光,必须自身得有点功底才行,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己连基本的功底都没有,一味地想要沾光成名,或许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三、
说到这,或许就会有小伙伴会不开心,觉得拿苏轼的词,来说浅浅体这不公平,毕竟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一个正儿八经写词,一个下三路走得飞起,这样比不具代表性。
那好,我们就再来说说李清照吧。
首先,李清照是女的,其次,李清照也写过当时人不能接受的词,贾浅浅与她似乎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李清照不是教授。
读过李清照的词,再读贾浅浅的诗,请原谅我更欣赏不了浅浅体的“美”。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但是她早期的词却很开放,一度让人觉得她应该是豪放派的代表才对。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故事,很值得说道,在李清照的前半生里,她的词处处透露着小女人的姿态,也正是这种姿态,让时人接受不了李清照的真性情。
比如说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四、
这是李清照初见赵明诚时候的情景描述,李清照正在庭院荡秋千的时候,阳光照射之下,出了一身汗,下了秋千清理手掌,似乎又是平常的一天。
但她却听见了有客人来的声音,她慌忙躲闪,慌忙之中竟将金钗遗落,正巧遇见了来客,好一个翩翩少年,她满心欢喜,决定躲在半掩的门后面好好看一看这俊俏的少年。
于是便倚门回首,假装嗅梅。
这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婚约,想要提前见一下郎君,根本不行,但李清照却偷偷看了又看。

还别说,李清照的词当真令人拍案叫绝,寥寥几句,便将女子初涉情丝,想见又羞见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果您觉得这样写并没有什么,李清照还有更“直接”的。
当时的女子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处处要矮丈夫一头,但是李清照决然不是如此,因为她经常和赵明诚共同饮酒到宿醉。
金尊倒,拚了金烛,不管黄昏……
此外,李清照还写下了她和丈夫在房间里的温暖之事。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五、
李清照有真性情,写的是生活,甚至是夫妻之间难以启齿的琐事,但是读她的词,根本感觉不到俗气,反而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美。
再看“浅浅体”,写的也是生活,但和李清照比起来,两者相差的何止一星半点,简直可以用不在一个地平线上形容。
讲真,欣赏不了浅浅体之美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虽然阅读起来没有任何困难,但终究让人和诗的美联系不到一起。
那么,“浅浅体”究竟是怎么红起来的呢?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那么同样是诗,为何现在的人就写不出古人的那种韵味呢?
其实这并不是今人在文学上不如古人,而是所处的大环境变了。
古人日常交流都是用者乎这也,或者干脆用吟诗作对来表达情感,而我们现在人表达和交流的方式都是尽可能简单的白话文,如果拽两句古文,或许还会被别人当成笑话。
既然吟诗作对的环境不复存在了,那么有韵味的诗和词,自然只能存在在课本上了,诚然,白话文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但我们却只能在课本中欣赏古文的美了。
六、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人给我们现在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弘扬文化的时候,万万不能自污。
写诗歌也好,写文章也罢,写出自己的风格很重要,但如果一味为了出风头而为所欲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

我们现在不知道几百年后,文坛会欣赏什么样的诗词,但我想即便后人的欣赏取向与现在再有差别,也未必能接受含有尸字头文字的诗吧。
最后再以“浅浅体”中的一篇《真香啊》结束这次的话题吧,恕我实在不想再写了。
她说:上午同事们一起把饭吃
一个同事在饭桌上当众扣鼻SHI
她喊了声“不要擦拭”
另一个同事见状
抢上前去抓过那同事的手指
一边舔还一边说
真香啊,你的鼻SHI……
各位看官,该如何评价“浅浅体”,不妨留下您的看法,交流一番。
(本文只单纯评论诗词,不含有任何中伤的感情色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