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
该罐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A);腹部绘主题纹饰水波纹,中间有一个竖长方形开光,书“□入 敬神会,永充供养者”(图1B),开光上部绘以荷叶,底部托以莲花,布局与宋元时期荷幡形落款相同;下腹部饰以卷草纹一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淳祐七年(12 47年)、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正二十七 年(1367年)均为丁未年,经考证,南宋孝宗淳熙年釉下彩绘在吉州窑尚未成熟,未见细密繁冗的风格出现;南宋末与元末两个年代,由于战乱,国力衰落,亦可排除;唯元成宗大德十一年的可能性最大。
2012年深圳举办的吉州窑展上,展出民间收藏的另一件吉州窑釉下褐彩波涛鸾蝶纹净水钵。
▌至元十六年波涛鸾蝶纹净水钵
钵内壁绘鸾蝶,腹部以波涛为地纹,开光内书写“吉州路总府刘仕达舍入皈敬堂永充供养,至元己卯岁腊月谨题”。元代有前后两个至元己卯年, 分别为前至元十六年(1279年)和后至元五年(1339年),根据《元史·地理五》记载:“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总管府,置录事司,另一司、八县。元贞元年(1295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县升州,改吉州为吉安路”,可见该钵制作年代只可能为前至元十六年。
将这两件珍贵的自铭的元代吉州窑褐彩绘画瓷,与元代纪年墓葬、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土的一件吉州窑卷草纹长颈瓶等资料结合考查,可窥见吉州窑元瓷的一些真实面目。这两件珍瓷也反映出波涛纹是元吉州窑非常流行的纹饰。
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境内赣江中游吉安县永和镇。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落。
天津市博物馆藏南宋黑釉木叶纹笠式盏,口径11.5、底径3.1、高5.2厘米。木叶纹是指将天然桑叶用于瓷器装饰,烧成后的桑叶呈黄色,与黑色地釉之间形成对比色,树叶的形状,茎脉在黑釉的衬托下清晰可见,妙趣天成。南宋江西派诗人陈与义曾写诗云:“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因而“能通禅”的桑叶盏很可能就是禅僧或参禅士人所设计。
江西省博物馆藏南宋黑釉剪纸贴花薝卜纹盏,口径12.5、底径3.8、高6.2厘米。剪纸贴花是吉州窑的典型装饰,是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含铁量高的底釉瓷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以显出底色纹样来。南宋王十朋《薝葡》一诗:“禅友何时到,运从毗舍园,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更将薝卜径称为“禅友”,宋人取之插于花瓶陈设,有满室生香之妙。此薝卜纹盏是吉州窑的典型器,是通禅的实物物证。
江西省博物馆藏宋黑釉黄斑纹长颈瓶,口径3.9、底颈6.3、高19.7厘米。洒釉、釉斑茶具具有自然灵动之美,装饰风格自然朴素,率性洒脱,虽系人工所为,却透出一般自然造化的禅意之美。洒釉和釉斑装饰技法在南宋吉州窑茶盏等器物上十分流行,其工艺源头似可上溯至北方唐宋黑瓷同类装饰。
黑釉鹧鸪纹盏,鹧鸪纹是吉州窑独有的窑变釉,与福建建窑的“兔毫纹”并美,为时人争购,为后人珍藏。其实,鹧鸪纹也是师法自然、取法自然、崇拜自然的真性情的一种反映。宋代充满文人逸趣的清玩鉴赏之风在江西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对吉州窑瓷器纹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以诗入画,特别是釉下彩绘瓷器中所见的梅梢月、海棠啼莺、鸳鸯蒲荷等纹饰,颇能体现宋代文人的诗情画意。
江西省博物馆藏宋黑釉剔花折枝梅纹长颈瓶,口径2.9、底径5.3、高17厘米。剔花折枝梅是宋代吉州窑最为典型的装饰工艺,展现出冷寂孤寒之美。
釉下彩绘梅竹纹盖罐,口径9.5、底径7.5、高10.5厘米。吉州窑瓷器大量流行梅花装饰,这与宋代梅花渐受文人雅重有关。这不仅是南宋士人文化引领风潮的最好例证,也是其审美意识融入陶瓷工艺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