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傕等以贾诩为左冯翊,欲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乃以为尚书。
【译文】李傕等人任命贾诩为左冯翊,准备给他封侯。贾诩说:“在下提出的不过是救命之计,哪有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受。
李傕又任命他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官员之长,天下瞩目,我平素名望不重,不能使人心服。”于是任命贾诩为尚书。
【解析】一、注释
1.左冯翊[píng yì]
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秩两千石,权重比一般郡太守更高。
初,王允以同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傕等欲杀允,恐二郡为患,乃先征翼、宏。
2.尚书仆射[pú yè]
东汉三公拱手,政出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其副职。秩仅六百石,职权重,禄秩轻。尚书是尚书台属官。
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诛卓。
二、贾诩有什么功劳?
贾诩是西汉贾谊的后代,世居甘肃武威,举孝廉出身,起家郎官。
最开始董卓担任凉州大佬张奂的军司马,贾诩便在董卓帐下。董卓死后,贾诩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太尉段颎族弟)、张绣。
两次献计打败曹操,最后跟随张绣归降曹操,成为曹魏开国功臣。贾诩是根正苗红的凉州系。
李傕等还,辅已死,傕等无所依,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曰:“一岁不可再赦。”不许。傕等益惧,不知所为,欲各解散,间行归乡里。
讨虏校尉武威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傕等然之,乃相与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
董卓死后,牛辅被杀,李傕等人想求饶,王允不允,走投无路想解散部队,各回各家。
贾诩作为根正苗红的凉州系。出于维护凉州系的利益,建议李傕放手一搏,引兵攻打长安,凉州兵团因此入长安挟献帝杀王允,掌控朝政大权。
三、贾诩为什么连拒要职?
贾诩拒绝李傕等人任命的高官,可不是对权力不感兴趣,看看他归附曹操后,在曹魏阵营一路干到了什么位置:
《三国志》:文帝(曹丕)即位,以(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那么,既然贾诩不是对当官不感兴趣,为什么又要连续拒绝凉州系任命的高官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不看好凉州系,又不想主动放弃凉州系。
凉州系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此时的凉州系和官渡之战后的袁家是差不多的,急则并立,缓则相图。
董卓死后,董卓的女婿牛辅又被杀,就再也没有一个有威望整合整个凉州系的政治军事强人。
李傕等还,辅已死,傕等无所依,遣使诣长安求赦。
此时的凉州系,可以说是四分五裂,派系林立,因为有王允这个共同敌人的存在,才能够齐心协力聚集十多万大军攻下长安。
但等到王允被杀,凉州系掌握朝廷大权,由于互不统属,又没有外部压力,必然就开始内讧争权。
贾诩作为根正苗红的凉州系,内心是极为矛盾的。
一方面,他意识到了凉州系日后争权的局面,不愿意担任朝廷高官要职,位置太高日后必定要卷入内部争权,被迫站队。
另一方面,贾诩又不愿意放弃凉州系,所以凉州内讧以后,他先后依附的都是凉州系势力,直到逃亡关东依附张济的侄子张绣。
九月,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皆封侯。傕、汜、稠筦朝政,(张)济出屯弘农。
以贾诩之才,他完全可以脱离凉州系,另谋高就;
但从贾诩的所作所为来看,先后依附的势力清一色的凉州系,直到无所依托,带着张绣投曹操,他从感情上是不愿脱离凉州系的。
他的此时的内心,一方面是担忧凉州系将来的内讧隐患波及自身,另一方面又想抢救一下。
所以一方面贾诩连着推辞高官,一方面又要了个尚书的职位留在决策中枢机构。
因为尚书相比于左冯翊、尚书仆射职位较低,不容易受到后续政治倾轧的波及,不用被迫站队。
如果说,凉州系之后的政治倾轧中走出来一位雄主,将整个凉州系重新整合起来,雄霸天下,那么贾诩这个时候再站出来效力,岂不美哉?
如果说,凉州系之后的政治倾轧搞得一地鸡毛,互相削弱,无法收场。
那贾诩担任尚书,处政治中枢机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个职位对于形势的判断具有增益效果的。贾诩目标较小,一旦形势不妙,可能随时就准备跑路了。
贾诩这个人,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后续的关中政局,果如他所料,开始内讧了。
只可惜凉州系的政治倾轧没有产生新的大佬,最后还搞得一地鸡毛。
关中一地鸡毛,所以贾诩最后也就不得不逃亡关东,依附因实力最弱而被排挤的凉州系大佬张济、张绣叔侄,最后山穷水尽带着张绣投靠了曹操。
《三国志》:
太祖(曹操)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张)绣,并与(贾)诩书结援。
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通鉴网:www.dushiwudao.com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