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严重脱离日常生活!会炒菜做饭的比例较低!
对于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洗碗和收拾餐桌,会做的比例较高,而复杂一点的家务劳动,如炒菜、煮面条、洗衣服,会做的比例则比较低。
像炒菜这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家务劳动,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会做。
而干农活的比例就更低了,只有很少的中小学生会做,农村户籍的学生中,会干农活的比例也只有26.10%。
对此有人说,学校搞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发展“教育事业”和搞“教育产业”在基础、目标和出发点上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很多专家特别是结婚后的也不会做饭,洗碗,洗衣服。
有网友说,他都四十了,严格说也不太会做饭,但是真饿了也没法买的情况下也能鼓捣出点来,至于洗衣服孩子们学电器很快的,按几个按钮而已。
智能家居只要衣服放里说句小爱同学洗衣服洗衣机就启动的等着晒就行,这些不会影响任何,他一直觉得生存技能是逼出来的,只要需要立马就会了。
也有人说:其实科技进步也不能不学家务,就像家里有洗碗机,但是咱们国人炒菜有时候油大,有些残渣洗碗机没法处理,还是需要手洗的。而且万一拖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洗碗机坏了或者停电,也需要自己动手的,“会做不用做”,和“不会做而不做”区别很大。
还有人觉得,现在都的孩子学业苦,还炒菜呢,每天觉都不够睡,天天黑着天出门黑着天回家,到家除了吃饭半小时就是继续写作业,连洗澡都得算好那天有空。
这种东西用什么教,就算在学校教了,回去不实践也是零,当年我们在学校也不学,但回家必须做才得吃,个个自然会。
一个从幼儿园就围绕着“高考分数”转的教育体制,你想让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完全不切实际。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从胎教开始“内卷”的,然后是父母千方百计、倾其所有给孩子选优质搞幼儿园、优质小学、优质初中、优质高中。
一些初中甚至高中毕业生,上学都由父母接送,恐怕就不仅是安全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开车可以为孩子节约时间,然后用于做题。
因为一切围着孩子有时间做题转的这个现实,教育部2020年7月出台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甚至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只能是说说而已,根本无法落实。
据有关数据表明,周末家务劳动时间0-1小时的占68.80%,1-2小时的占16.80%,还有8.50%并不做家务。周末劳动时间远低于规定标准。
笔者一再呼吁,目前中国“该玩的什么拼命学、该学的时候拼命玩”的教育体制必须换一种方式了,否则祸害无穷。用什么新方式,那就是改目前的高等教育“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
目前中小学脱离日常的劳动教育属于正常,因为从社会到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本人都认为文化课考试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可以忽视。
为什么说脱离日常劳动的教育属于正常?这个正常是指的我们目前的状况就是这个正常状况,而不是说它的正确性。
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应试教育所导致。从高考开始向下推,只要你将考试成绩搞上去,其他的都不打紧,学校对老师就认可;家长老师社会对学生也认可,这是目前学校教育的常态。
既有校方的责任,也有家长和社会方的责任。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这个试行意见的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劳动时间是有了规定,但是执行情况又怎么样呢?有人监督吗?如果没有时达到时限又会怎么样呢?如果没有监督,没有公开,没有谴责,没有奖励,是否形同虚设?
有时候还搞一些运动式的东西,例如让小学生给母亲洗脚。一辈子都不见得也就洗这么一两回有什么用?真是虚头巴脑。
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还不如将传统的经典弟子规拿出来,好好重温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