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刘胡兰》课本“给你100块钱”被吐槽,就是找茬吹毛求疵


9月5日,江苏宿迁,江苏一家长偶然翻看二年级儿子的语文教材(苏教版),被其中《刘胡兰》课文中的一句话气到胃疼,出现了“给你100块钱”的表述,这位家长称自己是80后,记得当时课文写的是给100块大洋,在当时那是很值钱的,现在写的给100块钱,感觉这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对英雄的不尊重

有网友说:钱的概念太广,人民币叫钱,美元叫钱,英镑交钱,卢布和韩币也叫钱。如果是英镑,还好,100块钱,还能值几个,如果是韩币。100块可能就是连杯水也买不到了了。100块大洋,诱惑力是不小的。但是,刘胡兰仍然坚定意志,坚守信仰,决不当叛徒。这是体现革命英雄的精神和品质。
教材中随手一写,把100块大洋写成100块钱,太不慎重。作为教材,出现这样的问题,实在太不应该,应当好好调查,到底谁做的改变,有没有认真审查。

有网友说,这真的是钱的事吗?100块银元也好,100块钱也罢,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这是教材严谨性的问题,是孩子教育的问题。也有网友说,如果你是担心孩子不理解银元是什么概念,你可以在文中注明,也可以告诉孩子钱币是如何演变的,这样也能从侧面普及一下孩子对钱的认知。

也有网友说:有什么可气的呢?我们教材中的很多事例,若要认真起来,没几个是经得起推敲的,很多书中描写的人物对话和场景,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作者自己臆想的心理活动而已,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效果和目的,而是不是真实倒在其次。就像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当一位英雄在遇到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时候,作者会描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比如他会想到什么?为什么那样做?
会不会考虑有危险等等,在千钧一发之际,哪有那么多的心理活动?哪有时间想那么多呢?但没办法,作者为了体现某种高度,必须要加以想象。所以,真要细究起来,类似的描写还会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严谨,要遵从起码的事实,不能生拉硬套,也不能为了所谓的拔高随意编撰,甚至是扭曲。因为人教版插画事件,教材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我认为这是好事儿,任何事情不可能尽美,但我们要力争最美,特别是事关教育的教材问题,更要认真再认真,大家找出来不当的地方就积极纠正,但也没必要过分的解读和引申。

有人说:那为什么现在一提到教材,大家的神经都这么敏感?
日语教材问题,插画问题,再到这个数字问题等这也说明大家都很关心国家的教育和未来,这是好事,这位家长的初心是没有错的。实际上,教材编写者也没有错,就是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都能看懂,大家都没有错,都想着教材能尊重历史,尊重英雄。
现在对课本教材成了全民来找茬了,这种现象让人深思!从插图问题,到古诗词问题,到历史人物问题,现在又到了字词表述问题…教材问题已经被大家紧盯不放了。

除了个别教材本身存在着问题,是不是也有些人吹毛求疵呢?100块钱现在看来不算很多,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来说也很多了,毕竟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巨大丰富,钱也就不当钱了。
可能课本的编写者是觉得写100块大洋,很多孩子就不理解大洋是什么,用钱来代替大洋或银元,容易让孩子更加理解一些。
但现在的100块钱很容易让人们理解成100块人民币,这样确实就显得少了。
但对英雄刘胡兰来说,不管是给她100块大洋、100块钱还是一万块大洋,她都不会出卖自己的信仰。这主要反映的是刘胡兰的精神,不是钱的数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