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到50岁,只感觉越活越“凉薄”,一个能交心的人都没有



01
亚里士多德说过,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就是野兽。
离开群体,从而活成自由潇洒的样子,那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其实,人,越是上了年纪,这种“离群索居”的想法就越是凸显。
为什么有着“群居”属性的人,最后会变得不再合群呢?
我想,人,一旦看透了这世道的本质,看清了人性的善恶,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那他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留在群体当中呢?
年少轻狂之时,我们不懂,总是觉得合群最好,能够认识到更多的人脉,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他人的关注,不成为异类,这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后来,我们吃亏了,受到了群体的伤害,感受到了群体之人的冷漠,那我们就会怀疑,这所谓的朋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只要人有了怀疑的想法,那他后续的行为,就会跟以前变得不一样。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说,所有的怀疑,都是改变的开始。
尤其是人到了50岁之后,这种想法会愈演愈烈。当然,能够离群索居,也是我们的福气。

02
人到五十,会发现这三个人性真相。
真相一:人与人之间,没有单纯的关系,只有不单纯的利用。
有一位作家说过,当你走近一点去看人际关系的时候,你会清楚地发现,每个人的追求,都不过是自身的利益而已。
这人,就是一种为利益而生,也为利益而亡的生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其实是人性最为现实的一面。
不要相信什么“感情恒久”的言论。试想,一旦我们没有利益,又有谁会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真相二:没有完全真挚的感情,只有狼狈时的背叛。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连同床共枕的夫妻,都会因为某些困难而选择各走各路,又何谈是其他那些跟我们没啥关系的普通人呢?
人,还是不要太天真比较好。卑微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彻底看透,对我们绝情,选择抛弃我们的人,会占到99%以上。
真相三:人性多变,往往见不得人好。
所谓“恨人有,笑人无。”你一旦有钱了,别人就会憎恨你。而一旦你没钱,那别人就会捂着嘴巴偷笑。这,就是“欺软怕硬”的人之天性。
在这个世上,除了父母,其实没有人希望我们过得好。

03
人到五十,要跟这些人“说再见”。
第一类人:道德绑架之人。
你觉得,在这个世上,到底什么人最可恶吗?其实,最让人感觉到厌恶的,莫过于那些习惯“道德绑架”我们的人。
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有一些站在“道德顶峰”的人来指责我们,不是说我们这里不行,就是说我们那里不好。如此,会让我们特别难堪。
对于道德绑架之人,其实我们没必要过分在乎,选择远离就好。人,没必要听别人说太多。
第二类人:落井下石之人。
有人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以往你我都认为“雪中送炭”的人才是真朋友。在今时今日,别人不对你落井下石,就已经是对你最大的善良了。
在我们落魄的时候,选择冷眼观望的人,我们要感激他们的“不伤”之恩。而对于那些趁机伤害我们的人,我们要铭记于心。
这些落井下石之人,哪怕他们是我们的亲戚朋友,那我们也不要轻易原谅。
第三类人:虚伪做作之人。
其实,我们交朋友,就该交那些有“真感情”的人。你真心待我,我也真心待你,别总是算计来算计去,让你我都活得特别疲累。
有些虚伪的感情,如果我们实在没有精力维系,那我们放弃就好。摆脱虚伪,那是我们活得更加真实的开始。

04
没有一个朋友,这并非是异类,而是一种成熟。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人这一生,到底有多少朋友比较好呢?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
我们身边的狐朋狗友太多了,所遇到的过客也不少,没有上万,都有上千。但是,真正可以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说实话,不会有多少人。
因为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目的都不同,每个人的三观也存在差别,所以能够相交相伴的人,就不多,而能够一直在一起的人,就很少。
简而言之,有99%的过客,都不算是朋友,唯有那1%的人,值得我们珍惜。而在这1%的人当中,既包括我们的知己,也包括我们的家人。

其实,现在想想,做个独处的人也挺好,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受到别人的影响,反而多了自由,而少了束缚,人也活得更轻松了。
要坚信,身边没有一个朋友,那并非是异类,恰恰是我们变得成熟的开始。
文/舒山有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