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着陆在火星,这事儿确实很美


北京时间今天早上,“天问1号”探测器的着陆部,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的“乌托邦平原”。

“天问1号”着陆部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在火星表面(模拟动画截图)。
北京时间今天早上,“天问1号”探测器的着陆部,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的“乌托邦平原”。这事儿确实很美。

“天问1号”轨道器拍摄的“乌托邦平原”。
“祝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火神”。虽然火星表面并没有火,但古人却是用“火”来形容和命名这颗红色行星的。
“天问1号”此前已经在环火星轨道上飞行了约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它一直在审视、勘测火星表面,为其着陆部和“祝融号”寻找理想的着陆点。
“天问1号”此去的目的是探测火星。而探测行动的主角是“祝融号”火星车。“祝融号”的大小和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火星车差不多,也装备了不少探测利器。比如两台全景相机、一台探地雷达、一个磁场传感器和一个微型气象台。“祝融号”将对火星表面的成分进行分析,还将寻找隐藏在火星地表下方的水冰。其着陆的“乌托邦平原”据信隐藏着大量地下水冰。“祝融号”还能用激光扫描火星岩石,对其成分进行分析。

驶离“天问1号”着陆平台的“祝融号”火星车(模拟动画截图)。
按照计划,“祝融号”将在火星表面行驶和工作至少93个地球日。它将通过留在环火星轨道上的“天问1号”轨道器和地球保持联络。“天问1号”轨道器的设计寿命大约是687个地球日。
中国凭借“天问1号”和“祝融号”,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将探测器及火星车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的国家。着陆在火星表面过程复杂,且存在许多偶然性因素。而这一切都需要探测器自己去完成。这显然比进入环火星轨道要困难得多。

“天问1号”着陆部进入火星大气(模拟动画截图)。
目前已经在环火星轨道上运行的探测器为数不少,来自多个国家。其中还包括印度,以及阿联酋这样的土豪国家。环火星的成功率比着陆到火星表面高,和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偶然因素较少有关。太空飞行的可预测性要比着陆在环境因素复杂的行星表面高一些。

伞降过程中的“天问1号”着陆部(模拟动画截图)。
历史上曾经尝试将探测器着陆在火星表面的国家或地区有美国、前苏联和欧洲。但只有美国成功了。美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向火星表面投放了5台火星车和更多的固定位置着陆器。而后者之中,不乏有失败的案例。但无法否认的是,在行星探测领域,美国掌握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丰富的经验。
前苏联也曾经向火星投放过着陆器。但苏联的“火星2号”着陆器抵达火星表面后只工作了几分钟,便永远地和地球失去了联系。前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在行星探测方面虽然尝试颇多,却乏善可陈。2011年中国曾经尝试将自研的“萤火1号”环火星探测器搭载在俄罗斯的火星卫星探测器上,一同飞往火星。但最终却因俄罗斯的火箭发射失败,坠入了太平洋。
遭遇相似命运的还有欧洲空间局的“小猎犬号”探测器。到目前为止人类都还没有收到它12年前就应该发回的确认信号。
“天问1号”和“祝融号”的成功着陆,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虽然探测器还将在火星表面的陌生环境中面临新的考验,但至少在把探测器送到其他行星表面方面,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路和成功的经验。
中国在深空和行星探测方面的经验已经开始有所积累。中国的规划也颇具雄心。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将多个探测器送上了月球,且已经将月球表面的岩石样本带回了地球。中国还计划在2028年前后将火星样本带回地球。与此同时,中国的空间站已经开始建设。而2024年中国还将和俄罗斯合作,进行小行星取样。
太空探索是兼具冒险和实践精神的伟大壮举。所以“天问1号”的成功着陆,其意义还真不只是一点两点。中国的航天人会冒险,更具实践精神。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还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这是实现任何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关键性素质。它们同等重要。

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1号”着陆部着陆在火星表面(模拟动画截图)。
接下来让我们等待“天问1号”和“祝融号”传回史诗性的火星照片吧。它一定是有史以来最美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