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无疑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也可能是21世纪里,我们和“家”相处最久的一个年头。
虽然在一段时间里,出远门的自由受到了一些限制,但当人们不得不将眼光从远方收回之时,每个人都开始重新打量平日里习以为常,以至于“视而不见”的居住空间,开始打量家里一桌一椅、一床一灯,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
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和家、和家人以这样的“密度”相处了。
⇪ 2020年期间,大多数人居家生活时间远超往年。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们“被迫关在家里”的时候,也有许多或喜闻乐见或发人深省的社会现象与话题出现,譬如:
# 超长寒假,从“孩子终于回家了”到“妈见打”
# 离婚率暴增,2月份离婚预约排到了4月底
# 看家里哪都不顺眼,趁疫情来了场“梦想改造家”
# 收纳大危机,“谁和谁该在一起”成为新的“吵点”
...
而这些话题的背后,其实也折射出我们对于家庭幸福感的需求,以及家空间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平日里我们习惯了“处处为家”,为了忙碌的工作到处奔波,大家在缺乏归属感的形似空间中流动穿梭。而真正的“家”似乎成为了一个人们不得不回去,但花的时间越来越少的地方。
因此,我们开始思考一些虽然看似简单但又很本质的问题:什么样的居住空间才能给人归属感?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留得住人”的场所?未来居住形式,怎样才能成为心灵休憩的港湾?......
但无论提出哪种疑问,都最终指向了一个命题:唯有“幸福”,才是家的终极密码。于是,我们启动了一次关于“空间与爱”的跨域研究计划。
一段四十年的变迁史
发现中国人的家
这项研究计划从对“家”空间形态发展,以及过程中的“推动力”的反思开始。
显然,家,作为人类居住空间的起点,引爆了建筑史此后波澜起伏的历史地图。从岩居洞穴、茅草房屋,到木石结构、院门居所,再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小区门楼、乡间野墅,住宅空间虽“小”,却凝缩着时代变迁、伦理观念。
仅仅纵观我国改革开放40年,在突飞猛进的这段时间,随着技术与信息的快速更新,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家”的模样也几经迭代。
请在屏幕锁定下
旋转手机90°
⇣
那么未来的居住空间,还将进行怎样的进化?
从五个维度出发,
找到“幸福家”的密码
正如原研哉所言,“个人是无法再分割的最小社会单位,现在通过互联网就能在很多层面上与其他人产生非常紧密的连接,’家’变成了一个既松散又模糊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在现在这个时代,去对‘家’,以及对‘家’在社会中的存在关系进行重新定义。”
基于对空间变迁与当代生活现状的观察,我们以“家的幸福力”为命题,拆解出了五个维度:关系相处、情绪调解、美学意识、功能跨界、弹性需求。
从它们出发,或许能找到未来之家的“演化方向”。
A|演化驱动力:关系相处
沟通交流的缺失,现代居家相处模式的焦虑
在婚姻、亲子等家庭关系冲突越来越突出的当下,各看手机、各归各房的相处现状越来越明显。
中年男人回家之前先在车里抽支烟的故事成为一时热点,而需要兼顾妻子、女儿、媳妇、职员等几重身份的女性面对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努力在学业上完成KPI的孩子也有着说不出的压力,而空巢老人的居家问题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 画家爱德华霍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硕大的纽约城市之中,亲密关系的疏离与孤独。左: 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 右: Room in New York
虽然大家共处一室,却似乎各自屏蔽在自己的世界里。某种意义上,家,成为了一个人们不得不回,但又让人备受压抑的空间。
如何让家重新唤起亲密关系?这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
B|演化驱动力:情绪调解
工作日常的压力,如何在回家的时候释放?
如果说在工作场合,我们不得不扮演一个“完美社畜”,学会收敛各种压抑、情绪焦虑的话,那么谁不希望在“回家”的那一刻能够释放压力,找到心灵的归属和温暖?
⇪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在他的工业设计中强调“无意识设计”,意为在无意识之间对使用者的情绪形成某种特定影响。图: 深泽直人的产品/家居设计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作为一个私人、可以独处的空间,人们更希望这里是一个可以安慰心灵、松弛情绪,回到自我的场所。
家如何成为我们获取疗愈、平和心境的场所,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C|演化驱动力:美学意识
美意识提升,多元化审美取代流行风格化审美
家不只是一个满足基本需求的实用工具,换言之,它也是一件昂贵的“藏品”,具有某种艺术与美的价值。
在“装修”风霸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随着设计市场的发酵,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特定的审美风格逐渐兴起。
⇪ HomeAdvisor的设计师创建了一个新项目,来展示在过去600多年里房间的装饰和设计是如何演变的,每个时代的审美意识都会催生新的美学风格。图:项目中部分风格展示
毫无疑问,把家空间做得“有颜有料”越来越受人重视,讲究设计,也关注质感。北欧、法式、美式、日式、美式等流行风格也开始从元素向文化延伸。
但在这个美意识觉醒、强调个性的时代,固定化的标签难免落入窠臼,未来的家空间风格势必进一步走向多元化。而美学风格如何与个人的品味志趣相接,是我们同样需要探讨的一个侧面。
D|演化驱动力:功能跨界
突破单调复制的空间模板,“自定义”成为新渴望
在房地产浪潮中,统一制式的空间模版正在复制到不同楼盘小区、不同的都市。
规格统一、结构整齐的形式,让家空间变得一板一眼,令人乏味,所有人似乎在共享着“标准”的生活习惯,毫无个性可言。
⇪把家与其他空间进行功能跨界,是近年来许多研究团队正在尝试的研究内容。左: 麓湖·都市新想家中对40平米盒子空间的探讨 右: House Vision 的展览
在这个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元的时代,人们对家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统一的功能。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边界开始被打破,甚至家和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也在重构。
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直播间、从阳台到酒吧......家空间如何“跨界”,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E|演化驱动力:弹性需求
一成不变的空间,满足不了未知的新需求
计划不如变化快。背着房贷的中国人,虽然好不容易买下一套房,但随着人年龄的成长与社会身份的转变,人口的增加与需求的改变,房子很快不能满足新出现的需求。
⇪ 建筑物与空间在体验和弹性上的考量,与设计上的形式感、风格感如何兼容并蓄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图: 柯布西耶广受争议的作品萨伏伊别墅
人生几十年,不少人并不愿意一辈子待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空间当中。家庭成员的变化、个体的成长,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会对家产生影响。面对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对于“幸福家”需要关注的一个关键。
⇣
带着这些观察,我们对未来理想家展开了大胆猜测:它可能会区别于附庸流行,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也可能会改善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留恋“在家”……
但不论哪种设想,最终都将回到这个统一的命题——个体及家庭的“幸福力”。我们认为从生活中发现并创造幸福感,是一种能力。
而家或许正是最能增进这种能力的所在。
用一场大胆的实验,
破局“家的幸福力”
围绕“家的幸福力”命题,一筑一事将联合《麓客》,开展一场关于“未来幸福家空间”的生活方式研究计划。
在这项计划中,我们力求既能围绕设计角度,用专业性的知识解读幸福之家的样本,探讨未来居住空间的可能形式。也试图从城市发展、生活变迁的维度,触摸两座城市在文化上的“同”与“异”。
但我们并不会仅此止步。成都、重庆,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化相似,两座城市紧密相连。单从地理上看,一则以盆地为主,二则以山川为题,形成向下“凹”和向上“凸”的地貌形态,我们从“家的幸福力”为起点,聚焦成渝两地更多与城市相关的领域,提出“凹凸双城记”,在未来将开启为期十年的研究计划。
-
那么,两大成渝文化生活平台、60+天探访、五大命题,未来居住空间——家4.0将发生怎样的“脱胎换骨”?这场关于”家的幸福力“的实验,
请拭目以待!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希希
撰稿 | 希希
策划 | 老美、安琪、章鱼
校对 | 坦柔
摄影 | 见图注
设计 | 11、圆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