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tro入门学》,昂贵的平价餐厅?吃菜,还是吃氛围感?



Bistro,当下餐饮行业的最新潮流,已经从上海、北京火到了成都。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开始,成都开出的bistro(或给自己冠名bistro)数量已超过20家。
这不是一个常用的英文单词,还没有前网红brunch的普及度高,语言学家至今对bistro的词源也没有定论。考其源头,一般认为bistro由法国巴黎公寓的地下室厨房演变而来,特点是菜色简单家常,价格亲民,同时提供酒水,一般是葡萄酒。
你大可认为bistro就是法国家常菜,一般会翻译作小酒馆、餐酒吧。当然,无论是bistro的店家还是消费者,大多都不乐意把它翻成中文。
隔着一层语言障碍,关于bistro到底是什么,人们仍存在不少迷思。


迷思一:
吃菜,还是吃氛围感?

Bistro届的亘古真理:无氛围感,不bistro。
氛围感是什么?是梧桐叶下的觥筹交错,是笑得大仰碰到了隔壁桌的手臂,或是摘下口罩老板还记得你,并问一句“还是上次的「招蜂引蝶」(一种自然酒的名字)吗”。

想到bistro,你脑中的画面是不是这样?/ 图片来源:Pixabay
怎么拆解这种“道可道非常道”的感觉?聊完成都7家bistro的主理人,我们得到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氛围感是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大至空间,小至菜名,还囊括餐具杯具家具的选择、灯光的颜色、背景音乐的音量、服务风格、店招牌的设计,全部软硬要素都协调配合,方能营造出恰当的轻松小馆的氛围感。
Hō Wine Bar & Eatery(以下简称Hō)的主理人Rita总结,bistro的目标氛围,是能让人肩膀沉下来,感到被治愈,不必太用力。与之相配合的空间,就需要是有包裹感、有安全感、温暖亲近的,不能过分正式精致的,服务也要是朋友一般亲密的。


Hō Wine Bar & Eatery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Hō的基础物业层高很高,Rita刻意做了吊顶把层高压低,压缩掉bistro所不需要的距离感,整体灯光偏暖,地板和桌椅都用了木质,用以提升空间的温度。
外墙漆上墨绿色象征与自然的亲近,门边上一个小小的金色的「Hō」,是Rita手写的店名。很多人问过她Hō是不是啥法文、西班牙语的,“没有这回事哈,就是四川话‘喝’嘛,Hō嘛!”Hō,come and drink,喝,来喝。


Hō Wine Bar & Eatery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菜单里也有这样好玩的四川话元素,比如冷勒菜(冷的菜)。其他菜名也起得活泼有趣,儿化音或者叠词词,比如“酱烤香菇菇”。
Hō的点酒方式有两种,一是去吧台,墙上的灯箱会手写上今日供应的杯卖酒,二是去酒窖,侍酒师陪你点,ta会询问你的喜好,也会观察你的心情,心情不好,“那你要不要喝这个十万毫升的眼泪,咸咸的”。



Hō Wine Bar & Eatery 的酒窖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开在下莲池街的fatty angel采用了另一种冲散正式拘谨用餐氛围的策略。
喝酒用精美水晶杯,餐具就使用粗粝沉重的陶瓷材质,店铺的墙面刻意做旧,地板如沥青马路般粗糙,外摆区域还用上凹凸不平的花园砖,走与精致的沙发、桌椅完全相反的路线。

fatty angel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店招牌也用了少见的材质,一个有弹性有触感的软包,像肚皮,小写字母f惬意躺倒,变成一个肚脐眼。店名fatty angel,表达“吃饱一点,喝好一点;不分性别,不过度美化”的想法。

fatty angel的店标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主理人Eddie解释他的构想,“希望在精致的同时,不给客人太多压力。不用像去fine dining、omakase那么严肃正式,而是穿个拖鞋都能来吃,好像坐在马路上一样,很随意很舒服。”


fatty angel的装修细节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还有一些氛围感细节,成都的朋友们有机会可以去观察看看,比如DANIEL'S的桌上不会用比较正式的桌布,音乐会选比较轻松欢快刺激的,让环境热闹一点,比如La Delizia Bistro a Wine 喜悦(以下简称喜悦)的菜单上会写Canteen & Wine Bar,Canteen意指食堂、小卖部。
还有一点,也是bistro比较独特的:喝酒的氛围感。当问到怎样算/不算bistro的时候,有没有喝酒的氛围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诸如宇宙酒馆、Hō、lalaland都有一个独立酒窖,fatty angel用店铺1/3的面积做了一个吧台,喜悦和Sauceful都有一排非常显眼的摆满葡萄酒的酒柜。

喜悦的酒品陈列架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迷思二:
好贵的平价餐厅

不带酒,人均100元到150元。带酒,人均300元甚至更高。天花板,人均500元起跳。
这是成都bistro的消费水平。贵,也没有贵得超乎想象,但回味一下轻松小馆那四个字,好像又没那么轻松。
这种感受,有一部分势必来自bistro本身定位的精准客群。
对比上海、北京、成都的bistro地图,它们都集中在当地最热的商业区,以及,高薪人群聚集区。上海是梧桐区,北京是三里屯和朝阳公园,成都则是环太古里和南门。

成都的bistro店铺分布示意图
消费活力最高、业态更新最快的环太古里区域,尤其望平街周遭,bistro密度极高。疫情情况稍缓的时候,除了本地追求时髦、寻bistro而来的年轻人,不少来自北上的外地游客也会闻名来消费。
而南门繁荣,原因相当直接:金融城人群对新消费形态的接受程度和消费能力是最强的。
Hō是南门适合开bistro的有力佐证。选址合景·摩方背后的僻静底层物业,Hō相当隐蔽,Rita也没有刻意做宣传,但开业不到半年,现在工作日晚上都是满座状态,往往需要预约。
成都较受公认的bistro中,唯一一个开出热门商业区的是喜悦,选址青羊区八宝街附近的上半节巷,一个活力正在减退的商圈。

La Delizia Bistro a Wine 喜悦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主理人峻岑解释,这个位置有独特的烟火气息,房租又相对较低,能降低试错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尽量排除任何热门商圈的流量影响。作为一个目的地店,喜悦的客人也大多来自南边。
虽说bistro的本义理应是供大众日常消费的平价餐馆,但目前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考虑到客单价,消费bistro的时刻通常还是会留给一些比较重要的时刻,比如生日聚会、纪念日、约会。



La Delizia Bistro a Wine 喜悦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好比商务宴客或家族聚餐,就需要有大圆桌的包间,高吊顶、水晶灯、落地窗,不同的环境适配不同的吃饭场景,空间温馨、更有包裹感的bistro就是约会更适合的场景。
峻岑还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追溯最早的bistro,是出现在法国雷恩,源起是chef受够了传统fine dining的繁文缛节,出来单干了。这也是喜悦厨房团队的来源。

La Delizia Bistro a Wine 喜悦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如同班尼迪克蛋之于brunch,我们在bistro容易看到鹅肝、黑白松露、黑猪肉、和牛、澳牛、伊比利亚火腿、鱼子酱这类容易与昂贵挂钩的菜色,四川特色情况,也会经常看到各种西式做法的脑花、肥肠。花更低的价格,体会到接近高档餐厅的体验,称其为中低配的fine dining,其实也合理。
当下bistro届还存在一个争端:一些通过增加酒水来拉高客单价的餐厅,也开始叫自己bistro。
声称或公认更符合bistro的店,往往讲究酒与餐的有心搭配,因此没有一家bistro会使用扫码点餐,店里通常配备侍酒师,或至少店长和服务生能在酒的领域说道两句,酸的餐食推荐半甜的琼瑶浆或带气泡的雷司令,甜品推荐酸度明亮的葡萄酒。
这些服务都是隐性成本。

fatty angel的吧台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迷思三:
永远的外摆,永远的拥挤

纵览万千bistro,你很容易总结归纳出两个特征。
A.似乎总有外摆,而且外摆最受欢迎
B.尽管人均上去了,可位置总是不大
先说外摆。
Bistro通常乐意做外摆,Sauceful的主理人Chan觉得这事不难理解。据他观察,外国人特喜欢坐外头,户外没有“门”的概念,外摆这种形式能更好和社区、街道融合在一起,从而提供随意、轻松的感觉。

Sauceful的外摆区域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当然,也可以用浪漫一点的讲法,像lalaland的Alex说的,“包括这两年流行的露营风、户外风,这是人对自然天然的向往。不是只有成都人爱晒太阳,全世界人都爱晒太阳。”


lalaland的正门和后门外摆区域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外摆也是bistro氛围感美学的延续,这一户外空间传递的讯息是店铺的开放性。
像DANIEL'S,厨房是开放式的,能做大面落地窗的部分都做上了,主理人Jojo解释,“因为我们不会像比较正式的地方注重私密感,我们希望能和客人更有互动的感觉。”

Daniel's的落地窗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再说拥挤。
一般来说,我们会优先考虑,这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但在bistro,这种感受应该更可能来自于“今天我花了300块钱吃晚饭,可我依旧会在服务生为隔壁桌菜上时被迫侧身”的别扭体验。



由上到下分别是lalaland、Sauceful、DANIEL'S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回到bistro的老家,拥挤是迫于现实压力。
定价平民的餐馆支付不起太昂贵的租金和太大的店面,密集的客座就是为了提升销售额。根据Chan的观察,尤其是外摆的情况,外国bistro使用的桌子尺寸普遍偏小,座位是挤到伸手就能夹到隔壁桌的菜。

Chan开在望平街的另一家店RAW HEART,外摆永远受欢迎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引进国内,这种情况已经不那么极端,bistro和普通餐馆无异,拥挤感的来源或许更多是因为参考了价位。Hō的主理人Rita就提到,一些习惯了商务局的客人在bistro或许会感觉局促。

迷思四:
有闲阶级的享受资料

走访过程中,我们频繁听到一句话:成都在学上海。从波奇饭,到brunch,再到bistro,你可以画出一条从牛油果到班尼迪克蛋再到摇晃的红酒杯的「B餐」风潮发展脉络。
当然,各地都在学上海,那里是全中国的消费高地。
那里有最频繁的贸易往来,最多的外国人,最多从国外留学工作归来的人,以及最快得到全球最新产品的速度。市场角度考虑,Bistro最先在上海出现,起源就是外国人的消费需求。

在街角的La Delizia Bistro a Wine 喜悦,被认为是成都最像上海的bistro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如果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认识它,与上一届网红的brunch不同,bistro本身是基于一套以服务、价格、环境为标准的西餐的分类体系。
bistro之上是fine dining(高档餐厅),价格更高、服务更好;之下是食堂、快餐店、移动餐车、街边摊,压缩服务、价格更低;大致与café接近,但客单价更高。这两年国外也出现了进阶版的bistro——bistronomie,可以理解为更往fine dining的方向靠近了。
而成都bistro的主理人,基本都有海外留学、工作,至少是旅居的经历,多数本身就是西式餐饮行业的从业者,比如蓝带厨师、调酒师,或做过葡萄酒贸易。他们在谈论bistro的时候,就是放在这个体系下去衡量的,也就有了“平价是相对的”这个结论。

DANIEL'S的主理人Jojo即是在美国学成蓝带归来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作为新晋舶来品,bistro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恰当的翻译,借这个陌生感,bistro其实是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出了一个点评网站上都没有分类的新业态。
这种新,从其代表的消费文化内核来看,可以凝练为三种精神:精神上放松,精神上享受,精神上富足。
精神上放松,即迷思一提到的氛围感。
当热衷于bistro的人们,谈论起自己消费bistro的场景,形容的往往是,和朋友们一起轻松自在,喝酒吃饭抽烟肆意聊天,不是这家餐食多么无可替代和美味,酒水多么实惠或独特,而是在这里吃饭这件事让人舒服。
这是一类新的消费需求:人们需要一个介乎正餐和街边摊之间的就餐环境,重点不聚焦于餐饮本身。

fatty angel / 图片来源©一筑一事
精神上享受,指饮食作为享受资料,而非生存资料。
“肚子不是用来吃饱的,是用来装好吃的。”在bistro,人们追求风味。酒会根据餐食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风味。创新、跨界、无国界融合、中国地方菜系bistro、“喝红酒为什么不能吃川菜”,都是这种诉求的变体表达。
一个小细节可作为佐证:新兴成为风潮的自然酒,bistro基本都有在卖。(自然酒,指加工过程中没有过多人工干预的葡萄酒,特点是风味多样、包装好看。可以理解为葡萄酒届的精酿、精品咖啡。)

lalaland有一整面墙都是自然酒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精神上富足,指有闲钱追求清闲,或者,愿意花钱追求清闲的体验。
Fatty angel的主理人Eddie认为,无论bistro还是brunch,它们的走红本质上是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升级进化,“现在年轻人的餐饮消费已经不是简单的果腹,或许更多是对悠闲惬意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表现形式”。
“花500块钱坐一天,自我取悦自己。不管年轻人也好,女孩子也好,男孩子也好,或者再年长一点的人,我觉得都有这种需求。”(lalaland Alex)

lalaland的主理人Alex形容自己的店铺:大众消费,好吃不贵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讲到这里,就可以提一提成都bistro风潮掀起的一个重要背景了。就在2021年,成都井喷式开出数家bistro,同时,成都的人均GDP水平开始高于高收入国家标准。
六年前,Chan在玉林开过一家很小的bistro,六七十平米,四张桌子,只有晚上开,餐食只卖牛排和一些法国乡村菜,人均三五百,后来因为不大赚钱,加上手头另一家餐吧RAW HEART开业无法兼顾,便很快闭店了。

迷思五:
不就是,西式冷淡杯?

回到bistro最原初的定义:平价的食物,是你随便走进街头一家可以喝酒、可以吃饭的地方。
Bistro并没有更高贵,但这个事物在中国没有根。因为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而形成的认知差异,不可避免,这种“洋气”会和人们对某种阶级的想象联系在一起。正如酒吧不带英文显土,bistro叫餐酒吧就不好听,卖红酒的地方叫小酒馆就显得不合适。

Sauceful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Chan提出一个观点:国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隔着一层文化差异,其中便暗藏一层不平等关系。而从理解到习惯、适应,之间仍会存在时间差。
“外国的东西进来,大家总觉得外国的生活方式就是会比‘我们的日常’高一等。但平等的文化输出应该是,等价交换咖啡,是我们吃碗冰粉的价格。其实都是‘日常’,并没有高低之分。”
功能上看,bistro和日本的居酒屋,韩国的炸鸡啤酒屋,意大利的Enoteca或Trattoria,没有差别。吃饭+喝酒,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叫法罢了。
冷淡杯,就是成都的bistro。

夏季限定冷淡杯 / 摄影:建国©一筑一事
-
关于文中提到的bistro商家,
我们列了一个list。
疫情期间咱们不鼓励人员聚集,
等情况稍好一些,欢迎大家去体验一下。
(上下滑动查看,店铺按首字母排序)
Daniel’s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天仙桥北路3号附15号
营业时间:10:30-14:00;17:30-21:00
联系电话:15881049323
 
fatty angel东南亚创意餐酒吧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下莲池街8号院附5-6号
营业时间:12:00-24:00
联系电话:19113252806
 
Hō Wine Bar & Eatery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交子大道500号109-110商铺
营业时间:18:00-次日02:00
联系电话:028-80270071
 
La Delizia Bistro a Wine喜悦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上半节巷22号
营业时间:18:00-24:00
联系电话:13360000166
 
lalaland自然酒餐厅 Wine&Bistro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东风路4号附15号
营业时间:12:00-次日02:00
联系电话:028-61100235
RawHeart Brunch&Bistro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望平滨河路50号
营业时间:11:00-22:00
联系电话:018-84730030
 
Sauceful cafe&bistro
地址:成都市天府二街777号regular源野-1层08商铺
营业时间:10:30-24:00
联系电话:19180769930
(上下滑动查看,店铺按首字母排序)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建国
图片:Simon©一筑一事,其余详见图注
校对:慧莹
设计:阿嘞©ZSDC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