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天府艺术公园首次亮相,走出“象牙之塔”,开启了“成都艺术生活2.0”。今年7月15日,在此同期开幕的“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历经长达252天的展期后落下帷幕。
当我们再度回望,眼前的天府美术馆与当代艺术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隔湖相望,沿湖的特⾊艺术商业⽔街和湖滨绿道将建筑空间相连,一幅交融着建筑、⽣活与⼈⽂的公园画卷已徐徐展开。
距离亮相半年多过去,我们特别对话了这幅画卷的几位深度参与者,包括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吕澎,成都城投置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漆静涛,中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刘艺,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参展青年艺术家田晓磊。一起聊聊:成都艺术生活2.0,实现了吗?
天府艺术公园,摄影©如你所见-王厅
在成都双年展,
打开城市的艺术面向
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机制起源于1895年的威尼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the Venice Biennale)不仅提供了国际艺术展览的一种流行模式,也与城市发展和艺术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2威尼斯双年展,图源网络
国内的双年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成都双年展始办于2001年,至2011年第五届时引入威尼斯双年展模式,2013年后经历了一段“空窗期”,到2021年,成都双年展强势归来,与新落成的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携手亮相。
成都,正以热情包容的姿态迎接双年展的回归。
天府艺术公园,视频©离地影像NEEDFILM
此次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认为,作为⼀个永久性的艺术欣赏和展示场所,天府艺术公园为持续、系统的展览策划提供了空间基础。
在这些空间中,由18位策展人组成的策展团队以“超融体”为总主题,分别担纲8个分主题展板块的策划。除此之外,展览还包含了1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板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2021成都双年展,摄影:Simon©ZSDC、©如你所见-王厅
策划一场如此大型的展览绝非易事,展览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坦言,“主题、思考和确定”是策展中最难的部分。
“因为艺术的作品,艺术家实际上是演员,在某种程度上策展人有点儿像制片加导演,确切来说是导演,就是你要有构思,你去选演员、出演员。”而本次双年展共有272位海内外艺术家参与,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实为一场艺术“大戏”。
2021成都双年展,摄影©如你所见-王厅
同时,展览与艺术家之间也存在双向选择的关系,唯有具有时代感的展览主题和足够艺术家发挥的展览空间,才能够得到艺术家们的认同。
“在今天疫情的情况下,艺术家们之所以认同成都双年展是对成都这个城市的认同,是对这届双年展主题的认同。”
2021成都双年展,摄影:Simon©ZSDC
吕澎还注意到了艺术观赏形式的一些变化和发展,“以前大家可能更关注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而现在观众的反应变成了重要的一环。”这一点在深受年轻观众的好评“时潮共燃”这个板块表现得尤为明显。
策展人在这个版块呈现的是年轻态的当代艺术、时尚、设计、潮艺术之间交融互动共生共融的状态,探讨艺术如何在时尚设计潮流的意境中重生焕发一种新的活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时潮共燃”板块作品,图源天府艺术公园公众号
青年艺术家田晓磊这次选择了视频综合装置系列《后⼈类博物馆》参展,作品包括25个视频、一个雕塑、几组霓虹灯,组成了一个脚手架迷宫的形式,是一个综合的作品。
基于作品的呈现形式,策展人给了田晓磊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很棒,我根据空间设计的迷宫的结构。这套作品是我近几年创作的一个缩影,主要描述了我对后人类的一个博物馆式的片段的梳理,也是疫情下人类脆弱感的反思。”
双年展参展作品:田晓磊《后人类博物馆》,图源天府艺术公园公众号
田晓磊还有一个有趣的习惯,喜欢假装观众混在人群里,观察那些真正观众们的反应和解读。
他发现,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好像都所有不同,有的人会把他的作品解读为服装表演,有的人会解读为未来的生物种族,有的小孩当动画片看的津津有味,有的人一脸懵的不知所云,当然,也有从艺术角度看出对美术史的解构。
田晓磊作品:上为“接触” 循环视频(2019),下为“稳定的惊险” 循环视频(2020)
“作品到公共空间后其实和艺术家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弱甚至无关了,观众的解读变成了一种再创作,也是作品很重要的另一部分。”
观众的性别年龄、生活阅历、审美情趣都可能影响他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我喜欢开放的,没有确定结论的作品形式,用多样性的心态接受一切的反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源小红书©有风吹脑壳、©lisaRica、©铁锅炖狗蛋
在本次双年展半年多的展期中,这样的看展故事无数次地发生着,策展方、艺术家与观众在同一空间场景中共创,对于时代性主题做出各自多元化的解读,这也是艺术展览的魅力之一。
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艺术双年展?这个问题也许没有固定的答案,而2021成都双年展作为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的确从某种程度上向公众展现了一种城市艺术生活的模版。
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
翻开一本城市美学之书
双年展期间,与成都市当代艺术馆相邻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也收获了不小的关注度。
即便在“网红”阅读空间扎堆的当下,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也足够出众,建筑结构使得内部的阅读空间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在自然山水间阅读的独特体验。
天府艺术公园,视频©离地影像NEEDFILM
在聊到如何运营这家图书馆时,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首先强调了图书馆的定义,在他看来,“图书馆是包容性最强的公共空间之一,它既是信息中心、服务机构,也是研究机构,其中是有完整的链条在的。”
这是图书馆区别于一般阅读空间的地方,同时,肖平也坦言,“许多书店的运营给我们图书馆上了一课,他们对设计感的强调和灵活的运营模式我们都有在学习。”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Simon©ZSDC
作为成都图书馆的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在保留区域性中心图书馆专业性的同时,做出了许多差异化的新尝试,首先就体现在设计上。
书山区域的书架以弧线延伸出起伏⼭脉的形状,宛如延绵不绝的四川丘陵,内敛⽽柔美,供读者阅读的点位零星分布着,呈现出如传统山水画般的层次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肖平不介意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正相反,他希望这里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甚至会常常与设计师讨论如何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让读者觉得有意思,想要留下来待一会儿,想要推荐给别人,就是我们的成功。”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图书选品也是肖平亲自把控的,围绕人文、艺术和生活美学几个大类展开,他还带领团队设置了一系列领读台,“这在传统图书馆是没有的,我们希望读者能更顺利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摄影:Simon©ZSDC、©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科技化的特点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同样极为突出,这里有着全成都公共图书馆的数据,不仅意味着读者借书还书非常便利,运营团队也能及时进行策略调整。
例如,图书馆开放不久肖平就发现,儿童类图书全都借完了,“这跟我们之前的预想有一些差距,说明儿童的阅读需求是很巨大的,作为服务机构,我们需要尽快回应这样的需求。”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摄影:Simon©ZSDC
肖平仍清楚地记得,某天晚上他在图书馆遇到一对母子,他们是从成华区坐50多分钟2号线来的,因为孩子很喜欢听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有声读物。
这样的事情总让肖平再一次确认,即便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图书馆这样的公共阅读空间依然是必要的,读者需要从生活和阅读中获取美的感知,“公共图书馆就是为市民提供艺术生活服务的机构。”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到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阅读,他们有的是专程前来,有的是看完双年展顺路而来,还有的是在天府艺术公园散步的市民,这样惬意的氛围其实很接近肖平心中的理想阅读生活,“日常化、生活化、街道化”。
在他看来,“天府艺术公园是‘公园城市’典型案例,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这几个空间是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魅力和生活方式的展示平台。”
天府艺术公园,
如何向生活“应答”?
“公园城市”这一理念早已被写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四年多过去了,如今的天府艺术公园怎样向生活“应答”?
——天府艺术公园的创新之处正在于,公园本身变成了艺术品。
天府美术馆,摄影©如你所见-王厅
天府美术馆如一株亭亭玉立的芙蓉花飘落于公园的半岛之中,从远处看,建筑体宛如洒落的⽩⾊花瓣,曲线柔美且富有张⼒,花瓣的曲线代表着艺术与⽣活交织的包容精神,组成⼀幅⾼、静、雅的场景。
当代艺术馆和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则塑造了公园的边界,人工山丘的形态隔离了三环立交桥的嘈杂,形成了朝向公园的屋面草坡看台。三个场馆的公共大厅都拥有朝向湖面的最佳视野,室内的艺术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毗邻场馆,蜿蜒了⼀条300⽶⻓的天府⽔街,充满蜀巷烟⽕⽓。⼀座湖光⼭⾊的艺术公园中嵌⼊创意商业,既是艺术与⽣活的融合,也是成都人安逸生活与拼搏精神的交汇。
天府艺术公园,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在天府艺术公园总建筑师、中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刘艺看来,伟大的城市都有艺术的高地,标定出城市的视界与格局,成都是艺术家聚居的城市,却少有高规格的美术场馆,天府艺术公园恰逢其时地完成了空间的拼图。
而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正是“新格局”的序幕,在252天的展期中参观人数突破了100万大关,其中约10万人来自除成都以外其他地区,这也是全球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艺术双年展。
“艺术本就是开放的,是针对所有人的。”刘艺这样说道,“这次展览的网络传播效应超出我们的预期,我认为是好事,人们去参观展览也是在参与这个空间,打卡是当代的一种体验建筑的方式,通过所谓的‘网红效应’,空间的影响力和传播度都能远远超越实体的限制,这也是传播时代的一个特点。”
天府艺术公园,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纵观举世闻名的城市公园,从纽约中央公园到伦敦海德公园,再到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否拥有一座承载城市精神和公共生活的公园,早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之一。
开放半年多来,天府艺术公园早已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热衷于来这里散步游玩,或在公众艺术装置和建筑前拍照打卡,或走进美术馆和图书馆,在这里,艺术变得日常化和生活化。
如刘艺所言,“天府艺术公园就是‘公园城市’的最佳实验,是理想生活在现实中的场景展现。”天府艺术公园只此唯一,但成都艺术生活的可能性则是无穷尽。
天府艺术公园,摄影©如你所见-王厅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天府艺术公园
建设单位:成都城投集团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项目位置:成都市金牛区北三环一段
我们开启了一场特别策划的系列线上城市论坛,将在每期专栏内容中,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学者,共同探讨「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等诸多议题。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Eva、忧忧
撰稿:Eva
摄影:Simon©ZSDC、©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如你所见-王厅
校对:昨山
设计:琨琨©ZSDC、龙龙©ZS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