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之日起,在城市创造美、发现美就是人类的主要追求之一。
当代人的生活总是繁忙而琐碎的,工作的困境、生活的烦忧几乎时时刻刻围绕身边,但不经意间的某一刻,也许是一条街道、一座建筑、一隅风景,总会让你想起,原来我生活的城市是美的。
城市之美
从看见雪山到住进公园。
人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出身背景、所学专业、从事职业、兴趣爱好等等,不同的人眼里所看到的城市之美也不尽相同。
知名城市风光摄影师严磊多年来致力于登上各种高处,无论是高楼还是高山,从这样的视角俯瞰城市,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陌生,新的灵感与想法也由此而生。
· 严磊摄于成都
· 《雾之宅》四周建筑
四周建筑联合创始人刘佳则更为“接地气”,他们团队总是充满好奇心,别具一格的网红厕所、穿梭在树林中的观景桥梁、介入自然风物的艺术装置......他们在创造城市景观的可能性。
那么,他们眼中的城市之美是怎样的呢?
严磊:从另一个角度看城市
对于严磊而言,摄影包里装上两机五镜加无人机和攀上任何城市的高楼楼顶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8岁那年,他辞去工作专心投入到城市风光摄影中,“我总是为能够找到全新的拍摄角度而无比兴奋”。
· 城市风光摄影师严磊
8年前,城市摄影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门,生活在北京的严磊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主题的潜质。
· 严磊摄于北京
现代的城市变化太快,每过一段时间,都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刷新着城市的面貌,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难以察觉。
“所以记录城市的风光,就是我探寻这座城市‘新貌’的途径,人们的日常生活太忙碌了,奔波的过程中很难仔细审视。希望通过一些影像片段,让人感受到那些壮阔、华丽、绚烂或是平凡。”
· 严磊摄于北京
从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北京,到繁华而摩登的上海,再到欣欣向荣的成都,严磊尝试着用影像观察和记录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既是出于兴趣的追寻,也是为大众留下城市发展轨迹的收藏和见证。
“我拍所有城市里的建筑、风光,想让这些影像变得有价值、有意义,能够为以后的人留下些什么。”
· 严磊摄于上海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城市摄影是个风光的职业,摄影师们游走在繁华的高楼上俯瞰芸芸众生,拍摄出最为震撼的影像。
而对严磊来说,面对的问题要实际很多,为了拍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照片,他时常要往返于不同楼宇之间,找出最好的拍摄角度,“有时候遇上没有电梯的建筑,为此爬几十层甚至更高是很辛苦的事。”
· 严磊摄于上海
琢磨不定的天气同样令严磊苦恼,像地处盆地的成都,有时候相信天气预报还不如相信自己的经验。为了拍到一张城市中见雪山的照片,严磊往往需要一年去几十趟龙泉山,才能拍出一张满意的作品。
但只此一张就足以震撼全网了,今年8月的一场暴雨后,“成都雪山”再次登上热搜,网友们惊呼:“这才是成都的正确打开方式”,其中,严磊的作品被疯狂转发。
· 严磊摄于成都
2015年,严磊创办“中国爬楼联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爬上一座座高楼,记录城市的变迁。
· 严磊摄于成都
他从不认为自己拍摄到的就是城市最美的一面,但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唤起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心,“能在光影间记录自己脚下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我觉得这就是城市摄影的意义。”
· 严磊摄于成都
目前生活在成都的严磊当然也留意到了成都城南的变迁,在他看来这里“可拍性太高了”,开阔的街道、花园式的自然风景和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在这里完美融合。
· 严磊摄于成都
待到明年7月到9月能见度最好、云彩最美的季节,严磊也许会带上相机和装备,爬上城南的高楼,为新一轮的城市更新留下影像。
刘佳:探索建筑的“四周”
刘佳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斜杆青年”,研究生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回国后辗转数个设计工作室,还尝试过做独立摄影师、和朋友一起经营木工坊。
直到2018年,刘佳加入了由金显书创立的“四周建筑”,“四周”既是“four weeks”也是“everywhere”,分别代表时间和空间,是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
· 四周建筑联合创始人金显书(右)和刘佳(左)
金显书和刘佳将四周建筑称为一场“实验”,工作室成立后接到的第一个重要项目,就是鹿溪智谷桥的项目设计权。
过去十年,成都是一座向南“生长”的城市,街道、住宅、公共建筑,还有各种景观和绿道,鹿溪智谷桥希望通过参数化设计,在兴隆湖旁边的鹿溪智谷绿道内,塑造一处大地艺术景观。
如何恰如其分地介入自然,是景观类建筑设计的难点,“要在有‘冲击力’和‘微介入’之间取得平衡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克制介入’是我们对这个场所和项目理解的设计伦理。”
最终建成的鹿溪智谷桥,主体结构为钢结构,长300米、宽4米,穿行在草地、树林和湿地之间。“我们用数字化手段设计了1100多片折纸般的鳞片,像树林中的每片树叶一样,互相极其相似,却不尽相同。鳞片的折叠形成了呼吸般的渐变的空隙,很自然映衬和透露了周边的景观。”
· 鹿溪智谷桥,图片由四周建筑提供
凑巧的是,四周建筑有好几个与鹿溪智谷桥同期落地的项目都与“桥”有关,有人将他们戏称为“做桥的团队”,四周建筑团队也欣然接受了。
桥梁最开始的作用就是连接不同的地域,但四周建筑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的团队介绍里写道:“四周建筑不想局限于传统建筑学内的视野,而同时探索建筑的‘四周’。通过建筑、环境及城市更新方案,游走于传统及数字化的不同语言,在不同尺度下营造活力生气的空间和生活。”
以此为出发点,四周建筑尝试承接多样化的项目类型,今年让他们爆红的作品,是三圣乡的一座公共厕所——红砂村像素卫生间。
仿造川西民居风格的外观设计,第一眼就够吸引人注意了。细节上的一些设计巧思,更是兼顾了功能性和设计感,与灯光互动的花纹图案,增添了一丝浪漫气息;等候区的图书与艺术作品,让等待的时间不再无趣;显示屏上实时空间信息和智能评价系统,更是充满了现代感和科技感。
· 红砂村像素卫生间,,图片由四周建筑提供
四周建筑还受邀参加了今年在邛崃举办的天府大地艺术季,他们的作品《雾之宅》营造了一块几何状的雾,利用熟悉的的金属网材料叠加形成雾的渐变的视觉效果,姿态仿如飘在稻田上。
空间上,四周建筑希望它可进入和包裹人,所以在体量中挖出了小通道和空间,比较有趣的分出了“有”和“无”,形成了亭或宅的场景,等待观众进入,观看大地。
· 《雾之宅》,图片由四周建筑提供
四周建筑认为这些看似“跨界”的项目其实是有共通点的,刘佳说:“坦率讲我们不排斥任何项目类型,建筑、桥梁、艺术装置,我们都会认为是在处理人与空间的关系,大地与物的关系,体量和场地的关系,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样的。”
· 四周建筑作品“邛崃UME影院”,图片由四周建筑提供
和许多设计工作室一样,四周建筑参与了许多天府新区的项目,对于“公园城市”,他们也有自己的理解,刘佳说:“我觉得公园城市原本是一个规划级的理念,带有自上而下的色彩,让城市和园林能够很有效率地融合,我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像毛细血管,能让公园城市的理念渗透到更细腻一级的分辨率,能够在更微观的尺度践行公园城市的理念。”
因此,适当地以人造之物介入自然比单纯的模拟自然更高明,“在一个大的控制范围内,把每一个小的节点做精彩,累积成一个巨大的多层的网络,涌现出更好的新区城市空间。”
让城市与自然完美融合,也许正是“公园城市”理念下探寻城市之美的关键。
奥园·麓语ONE
一座美到惊艳麓湖的墅
无论是城市摄影师严磊还是建筑设计师刘佳,都从自己的职业和美学视角,对城市之美有各自的理解和阐释。
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对城南天府新区的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这里能涌现出更多新的城市空间,为城市之美提供更多视角。
奥园·麓语ONE正是这样城市新空间的代表,坐落于欣欣向荣的城南天府新区,紧邻“巨星云集”的麓湖版块,依然脱颖而出,一出手就吸引了全城的目光。
· 奥园·麓语ONE效果图
坐拥世界级中央商务区资源,诞生之初就站在“世界之巅”。
规划面积达28.6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将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能级高、功能优、环境美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汇集城市优质资源和精英人群。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破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想象。
在天府森林公园、万安体育公园、红石公园、七里溪生态绿廊等城市公园的环绕下,不再是城市中造公园,而是公园中造城市,从万亩公园中“生长”出一个新兴居住空间。
· 奥园·麓语ONE效果图
特邀国际大师团队参与设计,呈现东方美学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之美。
从规划之初就秉持纯粹艺墅生活的理念,建筑主体取韵自中国古代“高山流水”的文化意象,辅以曲线勾勒渲染,敛藏城市高第名门。
内装低调而奢华,独享城市天际线与高端生活空间。
超16M环形露台、IMAX无边际环幕、大尺度露台、270°塔尖视野、全采光地下空间......超出你对奢华的想象。
· 奥园·麓语ONE效果图
从最大私享270平私家花园到由奥园打造的市政公园七里溪麓语公园,从私人居住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奥园·麓语ONE打破了无数对生活场景的预设和期待。
“一座美到惊艳麓湖的墅”不仅是一句口号,奥园·麓语ONE之美在于建筑之美、环境之美、生活之美,更在于城市之美。
刘佳评价说:“麓湖生态区是一片可贵的自然,奥园·麓语ONE追求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还有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严磊则认为:“奥园·麓语ONE与我的作品气质很接近,他们利用麓湖的自然生态营造了花园式的小区环境,将来会成为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 奥园·麓语ONE效果图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说过:“建筑,是时代的镜子。”如奥园·麓语ONE这样的建筑空间,正在刷新人们对城市之美的认知,或许一场关于城市生活的更新换代也正在悄然发生。
从看见雪山到住进公园,建筑与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变,从对自然粗暴的入侵到巧妙的介入与融合,最终构成独属于成都城南的美学新范式。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Eva
撰稿 | Eva
校对 | 坦柔
摄影 | 图片和视频由奥园·麓语ONE提供
设计 | 小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