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研究了156个西班牙“低成本改造”项目,把成果带回国内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正在经历快速扩张的城市建设时,欧洲国家的城市更新已经跨越了“清除贫民窟”、“具有福利色彩的社区更新”以及“市场导向的旧城开发”这几个时期,来到了“人本主义”思想主导的、注重人居环境的社区综合复兴阶段。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欧洲国家的城市更新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当下的城市更新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国外经典城市更新案例的研究成为梳理脉络、归纳方法、了解趋势的途径之一。


← 左滑查看栏目介绍
2018年,建筑事务所APLUS LAB对西班牙范围内的低成本改造项目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
他们不仅完成了对西班牙改造项目的图像化呈现,还归纳分析了西班牙低成本改造的策略。
3月23日,一场名为“之间 | BETWEEN”的展览在成都纯阳观街与梓潼桥西街上演,展览将持续一个月,集中呈现了APLUS LAB“西班牙低成本改造项目”的研究成果。

“之间 | Between” 展览海报 / 图片:APLUS LAB提供
展览所在的华兴街区糅合了历史感与现代生活方式,也是成都城市更新中绕不开的一个鲜活案例。这场有关“改造”的展览搭建起一个奇妙的场域,让成都与西班牙展开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像化呈现
与四种改造策略
2018年,杨毅、李晗玥和杨暄冰共同在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习期间,他们对2008-2018这十年的西班牙低成本改造项目进行了梳理。
他们对“低成本”的定义是造价低于1500欧元每平方米的项目。研究案例主要来源于密斯·凡·德·罗奖和Archdaily的数据库,研究中则采用了统计、分析、对比等方法。
“之所以选择’低成本’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是因为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政府的改造预算普遍比较低。另外,如果一个改造在低成本的情况下都能运用,那么肯定也可以推广到没有太多预算限制的情况中”, 杨毅说。
这些改造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巴塞罗那、马德里、塞尔维亚和赫罗纳这几个城市。

低成本改造项目在西班牙的分布 / 图片:APLUS LAB提供
十年间的项目数量呈波动分布,大部分项目的面积都在2500平方米以下。其中2015年的项目数量为38个,达到峰值,但2015年的项目建设面积并非最大,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为中小型项目。

2008-2018十年间项目数量 / 图片:APLUS LAB提供

2008-2018十年间项目建设面积 / 图片:APLUS LAB提供

2008-2018十年间项目平均面积 / 图片:APLUS LAB提供
改造项目中功能被改变的占72%(112/156),保留原始功能最多的项目类型是“住宅”。

改造项目的原始功能占比 / 图片:APLUS LAB提供
改造后的功能大致可分为“服务(办公室、商店、餐厅、酒店、医院)”、“基础设施(市场、纪念碑、公共空间、工业)”,以及“文化(剧场、文化中心、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这三大类。
其中,“文化项目”是最受欢迎的目标功能,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被改造为文化类空间。

项目改造前后的功能变化 / 图片:APLUS LAB提供
三人在研究中发现,这些项目所采用的改造策略可以归纳为四种:寄宿式(Parasites)、嵌入式(Insertion)、编织式(Weaving)、并列式(Juxtaposition)。
这四种改造策略均匀分布在整个西班牙的主要城市中。

改造策略的区位分布 / APLUS LAB提供
寄宿式 
新模块“寄生”于旧结构。寄主(现有建筑)和寄生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共生的,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作为老建筑的附属,新模块可以覆盖屋顶或环绕立面。原始建筑为寄生体提供了主要的功能,例如结构支撑、通道等。

嵌入式
新模块植入于原始建筑之内,以旧结构为外壳。 新模块的内部是一个新世界,新旧之间的切换是突然的、剧烈的。

编织式
编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建筑师将新作品和新元素编织、穿梭于原始建筑的肌理中。新与旧的碎片相互叠加,形成一个整体。有时,残留的老建筑扮演着浪漫废墟的角色。

并列式
新建筑紧邻旧建筑,与旧建筑没有明显的对话。二者在材质或形式上的区分是明显的,但二者的功能却是相通的。

除了对城市文化肌理的研究外,他们试图通过关注改造项目的功能、材质以及形式来理解改造项目前与后、新与旧“之间”的变化。

之间的空间 / 图片:APLUS LAB提供

四个案例
为了更好地说明西班牙低成本改造策略,他们挑选了四个案例来呈现这些改造策略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当代艺术馆(原Madre De Dios老修道院)
Contemporary Art Space 
in the old Convent of Madre de Dios

时间:2014
地点:西班牙,塞维利亚
建筑师:SOL89
改造策略:编织式
功能:由修道院改造为当代艺术馆
建筑师使用了对比强烈的材质——玻璃和原有的砖/夯土——来对原有肌理做出回应与尊重,这个新旧交织的地带是介于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空间。

玻璃和砖/夯土交织的地带 / 摄影:Fernando Alda
该项目使用了一些现代材料,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空间形式。 从细节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师对历史的尊重与保持对话的态度。尽管新材料和形式不同于原有建筑,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清晰与和谐。



当代艺术馆 / 摄影:Fernando Alda
圣地亚哥朝圣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Pilgrimages and Santiago

时间:2015
地点: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建筑师:Manuel Gallego
改造策略:寄宿式和嵌入式
功能:由银行改造为博物馆
项目位于一个老小镇的中心区域,周围聚集着很多小体量的房子。为了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尊重老历史街区,“插入式”成为很好的应对策略。
第一个“之间”被设计为采光极好的楼梯间,它可以作为垂直通道,也可以作为天窗。它既衔接了原有的建筑结构,也呼应了项目旁边的大教堂。
材料上运用了光滑的金属、木材、玻璃以及纯净的白墙,这些材质对颜色、光线、形状进行了抽象的概念诠释。形状规整的楼梯间与不规整的天窗形成强烈对比,同时天窗高于原始结构,让它成为这一区域的视觉焦点。


楼梯间与天窗/ 摄影:Fuco Reyes
第二个“之间”面对街道,它是博物馆的延伸,可用于博物馆展览,同时包裹外立面。材料上采用了层压钢板、金属桁架、Low-E玻璃、石材。
对材质的选择主要基于两点:首先是结构,新结构必须充分保护老的具有遗产价值的结构;其次,通过使用与原有建筑相似的石材唤醒对原有建筑的记忆。形式上,一些不规整的形状元素出现在平整的外立面上,除了天窗,大部分元素都遵循原有建筑的立面肌理。


不规则立面 / 摄影:Manuel G. Vicente
巴塞罗那Sala Beckett国际戏剧中心
Sala Beckett  / Theatre and International Drama Centre

时间:2016
地点:西班牙,巴塞罗那
建筑师:Flores & Prats
改造策略:编织式
功能:由旧剧场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团队保留了老建筑中的框架、门、彩色瓷砖和玫瑰窗等,同时还保留了漂亮的砖石肌理、石膏雕刻。设计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纸和充满细节的研究模型来进行深入的环境研究。




Sala Beckett国际戏剧中心 / 摄影:Adria Goula
改建完成的Sala Beckett国际戏剧中心功能齐全,拥有两个可以容纳 200 人和 120 人的剧场、一间实验教室、一间办公室、两间化妆间,以及一个沿街的咖啡馆和其它服务设施。
新的Sala Beckett国际戏剧中心反映了深深扎根于巴塞罗那工业区域的文化记忆,已经褪色的鲜艳色彩和建筑细节都重新活了过来。原始建筑物的细节被大量保留,将时间留下的痕迹和对建筑物的使用转变为一个工具,帮助实验剧场在新的场地创造新的意义。
格拉纳达建筑学院
Architecture School of Granada

时间:2015
地点:西班牙,格拉纳达
建筑师:Víctor López Cotelo
改造策略:嵌入式/寄宿式/并列式
功能:由军事医院改造为建筑学院
学院靠近阿尔罕布拉宫,主入口处的大厅结合了新旧两种元素。图书馆的庭院保留了安达卢西亚的风情,静谧安宁。在老旧墙面围合的中庭,插入了一块崭新的立面,条带状的窗户将自然光引入地下教堂。

入口处大厅 / 摄影:Estudio V.L. Cotelo


摄影:Lluis Casals
除了这四种改造策略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包裹式(Wrapping)”。但由于“包裹式”涉及到复杂的结构性变化,大多不是低成本,所以没有被纳入。

光与花园
建筑及更多
APLUS LAB最初扎根于上海,由杨毅和李晗玥合伙成立。2020年,四川人杨毅将工作室带回成都,建立了APLUS LAB的分支,与上海遥相呼应,并在镋钯街改造了一间旧屋作为办公空间。


APLUS LAB创始人杨毅(左)李晗玥(右)
图片:APLUS LAB提供
工作室改造采用了“编织式”的方法,设计上尽可能多地引入“光”。他们将老房子的墙面铲掉之后,直接用清漆保护,同时加入纯净的白色墙面,加强空间的亮度和光感。




APLUS LAB位于镋钯街的工作室 / 图片:APLUS LAB提供
办公室入口处的阳台被去掉,做成了一个室外花园,为周围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聚集休憩的公共空间,让他们可以坐在那里聊天。
50㎡左右的空间还专门开辟出一块3米 ✕ 4米的T形展厅,目前正在呈现“Lo-Fi 低保真黑胶唱片”的主题展览。

Lo-Fi低保真黑胶展 / 图片:APLUS LAB提供
不久后,APLUS LAB打算在镋钯街开设一个单独的展厅,用于呈现他们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主题不局限于建筑。
“我们的名字来源于‘ARCHITECTURE AND MORE’(建筑以及更多)。我们的展厅叫APLUS BOX,工作室叫APLUS LAB,希望以此创造更多可能性,提供一些大家平时不太关注或不太接触的东西。”

APLUS LAB团队 / 图片:APLUS LAB提供
改造一直是APLUS LAB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方面是因为杨毅偏爱有沉淀的旧事物,譬如每到一个城市,他都喜欢住在老城区。
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已经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大量的改造项目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等城市。
杨毅和团队更注重改造中的文化和历史场景感,以及时间维度的沉淀。空间利用率并不是他们的研究重点。
目前他们参与的改造项目有总后深圳医疗中心与杭州某知名医院、南京卷烟厂、普陀山墓地改造和半野咖啡馆等。

南京卷烟厂改造 / 图片:APLUS LAB提供

上海年轻人理想公寓 / 图片:APLUS LAB提供

江西赣州路亚钓鱼基地 / 图片:APLUS LAB提供

上海普陀山墓地改造 / 图片:APLUS LAB提供
此外,与医疗、学校、桥梁等有关的新建项目也在他们的涉猎范围。
从2015年到现在,APLUS LAB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设计理念,杨毅把它们总结为“使用者(Object)”、“光(Light)”、“花园(Garden)”。 
空间的“使用者”是所有项目都要分析的对象,对“光”的渴望和利用则指导着APLUS LAB的设计细节。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在设计中引入“花园”般的尺度,给人带来舒适的体感。

APLUS LAB成都工作室 / 图片:APLUS LAB提供
回到正在进行的“之间 | BETWEEN”——西班牙低成本改造策略展览,APLUS LAB希望通过梳理西方城市的改造经验,为国内的城市更新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同时,为普通人提供一个通俗化的视角和工具,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城市更新背后的机制和意义。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坦柔 
撰稿:坦柔 
摄影: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希希
设计:小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