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成都21年的团队,如何做好老旧社区的微更新?



“缝缝补补”才是生活常态

“Insight of Urban Renewal · 识城计划”
随着城市化过快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城市更新”的话题在不同的场合被频频提及,它被视作人类对未来城市的想象,也是打破城市固有模板、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举措。
当人们将更多目光投向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建筑肌理与业态创新中时,我们将从媒体视角出发,持续探访、记录有价值的城市更新实践案例,也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对话那些拥有专业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建筑师、运营者,以及投身城市更新的多方人群……
共同探讨城市更新的意义、它在更新什么、又是如何更新以及更新后有何变化等话题,希望为城市的未来规划提供些许参考路径。
· · ·
以创新思维与视角,
探索和记录当代中国城市的更新进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更新换代”成为生活的标配。我们追求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选择用最新的手机,买最新的衣服,开最新的车……生活场景在科技推进下越来越多变。
然而在如此多变的态势中,仍然有一些“原地踏步”的地方。回头看看城市中的那些老旧小区,好像一直是灰扑扑的样子。随着时间推移,老小区的问题开始显影——门房破损、管道老化、车棚杂乱、地面下沉等问题,成为生活中不痛不痒的存在。
就像生活在老小区的李大爷所说:“我住了大半辈子,虽然老小区路面的灯会时常坏,绿化也没那么规整,管道也容易有问题,但也习惯了。你要说这些是啥大毛病倒也不是;只不过,如果能稍微改改,让日子过得更舒坦就好了。”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对于生活在老小区的居民来说,崭新的社区未必能比过与自己耳鬓厮磨十几年的老小区,而与老小区共生的碎片化问题也让人无法忽视。
在城市更新的宏观概念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社区更新”的议题。社区更新需要考虑得更细微,不管是社区空间的功能、形式还是后续的维护管理,社区更新要使微空间形成有利的自我循环。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随着城市化发展,早期建立的大型居住区、老旧社区的现状都存在“综合性陈旧”的问题。
这类住宅不同于那些推倒重建的建筑物,它们更需要考虑“人居关系”——如何真正地提升小区的面貌?如何兼顾居民的日常需求?如何做到人文关怀?这些都是社区更新需要研究的问题。

那些对老旧小区微更新的城市
都有哪些特点?
放眼全球,其实已经有不少城市都对老旧住宅小区进行了“微更新”,这些更新或大或小,但都能从中看到特别之处。
悄无声息中让生活更方便
德国 · 柏林黑勒斯多夫区

· 德国柏林Hellersdorf区(黑勒斯多夫区)某小区壁画,图片©berlinsko
德国柏林,Hellersdorf区有很多住宅小区,有些小区的微更新是从张扬地视觉升级开始,让人们眼前一亮。
而以老年居民偏多的老小区,则从实用性更强的社区微更新入手,比如位于Hellersdorf区的旧集合住宅小区,主要围绕老人的生活需求和习惯进行改造。
从细节处就开始巧用心思,针对走廊采光不佳,特别在靠房屋一侧的走廊墙壁下安装LED脚灯,方便老人夜间出行。此外,也在门厅入口处增加无障碍设施方便老人出行。改造的种种细节都透露出德国建筑设计师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和重视。


· 左:LED地脚灯示意图。右:旧集合住宅小区门厅入口处无障碍设施。图片源自网络
友好式“更新”
上海,江阴路72号百年老弄堂

· 上海江阴路72号片区。图片源自网络
上海早已践行城市的“社区微更新”,在江阴路一带就有典型的更新案例。江阴路72号片区的老小区,不止设施陈旧、空间拥挤,而且楼梯陡峭,对于老人和小孩儿来说大多行动不便。
在决定更新后,改造方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公共活动区域、住宅区域、顶楼天台等都有序进行“修缮”——不仅在内部的墙壁上安装了安全扶手、折叠椅,还准备了紧急呼叫报警装置,这种友好的举措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温暖的帮助。
同时,针对以前堆放杂物的顶楼天台,也有序进行打理,设计成居民可以休憩的公共区域。友好的生活场景让居民的日常在微笑的细节里得到改善。


· 顶楼天台成了“空中花园”。图片源自网络
实现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双倍增加
 广东,某一老旧小区
广东的老小区在综合居民意见后,在小区小道上设置适宜的座椅,为人们创造出更多公共空间可以交流,从一个简单的举措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除此之外,还完善了室外照明,让小区的住户在夜间出行时能够清晰地看见障碍物、从而增加夜间安全系数。


· 左:室外照明;右:公共区域座位。图片源自网络
小区还增加了一系列高科技的电子安全系统,诸如对老人急病进行自动探测的联网住户报警系统等。通过对居民身心健康全方位的考虑,该小区微更新从改造细节中,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面对老小区里不痛不痒的问题。“社区微更新”已经渗透进生活细节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社区的体验。社区微更新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翻新建筑或设施,而是由内而外的去“唤醒”我们对人居关系的理解。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如何做到社区微更新?怎么去做?又有谁在做?看回我们身边,也许可以从这个扎根成都21年的团队中看到一些答案。

成都的社区微更新
从5个“隐秘的角落”开始
自1999年进军成都以来,万科就开始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通过其敏锐的观察力,将这座城市与居住者的生活状态作为考究对象。
在创造城市更新范本之余,万科成都也将目光投向了更细致入微的地方——将焦点放于社区营造和居民日常的观察上,并以自成一派的方式重新唤醒人居关系与生活内核。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无论是改造提升老旧社区,还是改善居民居住场景,探索城市化住宅社区的变化之道,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始终是万科成都“美丽社区焕新计划”的核心。
2年前,万科成都启动“美丽社区焕新计划”,针对交付多年的部分社区公共设施设备,基于社会责任感出资进行微改造;在不动用社区维修基金的情况下,主动修缮公共设施设备。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万科成都根据老社区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诊疗”,从老旧小区常见的5个碎片化问题中,用小而美的改造方式开启了这座城市的“社区更新”,以可持续的美丽社区焕新计划改变人们的生活。
1.面子里子都要跟上 

· 万科·城市花园改造前,小区logo老化破损;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小区大门和外墙可以算是它的门面,而内部的单元门、楼道口和地下室可以算作是它的里子。“面子、里子”对人的生活来说同样重要。
在风吹日晒中小区大门变得破旧,出现掉漆的情况。而因城市路基下沉受到影响的墙面,也存在歪斜的情况。针对这些现象,万科成都也通过重新粉刷、翻修来提升小区的整体形象。

· 万科小区改造前,地面停车位下沉开裂,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2.安全性是重点 
因日积月累,城市有不少地方都存在路面下沉的情况,这也导致了老小区的外墙开始逐渐倾斜。安全是居住的首要问题,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外墙维修是重中之重。

· 小区外墙倾斜,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另外还有一些小区内部还存在架空玻璃出现破裂、小区指示牌底座锈蚀等现象。虽然看似微小,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细心排查,万科成都在老社区更新中尽可能修缮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以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架空层玻璃破裂、指示牌底座锈蚀,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3.地面问题要留心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小区内的凉亭,经年累月间也有地面下沉的现象。为了排除日常生活的安全隐患,万科成都对此类问题进行检视和修缮,好让居民生活更加稳妥。此外,部分老小区还存在夜间照明系统的缺失问题,万科成都为此进行设施设备的更换与新增,便利居民生活。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4.善于观察地下室
在地下室内,往往是一个小区最“隐秘“的角落,他们关注到地下室私家车车位上方,存在水管结露、滴水的部分现象。
长此以往,会对车身的外部进行大面积的腐蚀,于是改造中,他们会关注业主私家车的停放环境、保护私家财产的安全性。

· 万科小区于2018年改造后的地下停车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5.公共区域多“费心”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小区内的公共空间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为活跃的范围。老小区的设施器械,在频繁使用下变旧变坏逐渐闲置;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也是一样,总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与破损。
对此,万科成都采取相应的改造方式。替换老旧设施;对部分老年活动中心进行焕新,适当补充高频使用的设施器械。

· 万科小区改造前,活动设施,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万科为成都老小区打造出既贴心又舒适的公共区域,为儿童、老人提供更宜人的环境,丰富小区内的生活场景。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截止今年,万科成都通过对15个社区的“微更新”(包括但不限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园区照明系统、无障碍通道改造等方面),改善了老小区的居住环境、拉近邻里关系、提高生活氛围。

在新旧之间寻找共生
从微更新中焕新一座城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当城市中的老小区开始社区微更新时,不再是简单地改造物理空间,还涉及到人们生活状态与场景的更新。
万科成都除了关注着社区更新的物理层面,对基础设施进行修缮;还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到居民生活的氛围建设,比如在社区中举办的小小建筑师活动,让小朋友对建筑结构、生活场景从小就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万科成都在修缮社区“物理痕迹“的同时,也注重人们的”心理痕迹“。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万科成都的“美丽社区焕新计划“正通过一系列微更新方式,让居住的小区重新活络起来。在保留人们对小区生活情感的同时,也唤醒了小区新的生命力。
在我们眼中,小区里那些需要修缮的墙面、凉亭和桌椅,就像人与人之间需要再次联结的关系。社区更新在维修物理空间,也在维修人们久违的亲密关系。
社区更新正是以这种方式,缝补生活的裂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让我们看到生活中充满可能的温馨瞬间。或许,当我们重新审视人居关系,开始对居住环境进行更新时,一座城市的生活面貌才会发生改变。

· 万科小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邱子
撰稿  |  颖酱
校对  |  十一
摄影  |  详见图注
设计  |  小杨
-
延伸阅读
 “万科式”城市更新 

成都“最聪明”的街区,还有什么好更新的?

10+点位解锁“隐藏版”猛追湾,原来精髓都在下湾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