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新潮动力2021当代艺术与设计展”的举办,为潮州美术馆疫情防控期间日均吸粉约千人,刷新了这个本地公办美术馆日均到馆人数新成绩。在一线城市,这并不算什么,但对于总人口200多万、从未有过大规模当代艺术展览的三线城市潮州来说,可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事件。
加上它还是中国首次尝试“区块链加密技术”的艺术群展,也让这次展览在全国当代艺术界激起一次不小的水花。
“新潮动力2021当代艺术与设计展”外景和展览现场。图片源自潮州美术馆
在“国潮复兴”的潮流下,艺术和设计界也多从传统文化中去寻觅创作灵感、提取想法,作为一个将传统文化保留得很好的城市,也许对于当代艺术而言,可以在这座城市找到更多国潮发展的契机。
为什么这座小城市要举办当代艺术与设计展览,潮州有哪些是当代艺术值得关注的内容?潮州能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提供什么思路?下面著名策展人、艺评家陆蓉之、潮州美术馆副馆长曾圳,作为本次大展的策展人,与我们展开了一场对谈。这次对话也许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新潮动力--当代艺术与设计展 学术主持
著名整策师、艺评家、电影导演,华人第一位女性策展人,巴塞罗那大学潮美学研究所主任,台北实践大学创意产业研究博士导师
“新潮动力--当代艺术与设计展”总策划
潮州美术馆(潮州画院 潮州文学院)副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潮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顾问
*下文中,“陆”指代陆蓉之;“曾”指代曾圳
潮州
文化即日常
Q:参与这次群展的策划,在您看来是怎样的因缘际会?
陆:之前我是带着寻找答案的心情来到了潮州,当然也在找一群人,希望找到一处体现“国潮”传统工艺核心美学——极繁美学的地方。潮州的木雕、嵌瓷、潮州刺绣珠绣、陶瓷工艺品、甚至连街边店面也吸引到了我,这一切都是“国潮艺术的原乡形态”——极繁主义的原型都在这里了。
潮州瓷雕艺术品永生花 / 中国瓷都陈列馆 (潮州)
我在潮州籍导演赵伯祚、太太詹丹萍的带领下开始探索,原本认为只是一次拜访和观摩学习的旅程,没想因缘际会而停下走了进去。没想会在一个半月后参与到了龙腾凤集的“新潮动力2021当代艺术与设计展”,要感谢潮州的各级领导、各地艺术家以及媒体友人、市民游客们的热情支持,向我展示了极大的魄力及眼界。
潮州木雕 / 图片源自网络
Q:在群展之前,您对当代艺术和潮州的结合做了什么样的观察?
曾:潮州美术馆是个年轻的团队,我和美术馆同仁们特别希望能丰富本土艺术生态,希望每一个展览都可以引起艺术家与市民观众的思考,发现、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代在变化,观念意识、审美趋向、手法技法的表现性也一直在变,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我也察觉很多市民对当代艺术、新潮表现形式的展览很有需求,在艺术圈子里也有很多艺术家表示对当代潮流艺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基于原来展览的硬件条件限制、本土当代艺术生态资源缺乏、传统表现形式主流意识影响等等原因,当代艺术活动在潮州开展相对较难。
潮州美术馆馆外的装置 / 图片源自潮州美术馆
潮州美术馆是去年5月份开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容纳无限的议题,就想着潮州也可以来一场关于当代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展览。在市文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着手展开展览的准备工作,我更多的是以设计师的思维在考虑这个展览如何落地、可持续发展以及带来的影响,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影响带动潮州本土特色工艺、特色产业的融合提升?潮州有非常优秀的民间工艺门类,而且种类繁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又是中国瓷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产业集群,我深知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介入才能形成推动力。
Q:这次群展给您带来的惊喜是?
陆:最惊喜的是群展的举办向我昭示了一个关键答案——潮州已拥有了许多能培育、建立中国传统工艺“国潮”体系的磅礴灵性。这个“灵性”要包含本土文化的系统性和生命力,又包含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海内外潮汕人组织机构的齐心协力。
Q:“潮”艺术中的“潮”,如何更准确直白低进行解释呢?”
陆:“潮”不仅是艺术生活的时代性提炼词,更体现了艺术审美的发生,来自当代艺术和潮州生活相结合的直观印象。
潮州刺绣传统手工艺 / 图片源自网络
世界上最大的《清明上河图》陶瓷浮雕壁画 / 中国瓷都陈列馆(潮州)
——在潮州,所有东西都可以很极致。去喝他们的功夫茶,传统工艺品从造型到制作过程也都是满满当当,你看珠绣的技法和审美,从不怕多不怕繁琐,这就是极繁美学。这种美学的体现就是繁花似锦、热闹、精细。
潮州因具备了极繁美学的承载原动力,所以避免了趋同性高的展览模式,因而群展上能看到有差异性的区域文化、独特的个人化艺术家审美、各种材质、组合、风格造型等。
曾:是的,潮州像一座“民间故宫”,指的不仅是屹立百年的老宅院落,还包括人居生活的日常讲究——文化即是日常,艺术即是生活。
潮州工夫茶 / 图片源自网络
“传统”与“后传统”
如何突出重围
Q:这次看到您和陈林溪先生合作产生的《C-GIRL宝藏娃娃》系列潮玩公仔,能否聊聊能一起做事的机缘?
陆:一直想做件以潮玩娃娃公仔为基础的国潮艺术品,同时要具备高传播价值。你看外国的潮玩IP在市场上都占领成什么样子了对吧,还是会触发我的一些想法,那可是孩子们抱着入睡的宝贝儿,这个是很重要的,他们内心会去找和这个娃娃有连接的一些东西,这个潜意识理念或者说追求,有时会大到影响人生选择。这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影响。
有这一次展览的机缘巧合,认识陈林溪先生之后很快就达成共识。他能提供生产制造的一切资源,那就一起来看看以目前的资源能把《C-GIRL宝藏娃娃》,做到什么程度?娃娃的T恤上是艺术家们跨界创作的作品,发型和妆容是独立定制的。这个作品有潮州人、有国人的情怀根基,他们是黑眼睛黑头发,当然也可以成为染头发的小美女,然而她们是正宗的黄皮肤黑眼睛中国人。
陆蓉之与陈林溪合作潮玩《C-GIRL宝藏娃娃》 / 图片由潮州美术馆提供
这个小成功给我带来了极大鼓舞,我和伯林陶瓷、林秋杰先生也在讨论发展适合宴会的器具,潮州陶瓷华丽和精致的特色也可以得到提升和开发,他们是适合宴会级别的美丽艺术器物,这个事业能让潮州人民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完成。
陆蓉之参观《C-GIRL宝藏娃娃》的生产过程。图片有潮州美术馆提供
和企业的结合是现实的可行的,可以看到具体步骤和出路,我看潮绣和这边很厉害的高定礼服,多年来被江浙沪地区的规模产业压制了一些发展的出路和机遇,在这个展览上,至少从我们的作品,我看见了艺术创作和企业的联结是能够做的。以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来看,天价的高级定制不太可能发生,这个短时期内是一去不回了。但客制化商品是有希望的。
Q:如果将全球文旅产业发达的地区和潮州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会出现怎样的观察角度?
陆:老龄化——全球性问题,小城市文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原乡建筑、风土人情、文化的保护,留住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吸引年轻人的加入,这些是全球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年轻人最先考虑的是生存发展的因素,那回乡能不能发展得更好,能不能赚到钱?这个问题简单粗暴。
潮州嵌瓷 / 图片源自网络
Q:现在的潮州,是否面临传统手工艺在新老交接层面的脱钩问题?
曾:也有相关院校开始的工艺课程,常理说新老交接在人手方面不存在问题,但我也了解到由于工艺的技术复杂性,出师时间少则三五年,很多手艺从业者基于生存压力并没办法由始而终,新老艺人在认知和文化接收层面也存在差异和代沟,但我认为这是可以引导和调和的。
潮绣的当代转化 / 图片源自网络
可能主要问题是我们对传统工艺的一贯定义,认为后学者一定要先做得跟师傅一样的效果、一样的形式,我不反对使用先进机械设备来完成作品,传统工艺可以延伸多种表现形式,像一些艺术院校,一个门类可以成立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有的专门研究材料,有的专门研究技法,有的专门玩跨界、有些实验性的等等,也可以把工艺门类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各种的培训计划,不同的时间出不同的效果,比如短期的可能不是从技艺取胜,而是从创意取胜、跨界组合取胜,不一定要传统技法全学会才开展产业生产。
Q:传统文化置身当下的潮州——您会从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曾:“何为传统?”在我看来传统是一种人的认知习惯,包括思维和行为习惯。
潮州珠绣传统手工艺 / 图片源自网络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主要体现传统的信仰、百姓生活的祝福和愿景,审美、生活指引和价值参考,这是传统之所以被代代传承的内因动力。我会提“后传统”这一种概念——保留习惯,但需结合当代认知。
“后传统”是去开拓和扩展“传统的当代性”。在我的理解中,包括艺术家在内的社会大众其实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见证者、继承者、反思者、改良者。
Q:就目前来讲,“后传统”是以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凸显其特色的?
曾: 跳出一些界定吧,比如传统审美思维圈、小区域,打破“为创作而创作,为展示而展示”的困局,需要保护的是非遗传承技艺的内核。“非遗传承技艺”首先是历史不断演变中形成的一门技艺,它在前期时空里已经聚集、吸纳从而成就出当今这面貌,我们去观察木雕、抽纱、潮绣里的雕法、针法技法,它们一直是呈现关于基础+演变的表现手法的集成。研究基础内核以及演变手法,将之看成相对统一的整体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研究和发展,当然需要好的眼界来带动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了,学会对不同时期消费习惯的预判。时代技艺的叠加是非遗的特征,但这必须通过传承学习和独立思考、反复实践而成。我没有担心过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会取代传统文化的这些核心和基础,这些方式方法反而是一种“觉醒力”。
喃妙民宿,建筑繁复的石雕是一大特色 / 图片源自网络
公办美术馆
也许可以这样做
Q:在您眼中,公办美术馆能怎样焕发生机?
曾:任何一个美术馆都有自己的定位,我比较注重可落地、可持续发展和影响力方面,这是我们思考的核心。美术馆的主体功能是收藏、研究、展览和公共教育。相对全国来说我们一开始出来就不具备大展馆优势,从场馆规模和硬件条件上我们清楚自身位置,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走“小而美”的特色之路。艺术展览和收藏的定位上,我们倾向于从潮州文化、民间艺术特色相关的方向做切入点,但绝对不是完全的民间工艺品,依着潮州目前的产业优势来,潮州在民间工艺这一块人才济济。民间工艺也完全能实现与“国潮”的结合,将民间传统融合新兴的国潮文化概念输出。潮州美术馆在民间工艺发展的融合和创新上,要尽力去实现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水桶王》部分艺术品橱窗展示区 / 图片源自潮州美术馆
参观现场 / 图片源自潮州美术馆
Q:从美术馆的角度出发,哪一块是未来美术馆将要培育和养成的根基?
曾:那应该是收藏研究,要不美术馆就变成美术展馆那就不行了。收藏和研究就依照之前说的倾向于从潮州本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相关的方向发展和研究。我之前也调查过国内其他美术馆的研究方向,能做的、该做的都被各地其他美术馆做了,美术馆其实已经被吸纳进入城市的文化、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结构链里,这是较之其他地区来说相对完整的可持续结构链,我们做事的方向就会变得比较精准和纵深。
Q:您也来成都做文化艺术的相关活动,如何看待成都的文化艺术生态?
陆:我非常喜欢成都,成都很可能成为未来文化和艺术消费的中心,多元包容的城市。我会争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里更多有趣的活动中。
成都艺术家庞凡与陆蓉之 / 图片由Michael Lim提供
Q:如要凝合出一个基于时代的态度,您会对什么说“不”?对什么说“很好”?
陆:我要对懒惰说“不”!我70岁了,但我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一定会保持勤劳,保持童心,对每天发生的新事物好奇,不拒绝新的可能,我对于新的事物,永远说‘来吧,很好!”
曾:我会对明天、以及未来每一天说“很好!”,对过去说“不”。“不”不是否定,而是复盘和优化,有反思才能面向未来。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希希
撰文:江凌竹
校对:慧莹
设计:思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