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舍营造:建筑不是极端宣言,它帮你建立与土地的连结


毫无疑问,建筑正走在一条打破次元壁而逐渐变成显学的道路上。层出不穷的网红空间、高频次的建筑展览,以及“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带动,都把建筑师这一职业从幕后推向了台前。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潮流不断更替,各种主义盛行的建筑圈,80后建筑师范久江和翟文婷创建的久舍营造,选择有意识地与时代大潮保持距离。

相比起取悦业主和做形式至上的设计,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去理解地方、场地、项目三者间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出某种深刻持久的地方特殊性,让建筑能“生动而不冒犯”地存在。 
“对我们来说,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完整是最重要的。我们并不想为了做建筑而去做建筑。相反,建筑是我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可以持续思考并获得反馈的重要渠道。”

久舍营造工作室

范久江与翟文婷 / 图源久舍营造

如何智性而诗意地营造
久舍的建筑理念,归纳来说是“智性且诗意地营造”。在范久江看来,建筑讨论的是人如何在大地上获得存在感,如何合适地获得庇护的问题。因此相比起其他艺术,建筑更需要呈现出人类智性地操作外部世界的能力,这背后是人类整体共有文明的积累。
同时,建筑作为一种人类难以回避的存在,也需要能激发出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遥远的、精神性情感的向往,所以它需要具有诗意。在他们看来,智性和诗意,两者相辅相成,不存在没有智性的诗意,也不存在没有诗意的智性。

久舍项目-定海台房 

久舍项目-定海转屋 / 图源久舍营造
身为创作者,每到一个新的场地,久舍都会首先去理解在场地感受到的氛围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范久江并不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项纯粹服务于业主的工作,而是双方共同去真诚、礼貌地面对邻里、土地、自然,并对如何介入当代达成共识的渐进过程。 
于是,“营造”便成了比“建筑”或“设计”更能体现久舍价值观的工作室名称。

久舍项目-大理景框

 久舍项目-苍南砼寮 / 图源久舍营造
经过多年实践的积累,久舍最近的项目已经相对能完整体现出他们对于智性和诗意的思考,其中南京迈皋桥竞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拿到迈皋桥竞赛的任务书时,范久江觉得并非任务书要求搭桥,他们就去搭座桥,“而是要想透为什么要在这里搭桥,这件事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如何建立?桥从物理上当然是起到连接两岸的作用,但这种连接和沟通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带领团队做了问卷调查和街道访谈后,范久江发现河道西岸是房改房的老社区,有很多老居民和老建筑,城市尺度也很小;而东岸则有三十多层高的商品房区,有城市公园,有六车道的宽马路,和大量的新南京人。两岸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几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南京迈皋桥廊桥竞赛效果图 / 图源久舍营造
于是在久舍的设计方案里,他们尝试把桥做了一个重心的偏移,让西侧有一堵挡墙从河道里伸出来,挡住了东岸新城区对西岸老社区的直视,减少对老社区的冒犯。
挡墙上开了一些孔隙,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可以通过挡墙获得之前就存在的宁静生活感,但也可以通过这些孔隙“窥视”对岸的生活,从而能够有选择性地“进入”东岸的世界。

 南京迈皋桥廊桥竞赛效果图 / 图源久舍营造
方案的另一处巧思是设计了下沉的公共台阶。整个台阶让两岸居民能够从各自不同的场所,慢慢往下走,一起进入地表下近三米深的河道水面附近。
当两岸不同背景、时代的人慢慢走到一起,一起走下去,会看到更美的风景,那里有大树的阴影和斑驳的阳光在水面的波光中宁静闪现。这种新的公共空间的集体记忆,或许会让两岸的人们在这个场所内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彼此。

南京迈皋桥廊桥竞赛效果图。高处的砖拱顶为这个公共空间增添了精神性 / 图源久舍营造
虽然最终久舍营造的方案只获得了三等奖,但范久江觉得他们做了对的设计。他们觉得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个设计没有放弃关照具体的人,思考的过程体现了让自己满意的智性和诗意。


南京迈皋桥廊桥竞赛设计图 / 图源久舍营造

两份影响设计价值观的作业
虽然今天的范久江以满怀敬畏的态度面对建筑,但曾经他也有过认为建筑并不是什么艰深学科的经历。而深刻改变他的,是在本科和硕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两份作业。
因为父亲在建设局工作的关系,范久江小时候就接触到了建筑,对造房子这件事很早就有了懵懂的认识。同时他又以东南大学当年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东大建筑系,彼时的他是带着些骄傲的心态的。在大三前基本没有在专业上费什么力气,也很少去图书馆,完全是以一种放羊的心态在度过。即便如此,基于本身对空间的敏感度,外加从小看过不少方案和渲染图,也摸过很多建造材料,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难到他,这种轻松的状态甚至让他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做建筑设计很简单,没什么挑战。
直到大四,概念设计课程的葛明老师,帮他打开了一扇门,认识到建筑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将图纸上的案例根据相似功能和需求去做既定的转译,而是可以变得更有智力挑战、更有创造力。


范久江本科设计作业-占卜屋设计图纸 / 图源久舍营造
令范久江印象最深的,是叫做 “建筑道具”的概念设计课程,需要通过人和装置的互动来讨论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是用钢和木头等特定材料去做一个1:1让人可以进入并且互动的装置。而装置构想的开始,大家要从中世纪的一些刑具、占星术道具,甚至马戏团道具这些相关参照出发,去探索某些人和空间,甚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要将这种概念性的思考亲手制作出来。
因为无法按照之前的学习经验来应对,这个课程训练,对于当时的范久江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和挑战。老师并没有规定要具体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在建筑历史与理论、艺术史,甚至哲学的范畴中阅读、寻找线索。
范久江和同组组员最后做了一个占卜屋,立面有点像达芬奇画的维特鲁威人。前后共有两个滑动竖立在方形基座上的圆形装置,通过齿轮和链条系统,由固定在前部圆环中的占卜者控制,经过一套1:1.5倍数关系的齿轮系统,以一定的角速度比例旋转。在第一个圆环转动整数倍的时候,第二个圆环会既有可能转整数圈回到正向,也有可能多转半圈反向倒立,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范久江本科设计作业-占卜屋设计实物。他设置了一个1.5倍的齿轮比,所以在第一个圆环转动整数倍的时候,第二个圆环会既有可能转360度回到正向,也有可能变成180度反向倒立,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图源久舍营造
这个作业引发了范久江对建筑的重新思考,要怎么样去把概念性的感受给物化,同时让空间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绵密与生动。
这也让范久江在后来的实践中,去追求可以被反复推演与琢磨的表达,每一次都有可能理解出新意义的作品。他认为这种对意义的深度表达,代表了建筑师作为创作者真诚与体验者交流的愿望。

范久江本科设计作业-占卜屋设计实物 / 图源久舍营造
到了研究生阶段,他本计划出国,却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王澍老师的学生。王澍老师的教学有点像寺庙里师傅带徒弟的状态,他会言传身教地告诉范久江设计背后的依据和理解,让他知道一个建筑背后完整的观念系统是如何被空间操作架构起来的。
也是从硕士阶段,范久江开始下乡调研,这让他积累了直面现场和工匠体系的经验。在乡村,他见识到太多已经被现代文明或丢弃的美妙东西,比如民间工艺,“这些工艺让我们觉得很新鲜,我们会有意识地去理解背后的成因。”


范久江与翟文婷在乡土做调研 / 图源久舍营造
范久江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嵊州民间木匠的“照篾与讨照付照”技艺。在乡村的建造体系里,通常不像建造大庙或官式大殿那样可以有机会使用足尺且规整的原木,所以民间的木匠会必须用很多非标准材料来建造。
范久江研究的便是,这些传统大木匠如何通过特殊的工序,让标准化的建造体系和非标准化的自然材料在榫卯上结合得严丝合缝。一种叫“照篾”的工具和“讨照——付照”的做法从田野调查中逐渐清晰起来。

范久江硕士论文调研工地内景

范久江硕士论文--符号示意

范久江硕士论文--篾条 / 图源久舍营造
上图的“篾条”是一根根一尺长的竹面。木匠们把这些篾条从正面、反面、侧面伸到卯口里,再把每根柱子卯口处形状的特殊性以记号的方式刻印在篾条这一中介物上,最后返回到梁材的榫头制作上。这套工序有点像寺庙里占卜求签时的签符一样,是需要人去“解签”的。不只是嵊州的木匠,其他地方的木匠也有自己的一套技法语言,它们像是一种咒语,让自然材料的灵魂在建筑的生命中得到延续。 
这种神话思维是与当代科学思维并行的另一个世界系统,就像列维·斯特劳斯形容的,“修补匠的系统”。范久江觉得这两者并没有所谓先进落后之分,背后的差别在于对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关于嵊州大木作的调研在某种程度上让范久江开始对人类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影响着他后续的设计实践。

范久江硕士论文--讨照工序

范久江硕士论文--付照工序 / 图源久舍营造

久舍团队南禅寺考察

久舍团队杭州九溪远足 / 图源久舍营造

心目中的好空间
那么在范久江心目中,“好的空间”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他觉得一个好空间首先是可以让人共情的。就像面对一个人,你会想要去了解他/她的气质和性格,空间亦是一样。好的空间应该是真诚的,不矫揉造作,不妄自菲薄,朴素却体面。其次,好的空间应该是生动的,因为建筑师是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造房子,而不仅仅是抽象地去完成某种概念或形式,所以建筑需要和真实世界的土地、树木、河流、天空、邻居等等发生完整联系,并以此激发体验者理解这种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它那里得到新的滋养和启发。最后,好的空间应该是智性与诗意的。它代表着对人类操作物与塑造外部世界经验的创造性行动,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由语言的精确性塑造的整体氛围。
范久江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好空间,是已故建筑大师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何陋轩。在当时那样的经济条件下,能够用非常直接的手段,完成这个朴素却极其当代的建筑,不动声色就把场地和建筑的气质完整统合起来,是可以用来说明“好空间”的经典案例。



范久江拍摄的方塔园何陋轩 / 图源久舍营造
另一个让范久江感到惊艳的好设计,是去年8月份他在河西走廊旅行时,在敦煌东边的锁阳城遗址区步道设计,他认为这是他去年所看到的最好的建造。由木板构成的步道是架空的,下方的木质点状基座以最小的接触面保护遗址地面。
步道木板被日光晒出了戈壁沙地的灰度,和周边的环境非常契合,很抽象很当代。步道两侧每隔两米左右在沙地上插一铸铁铁杆,顶端为一体铸造的铁环,手指粗的麻绳穿越环中,在铁杆之间自然悬垂作为围栏,与戈壁风沙中的植被共同构成某种沉默但坚强的气质。由于沙漠上的植被非常宝贵,步道经过植被时并不是简单绕开它,而是局部做了切口,让植被从步道中间冒出来——这一动作,强化了对植被的尊重态度。


锁阳城遗址的步道设计 / 图源久舍营造
在范久江看来,这条步道的设计既和土地融合成为一体,也保持了一定的时代特性。它在符合遗址保护的功能需求(可复原和不破坏)基础上,在材料、形式和色彩,以及构造上都兼顾到经济性和现代性。


锁阳城遗址的步道设计细节 / 图源久舍营造

在今天,
建筑的价值是什么
一如何陋轩与锁阳城遗址步道所带给他的感动,范久江认为,在今天,建筑所能带来的价值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帮助人们在特定的时空里,去与土地重新建立起某种联结。
在这个小时代中,大家的共识变得越来越难,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走向概念和抽象,与真实世界之间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割裂。建筑并不是极端的宣言,但它能让同一个屋檐下的人们产生共情、产生连结。真正深刻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相对复杂与多义,可以被反复凝视和讨论的。而刻奇和脑洞式的建筑创作,都不可能具有这样的价值。

 范久江与翟文婷在斯里兰卡 / 图源久舍营造
就像今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拉卡顿和瓦萨尔说的:
“良好的建筑是一个能够让特别的事情发生的空间,人们只要进入那里,就会情不自禁地微笑。这也是人们与城市的关系、人们与其所见事物的关系,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幸福的地方,令人感到舒适和惬意的地方,一个充满情感和愉悦的空间。” 
范久江说下一个五年,他依然没有给自己设定什么具体的目标,仍将沿着智性且诗意的方向继续探索、学习和实践,在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中,将思考的细枝末节归纳、分类、取舍,尝试更加当代、更加抽象,有深度且有张力的建筑表达。
本文作者
 
麦斯威尔
“主要游走于京都、大理两地,喜欢建筑、设计和塞尔达传说,正在朝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过一种慢悠悠的生活’的目标前进。个人运营了一个关于日本建筑设计分享的公众号“屋游”,欢迎同好关注。”
关于“一筑一事签约撰稿人计划”
作为专注“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内容平台,一筑一事正式开启内容共建与多元化的“签约撰稿人”计划,期待借此链接深耕于不同领域、拥有独到见解的撰稿人,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优质的传播平台、专业的编辑指导和活跃的社群交流,并为读者呈现更有趣有料的优质内容。
* 合作联系:hh@zsstudio.net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希希
撰稿:麦斯威尔
校对:慧莹
摄影:图源久舍营造
设计:思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