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当代城市解决问题、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重视,资本关注,民众关心。怎么进行城市更新?什么样的方式是好的更新?不同的建筑师或者工作室“各说各有理”。
反对复制式建设,也不要大拆大建,要平衡历史保护和经济发展,要微更新……我们一直在关注、解读不同的更新理念。这次接触的团队“智领名见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智领名见”),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城市更新,不需要创新。
一个运动风的设计工作室
智领名见藏身在天府四街的写字楼里。虽然地处还算比较新的区域,但它已经走过1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城市发展观念、建筑设计理念迭代的过程。和不少早期从大型设计院独立出来、自主创设的工作室一样,为了发展,智领名见也曾经接手了一些可以很快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地产、政府规划、高端住宅类项目,在成都慢慢立足。
作为一个有想法的设计公司,智领名见并不想继续在曾经的道路上“躺平”完成业绩,他们开始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思考——设计真正的功用和价值是什么?
公司创始人、建筑师胡晓说:“除开应对市场的激烈变化和竞争,随着个人的成长,从单身蓉漂到组建家庭,到拥有子女。经历和阅历的增多,很多认知也慢慢从混沌变得清晰。现在更想用建筑来诠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试图与更多共同见证这一时代的人找到共鸣。同时,也想把一些积极正面的东西传播给年轻人。”
在他看来,设计不只是对投资方做好交待,也需要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左:建筑师朱晟是;右:公司创始人、建筑师胡晓 / 图片源自智领名见
2015年,机缘巧合之下,智领名见迎来了80后建筑师朱晟是,他曾师从王澍(中国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这位来自苏州的建筑师,似乎为智领名见带来了新的思路以及人文气质。
智领名见工作室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相比时下突然涌现的新鲜建筑事务所,智领名见稍显年长,但他们的办公室可不沉闷。出电梯后,走过一个黑色狭窄的过渡空间,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台球桌。这暗示了这个办公室的“玩主”心态。但玻璃天花板上贴满了教堂彩色窗花贴纸,你又觉得他们是不是有点严肃。开放式设计,用书架区分休闲区和工作间。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地上画的一条绿色跑道,一直延伸到墙壁上,彰显着运动感的活力。各个工位以跑道为界,分散开来。
之所以叫智领名见,胡晓解释说,“希望设计提供具有智慧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让不同的群体看见丰富多变的建筑。”
的确,作为一个有所抱负,有点野心的设计公司,智领名见的实操让人看到设计不用那么故作姿态,有时也不用那么用力过猛。在这个倡导“创新为王”的时代,他们的“动作”甚至有点反向操作,“真正好的设计,其实不需要创新。”
不可小觑的 450米街道
在成都,城市更新是一道巨大的能量,刷新着不同的街区。从东郊记忆到曹家巷子、猛追湾,再到最近的华西坝,老街焕新、旧巷重生都在这座城市不断上演。在社会大趋势下,智领名见也在城市更新的主题下试水一番。
2016年智领名见完成了第一个改造:肖家河正街步行街景观提升工程。熟悉肖家河的都知道,这里从一片农田慢慢演化成了一片街区,继而在2008年的时候,街道上还出现了响应奥运号召的主题文化建设。随着时间的变化,肖家河正街步行街景观也需要更新换代,政府当时也主导打造一个新型的、带有肖家河特色的肖家坊。
肖家坊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在我们观察看来,这类工程项目进行改造的时候,虽然主导是政府,但政府也有意识地去考虑本地居民的需求,而不再采用一刀切式的方式‘刷新’一条街。而我们介入的时候,也做了很多田野调查。”胡晓说,“在居民使用者、政府、投资方之间,其实我们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连接者,将大家的想法、意见统合到一起,用专业的设计将其表达出来。”
肖家坊墙绘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从结果看来,他们的“动作”集中在“墙绘”,这里似乎没有太多改造,但背后有智领名见诸多考虑。其实改造的范围总共只有450米街道,他们并没有孤立地只针对这条街进行处理,而是从整个片区的角度重新梳理这条街的特色、功用。
朱晟是至今还记得他们整个团队如何走访了解这条街,如何观察这里生活的人群。“整个社区人员其实构成比较复杂,少数民族、本地居民、外来人口混杂在一起。另一方面社区也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向。在一段时间内,为了了解这里,我们还从早到晚,观察他们的活动情况。早上的菜市,平时休闲的老人,路边闲置又被人们使用用来坐着聊天、下棋等的家具,遛弯的家长、玩耍的小孩、周边分布的中小学……诸多现实让我们不断思考人们到底需要一条怎样的‘街道’。”
交错复杂的街道,多元化人员的构成,以及充满日常市井味道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这里需要的更新应该像老中医治病一样,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注入新的改变,而不是强行介入新的东西颠覆人们本有的生活习惯:“旧城就是一个老人,需要接受中医治疗方法:推、拿、按、摩、汤、膏、灸……因为一方面它足够温和,另一方面这里的建筑、生活语汇丰富。一句话,‘修补’老城,是带着诗意的。”
肖家坊设计规划图 / 图片源自智领名见
他们根据调研,将这绿化比较好的450米街道划分出9个不同的单元:城市关口、社交公园、露天剧场、儿童乐园、文化广场,复兴成都文化的地段、具有成都生活氛围的地段、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全龄社交圈,以及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社区空间。
肖家坊墙绘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这里大部分的建筑差不多有六七层高,比较老旧,甚至有些地方比较破损,他们选择“墙绘”来处理外立面,营造对应的文化主题氛围。虽然是给墙“穿新衣服”,但不是随意穿衣。“历史虽然消失了,但对历史的体验并没有消失。”朱晟是说,“我们把所做的工作看成是与建筑历史进行对话,也就是对历史进行持续的批判性解释。最终会把今日建筑和未来建筑的意义,看成是这种对话的产物。”
他们特意参考了老成都的很多照片资料,试图能让这种对话更有针对性,“不仅再现历史,也试图通过平面的图画呈现可以与本地街巷有关联的空间感。”
墙绘总体以川西民居为主题,色调与肖家河本有的建筑风貌保持一致。或者以简单的砖墙纹路修补已经破损的墙体,还有的地方从视觉上营造具有纵深感的空间,延伸人的视点,为街道风景营造具有戏剧般的效果。与成都过去的文化对话的同时,在不同主题空间,墙绘也纳入当地生活的元素:车来车往的形式,接送孩子的情景……让原本枯燥的墙面不再单调乏味。
肖家坊墙绘。在智领名见看来,墙绘从艺术角度来看,这幅画的精彩程度不在于它有多像,而是在像的基础上加了什么。艺术作品与建筑空间的结合绝不只是对事物的如实记录。/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事实上,在诸如块状的公共场所,智领名见还改造、增设了一些满足人们休闲的公共设施,他们取名为“城市家具”。
或利用街道墙体角落空间,或在小广场上增设具有自然气息、开放式座位,或设计一个半开放式的空间,将老年人下棋、喝茶的空间与跳坝坝舞的嬢嬢们做一个小区分。
朱晟是说:“城市家具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当它在使用中,有什么精彩的东西向外闪耀光芒才行,就像一切美丽的事物一样。”
虽然,鉴于最后的预算和实际情况,城市家具没有如愿完成所有设计,但对智领名见而言,这次尝试是一个城市更新主题下不错的起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肖家坊“城市家具”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设计,戴着“镣铐”跳舞
“把居住,社区活动和城市的历史通过一种对谈的方式,让今天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过去对于今天具有不可规避、同时又时常被低估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对于多方视界的介入,实现建筑、艺术、空间、生活之间的对接。对话的对象虽然已经逝去,但仍然回响在当代的生活中。”朱晟是解释道智领名见对于城市更新的看法。
讨论中的智领名见团队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就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完成一个设计始终要尊重历史、当地地域文化和生活,就算再怎么创新,也不可能脱离这些‘约束’”,朱晟是说:“从古至今,从西到东,各种建筑形式、设计方式,除了当今材料、技术在发生改变,要说创造出犹如柯布西耶那一代人绝然不同的新类型,显然是很难的,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无力创造,只能追求不同。只有很少的建筑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如今一些强调独创性的当代建筑师们,要么热衷于‘发明’历史上已经发明过的事物,要么妄图发明那些无法发明的东西。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创新,建筑师只是改变了现实而已。”在他们看来,建筑设计的核心要点就是解决问题。
朱晟是师从王澍,从他那里,朱晟是不仅体会到建筑设计不仅要“用眼睛去触摸,也要用手去看到”,还体会到中国文化中谦虚、低调地将建筑放入到环境中的理念。
“山水画里,建筑就是很不起眼的,和西方建筑‘博人眼球’很不一样。而中国园林也有很有意思,园林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不是日常本身。但人走进去慢慢感受空间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园林有任何紧张、高潮起伏,但这种体验又进入到了你的心里面。”
园林的设计意味着建筑是一种只有走进去才能真正体会的空间。在一个又一个空间的穿行中,人的体验感其实没有高潮,也没有明确开始和结束。因此,外观是次要的,甚至造型也是次要的。
智领名见工作室墙上也绘有一些图案 /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这种看似源自中国传统建筑的观念,也影响着智领名见在大都市的现代建筑设计:以本有的城市环境、使用者的习惯为设计依据,不事张扬、不过分标新立异地突出建筑体,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新奇的形式并不是他们着力点。在天府新谷办公园区、瞪羚谷办公园社区的设计中正可见一斑。
天府新谷办公园区设计图 / 图片源自智领名见
天府新谷于智领名见是最有感情的。他们曾在那里起家拼搏,后又参与园区一系列改造,从交通流线梳理、外立面提升和风貌改造,到新建筑的设计,历时六七年时间,“我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设计。”他们根据园区地处成汉南路、府城大道,邻近地铁的地理位置来梳理人们进出园区的交通线路。而在这个南邻住宅区、西靠仁和新城、北邻医院的地界,他们以“放低姿态”的形式,设计出符合本地商业化兼具生活化的建筑。
一方面满足高新技术办公场所的功能,另一方面激活园区用于商业经营的部分,“还有一方面,将整个园区作为一个社区去建设。所以里面会有体育场、亲子乐园、咖啡厅、快餐店等生活休闲空间。但在视觉上,我们并不想让它们显得‘另类’。”确实,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需求的变化,办公园区也在朝着多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智领名见也在功能上做出了应有的设计。
内部体育场所 / 图片源自智领名见
而在瞪羚谷公园社区的设计,他们也以不着痕迹的方式将“川西林盘”放进一个现代化的场所中,“我们负责的5号地块被看作是那片区域的最后一块‘拼图’。”虽然是最后一个小拼图,但智领名见也从周边环境入手来思考设计。瞪羚谷位于铁像寺水街一带,他们负责的地块未来将入驻很有活力的新兴小企业。
这里除开水街,周边还包围着外籍住宅社区、肖家河绿化地、剑南大道等,未来还会有隈研吾设计的文化中心,“所以这个园区的设计就要提前着眼未来去处理与本地文化、生态、产业的区域联系。”胡晓解释说。
瞪羚谷公园社区5号地块项目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与剑南大道交汇处以东。项目东临肖家河河道,南临天府一街,北侧为瞪羚谷3#地块,西临剑南大道。地铁5号线“锦城湖”站紧临地块西侧,规划地铁33号线紧临基地南 侧。项目规划建筑建设用地面积约48.4亩。/ 图片源自智领名见
在靠近较为嘈杂的剑南大道等交通区域,园区的设计较为封闭、独立,但外立面与周边都市风景保持一致。而靠近肖家河绿道一带,则是开放式空间,呈现休闲的小型广场。“我们借鉴了川西林盘开放、独立又连接的错落形式让空间具有呼吸感。”
所有小楼以较为分散的形式位于场所中,朱晟是解释道,“而屋檐的形式虽然借鉴了川西民居,但我们更想呈现的是,当下雨的时候,人站在屋檐下,有了屋檐的庇护不会被雨淋到但又可以欣赏雨景的感觉。”而在这一面建筑的材料上,到底是选用格栅、还是幕墙,他们也思考了一番,“最后采用格栅,较为开放的感觉,还是为了让新空间与原有的场所有对话、贯通的关系。”而办公室内部,他们预想了一些场景,空间可重组、划分的特点也为未来的使用做足了准备。
办公园区建筑的分布借鉴了川西林盘的形式 / 图片源自智领名见
我们和不同的建筑师、工作室都有过对话,也听到不少人对城市规划的政策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智领名见在十多年的历程中却有着相对清醒的认识。
胡晓说:“在中国特色的建设发展中,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应该是由政府在主导、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从而推动着进步。这关乎经济,也关乎民生。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不同的政策,其实都是政府和民众共同科学的预测发展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成果。而我们建筑师应该做的就是学习理解——利益协调——落地表达。”
靠近剑南大道的立面设计 / 图片源自智领名见
“如果建筑设计能多从这些方面考虑,比如瞪羚谷公园社区就与政府提倡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我们做设计,其实也是在围绕这三个方面去处理建筑和原有环境的关系。这些方面也是我们日后做设计的重要依据。”他们现在越来越意识到多个参与者的作用,了解别人的需求和立场,这可以使建筑师的设计,以及与各方之间的协商得到深入。
虽然没有形式上的天花乱坠,也没有色彩上炫目,不得不说智领名见的设计从大局考虑建筑、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的方式,给城市更新、建筑改造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的思路。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希希
撰稿:希希
校对:十一
摄影:Simon©一筑一事或来自智领名见
设计:Oz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