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生活自定义”,谁在沙漠造家具?


“第一次来敦煌的人,大多不喜欢这里长年肆虐的漫天风沙,我却不觉得有什么不适,早就习以为常啦!”穿着荧光粉防晒服的樊晓花,指了指莫高窟外躲在杨树林下避风的人群。
2004年,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敦煌的樊导,一晃眼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将近20年。她对敦煌的热爱依旧,时刻情绪饱满,双眼光亮。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1600余年,敦煌魅力不减。
从规模巨大、工艺精湛绝伦的莫高窟壁画,到沙泉共生千年的鸣沙山与月牙泉,以及当地特有的美食文化与风土人情……敦煌完全以一种超越了人们对城市固有认知的姿态,带着神秘与瑰丽气质扑面而来。
在粗野和细腻奇妙融合的场景里,掌上明珠“旅行家”把我们直接丢进了大漠孤烟中,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一场穿越千年文明后的生活艺术,以“自定义”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一切。
当我们走进沙漠腹地,才真正感知到了敦煌精神觉醒。

千年敦煌回响
且听大漠风吟
始终对敦煌抱有敬畏,是我多年来迟迟不敢踏足这片土地的原因。而这一次,跟随致力于成为“最懂家的企业”——掌上明珠家居的“旅行·家”计划,带着对这座古城的好奇与幻想,心有戚戚地开始了为期三日的大漠行。
佛说“一切有为法”,所以千年历史更迭才造就了现在集文化大成的敦煌。自夏商时期始,无数朝代几乎都在敦煌留下了一页璀璨又宝贵的文明史。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到芸芸黎民百姓,无不对其虔诚礼赞,顶礼膜拜。


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大自然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布局有序、造型奇特的雅丹地貌群落宛如一座罕见的天然雕塑博物馆;具有浓郁西域建筑风格的古城风光;汉代时,作为咽喉要隘与屯兵重镇的玉门关和阳关遗址;由“会唱歌的沙子”组成的鸣沙山,以及那眼千年不涸的月牙泉……但其中,最令人心神震撼的,当属“千佛之洞”莫高窟。

雅丹地貌群落,图源网络

月牙泉,图源网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莫高窟,图源网络
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行游僧人乐尊云游至此,突见一面山崖上光芒四射,如现万佛。受到感召的他便在崖下的岩壁中凿出一个洞窟,开始在此苦修。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的丝绸之路,则为莫高窟的繁荣提供了契机。这条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不仅让东西方商贸互通有无,也将佛教文化带入了中国。由西而来的僧侣们会驻足此地传播佛法、翻译佛经、开窟造像。从此,一项延续了千年的伟大“工程”,在这里悄然开始。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艺术宝库,其中,建筑作为石窟艺术的主体,巍峨屹立于沙漠之中。与中国其他石窟不同,莫高窟开凿在砾岩上,不适宜雕刻,除了建筑外,这里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泥塑和壁画。



《敦煌:生而传奇》剧照,图源网络
走进莫高窟窟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威严高耸的红色楼阁。它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在石窟群中显得格外耀眼,这便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一一九层楼(高约45米)。它的位置正好处于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造像,所以人们也习惯上称这座楼阁为“大佛殿”,编号为96窟。
这座楼阁在初建时只有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 后经历代重修,在民国十七年左右,由当地百姓们集资,历时八年 (1928~1935),修建成现在的九层楼阁。

九层楼,图源网络
莫高窟内存留至今的500多个石窟及佛塔形制丰富多样,也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会加以消化和吸收。例如窟内早期壁画上,就出现了大量圆券拱、希腊式柱头、葱头形龛楣等具有西域建筑特色形象。
跟随壁画描绘,不同朝代建筑风姿也相继登场,甚至会有中西两式融合住宅出现:庭院中间是有小山和水池的汉式瓦顶住宅,宅外则有高墙和墩台围护,西域式筒拱顶也很流行。
在多个洞窟外还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敦煌:生而传奇》剧照,图源网络
从莫高窟中找寻到灵感的有无数人,梁思成也是其中之一。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根据敦煌壁画《五台山图》而找到了现实中的“大佛光寺”的。
日本学者曾经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而梁思成偶然在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中看到了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其中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庙宇引起他们的注意。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在1937年的战火中前往山西的群山峻岭中搜寻,终于探寻到了这座建造于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

《五台山图》局部,图源网络
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莫高窟向我们呈现出的彩塑技艺和壁画艺术,以及将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的展现形式,也是当今世界上独一份儿的。
在不同朝代,莫高窟壁画的绘画形象、表现风格、色彩表现力都各有不同,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色、色彩中的宗教习俗。在古代,人们将彩石研磨成粉,掺入胶水,在岩石墙壁,陶器洞窟中绘制图画。



《敦煌:生而传奇》剧照,图源网络
为了保护现存的洞窟壁画,敦煌研究院对每一个洞窟进行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气渗透率,一旦有害物质超标,洞窟会立刻关闭。在观赏的过程中,也是不允许拍照和录像的,讲解员人手一只手电筒,限时限量进行文物讲解,即使莫高窟最为精美珍贵的那部分,早已流失于大洋彼岸。
从北朝开凿,到隋唐、五代和宋的繁盛,再到西夏和元代逐渐走向凋敝,莫高窟的风格衍变明显。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让莫高窟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中。



《敦煌:生而传奇》剧照,图源网络
当年,居住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计划进行大规模清扫。当他为第16窟(现17窟)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密室呈现在眼前,里面整整齐齐地叠满了经书、绢画和文献——宋朝中期,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发生的可能,于是把4世纪到11世纪的5万多件佛教资料放在了16窟中,这些珍贵史料,在窟中一睡,竟是千年。
清朝末年,朝廷自顾不暇,王道士多次上报均石沉大海。几年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所谓的探险家接踵而至,近3万件文物被陆续运出国门。至此,莫高窟内那些最为精妙的宝藏遗失了。
2014年,由崔愷院士带领团队设计完成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放启用。它不仅缓解了庞大的游客数量对遗产保护和管理造成的困扰,也在其中综合运用了数字技术(BIM)和绿色技术,并通过形态和材料的合理运用,让建筑具有了独特的敦煌特色。

设计草图,崔愷绘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内部,摄影:张广源
当“敦煌学成为当今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我们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当今中国,正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重新解读当下的敦煌文化。
或许,这正是掌上明珠《时光里ECHO》系列产品诞生的底层逻辑。

通过一把椅子、一张边几
重新审视生活的离合悲喜
当我迎着风沙飞车入沙漠,踩着五色沙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营地,直面放置于细沙之上的橙色家具时,一瞬间,便被粗犷与回归自然的野性气息击中心灵。


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有意思的是,在沙漠中举办的这场家具展陈艺术最初并不是如此安排的,品牌方本打算以PVC球体+镜面的装置设计包裹家具,但突如其来的风沙打乱了这场计划——将家具无遮挡直接置于沙地上的方式,却带来了出乎意料之外的绝佳效果。




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敦煌给我的想象。苍茫的沙漠不仅有自然景观,更孕育了莫高窟千佛洞的惊世壁画,每个人对莫高窟的感知不尽相同,抛开画作蕴含的宗教意义,其实更吸引我的是创造出它本质的东西——色彩、颜料、肌理,以及这片大漠土地所象征的某种自由的、无畏的、包容的精神。”
千百年来,敦煌饱经风霜洗礼,也见证了无数繁华与落寞。“它的动荡,令人们更加珍视和平;它的冲突,让人们更多地去呼唤和谐。”当现在的年轻人遇上现在的敦煌,看到的不仅仅是它的悲壮与凄美,还关注着其背后蕴含的多元、包容与无限可能。

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掌上明珠认为,在当代语境中,敦煌精神的核心是通过对立去寻找包容,通过狭隘让人们珍视开明。“因包容而开放,因融合而共生。”在当代人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得到了更优质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往往也被动面临着更多竞争与压力。
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平衡生活,保持好奇心?如何找到能够释放自我,回归自由的居心地?掌上明珠以“生活自定义”为主题,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答案。

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摄影:涩々©一筑一事
设计团队从敦煌壁画丰富的色彩中找到了一种更温润、更独特的沙漠橙,并把象征这片大漠戈壁的磨砂肌理作为整个系列的材质基调。而在产品造型上,结合了当代城市与工业时代的复古潮流,形成了“Urban&Retro”式的设计语言。“风格不需要被定义,我们更希望它代表一种当代的、自由的、开放的态度。”
始创于1989年的掌上明珠家居,作为成都本土品牌,历经三十余载匠心沉淀,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家居企业,从四川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
尊重原创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亦是掌上明珠的核心价值观。《时光里ECHO》系列,即是他们在观察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后,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完成的一次创作。


沙漠露营,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敦煌博物馆,上图图源掌上明珠家居,下图摄影:涩々©一筑一事
对于掌上明珠来说,以消费者生活方式为导向的设计、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美好生活方式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在人人追求生活美学的当下,家的颜值与功能、品质一样重要。“好设计”会让人们感受到产品本身的美好,同时会创造出具像化、可触碰、可实现的美好生活。当下年轻人多元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具有多样可能性的家居产品,从他们真实需求出发的设计,能够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掌上明珠以国际视野美学格局和原创之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重视家居产品的设计灵感和理念,将设计美学融入家居生活,让美真实可触碰。

沙漠露营,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摄影:涩々©一筑一事
作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掌上明珠拥有行业领先的产品研发设计实力。卓越的整家设计呈现,源于对现代生活美学的深刻理解,更得益于每一件精工打磨的家居产品设计。
在掌上明珠看来,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本身,家居产品的设计始终应当从消费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出发,掌上明珠希望通过具有多样可能的美好家居产品,创造不被定义的多元生活方式,成为链接消费者与美好生活的桥梁。
作为生活的容器,家反射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好的”生活方式没有统一的标注和明确的答案,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呈现方式。


上图:掌上明珠家居总经理 王站强,下图:掌上明珠家居产品策划师 曹积微。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好的”生活方式,必定不是千篇一律的。无论是突破传统尝试打开的客餐厨布局、以孩子为核心的去茶几客厅设计,还是以爱好、宠物为核心同时融合兴趣与生活的空间设计,都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家里的具像化呈现。
无论是丰富多元还是自由个性,“好的”生活方式没有定式,但实现“好的”生活方式应当简单点。掌上明珠探索整家设计、整家交付的一站式家居体验,围绕用户家居购置体验、生活方式需求,不断整合开发全屋产品线,打通传统硬装、家居软装分离的服务模式,以“整家设计·拎包入住”服务开启家装拎包时代。
作为家居行业的中流砥柱,掌上明珠对美好生活也有更深刻的理解:身担“分享美好、成就生活”的企业使命,想用户所想,不断深化产品风格,不断增强产品功能适配度,不断升级服务维度,把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变成轻松可及、开门即见的美好家。

沙漠露营,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敦煌博物馆,摄影:涩々©一筑一事
《时光里ECHO》系列通过另一种方式,对敦煌文化进行重构解读,梳理出了一条适用于当下生活场景的家居观点。这是对民族精神的回应,也是对生活日常细部的观察与反思。
更重要的是,用可触摸、可拥有的家具,将千年前与此时此刻的时空,亲密串联起来了。

图源掌上明珠家居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涩々
撰稿:涩々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希希
设计:Ozzi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