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更新
连接人与人
“Insight of Urban Renewal · 识城计划”
随着城市化过快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城市更新”的话题在不同的场合被频频提及,它被视作人类对未来城市的想象,也是打破城市固有模板、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举措。
当人们将更多目光投向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建筑肌理与业态创新中时,我们将从媒体视角出发,持续探访、记录有价值的城市更新实践案例,也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对话那些拥有专业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建筑师、运营者,以及投身城市更新的多方人群……
共同探讨城市更新的意义、它在更新什么、又是如何更新以及更新后有何变化等话题,希望为城市的未来规划提供些许参考路径。
· · ·
以创新思维与视角,
探索和记录当代中国城市的更新进化。
回家并不是回到一座“孤岛”,更多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一个热闹、充实、有人情味的“集体”。
那里有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随寒暑变换的自然元素,传来欢声笑语的广场和凉亭;有逗弄猫狗的孩童,拎着新鲜瓜果回家的夫妇,树荫下打扇驱赶飞蝇的老妪······
居住在偌大的城市里,孤独是生活常态,而倘若我们开始为身边的人与事物注目,“孩童、瓜果、猫狗、飞蝇”,又真的和我们无关吗?
· 万科·金域蓝湾小区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早在“社区”这一概念形成之前,人类群居现象就已经存在,而社区作为人群所组成的共同体,具有莫大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比邻而居的人们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群体意识,又在生活微处参与着彼此的行为模式与生活路径,各安其道,也守望相助。
玩耍、休憩,便捷、私密,热闹、安静,他们对居住的愿望多元甚至对立,但愿望的本质又是淳朴而相似的:美观、安全、舒适······尽是人类那些恒久不变的栖居向往。
· 万科·金域蓝湾小区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收揽城市众生相。我们因此来到成都万科·金域蓝湾小区,用一下午时间走访了6位与这座小区息息相关的“非常规”邻居,倾听他们的生活琐事和居住理想。
我们希望可以见微知著,将具体可感的社区生活作为了解城市的起点,通过这5个围绕社区衍生的故事感受安居冷暖。
“不枯燥啊,自己挣钱嘛。”
SM城市广场北侧的建兴路攒集着这片时尚地带中难得的百姓烟火,和附近的茶饮店、快餐店、连锁超市相比,“夹缝中生存”于此的几爿店铺看上去更有故事;虽然老旧,但热闹非凡的红火景象并不输给一旁的百货大楼。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沿路推车叫卖小春卷的这对夫妻很是亮眼,形成有趣的动静对比:老板娘有条不紊地制作春卷,老板负责吆喝和收钱,挎着包显得急匆匆的,好像客人再不“下单”他就要动身去下个地方了。
只卖一元一个的德阳小春卷,是源自四川德阳中江县的全手工民间小吃。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干豆腐丝、海带、花生等常见配料,据老板娘说,做法一学就会,独门酱汁才是关键。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为了照顾儿子儿媳,“春卷夫妇”十几年前搬来成都,两年前开始制卖春卷。以前有间铺子,拆迁后只好改成流动作业,出入各大商圈、小区门口。
夫妻二人配合默契,给料扎实,每天能卖出100多份。日复一日,然而他们丝毫不觉枯燥:手上功夫越熟练,说明生活越稳定了。
春卷夫妇一家五口住在二仙桥附近一间“一套一”出租房里,上有80岁老母。出摊虽然辛苦,早晨5点就要起床“摊皮子”,但也很灵活“莫得压力”,方便两人兼顾家庭。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经常出现在小区门口的春卷夫妇积累了不少回头客。和其他街头小吃相比,春卷方便、健康,老少皆宜,甚至有住在对面小区里的外国人也是他家的忠实粉丝。
说到这,老板望向老板娘,特温柔、特自豪地和我们说:“她光是微信就加了200多个。”
见过了形形色色的小区和居民,夫妻俩对家的愿望反倒很简单。“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最在意的就是安全,“莫得小偷就好”—— 一家人,不求大富大贵,平平安安、整整齐齐的就是幸福。
“我以后是要当老板的,哈哈!”
职场新生小肖,98年生人,大学学的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毕业后“画风突变”成了小区管家——虽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但本质上都是在微处解决问题。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小肖所工作的小区中有许多老年人,看到他们聊聊天、遛遛狗、喝喝茶、买买菜一天就过去了,小肖总是十分向往。
从入职到现在的两个月时间里,他也总结出了一套与老人家的相处之道:耐心是制胜法宝,要时刻将老人家看作服务对象,尊重他们的诉求,而不去试图同化他们的想法。
· 小区里散步的老人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身为小区管家,小肖审视自己的居住环境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高标准,他的愿望和普通住户一样简单:无论在外多烦恼,回到家得是开心的。
“比如说,经过门卫的时候,如果保安能跟我打个招呼,我就会很开心。” 小肖说:“站岗是为公司服务,说一句‘您好’是在为我服务。这些小细节带来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
· 小区门卫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目前,小肖还处于跟岗学习状态,工作中不乏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个有些内敛的大男孩坦言道:落差感还是挺强的。
“年轻人难免都会这样想吧,想着以后要做那种风光体面、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动动手指就可以月入上万的工作。其实这种理想工作并不存在,现在每天都好累哦。”
初入职场虽令人疲惫,但小肖对服务他人还是充满热忱。他最喜欢看到的,就是汇报工作成果、告诉业主们坑坑洼洼的走廊墙面终于修好时,对方竖起的拇指。他也学会在日渐舒适的工作氛围中调整心态,给生活找些奔头:“其实也没有那么累啦。我以后是要当老板的,哈哈!”
“不怕风不怕雨,就怕没钱花。”
在小区门口一颗大榕树下,我们遇到了磨刀师傅蒋老汉。
蒋老汉40年前从老家资阳来到成都,现在一个人住在金牛区天回镇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里。在很多人看来,他每天风吹日晒过得很艰难,但在蒋老汉自己眼里,现在的生活却无比“优越自由”。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回首往事,蒋老汉早已将心酸看淡。40年前,他在老家结婚欠了账,丈母娘每天上门来骂,让他妈妈还钱:“我老汉在我12岁那年就死了,我妈一手把我们拉扯大。” 蒋老汉说:“我们结婚我们欠账,我们自己还;父母欠账,我们给他还。”
就这样,蒋老汉只身来成都闯荡,起初是跟着一位厨师在青羊宫附近学做豆花饭,中途因为一件小事竟被“扫地出门”了:“11月的天,冷的哟。老板端盆水来给我,说大师傅洗把脸!我说,你这个水好蓝哟!
老板一听,说瓜娃子!弯脚杆来成都!就不愿意带我啰。”
· 小区门口的水果摊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回想起这件事,蒋老汉被自己逗得咯咯直笑,在当时却真的让他走投无路了。他只好“买块石头,捡起板凳,担起花铺盖”,在老乡的帮衬下做起了磨刀生意:“再不发展经济,婆娘就跑啰!”
第一次蓉漂,蒋老汉用20天挣了50块钱,在老家买了犁后就又启程了。直到今天,债还清了,老家盖起了楼房,女儿供上了大学,靠的都是蒋老汉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磨刀,生意好时一天也只能挣几十块,却给了蒋老汉生活的信心,也维系着他的家庭。蒋老汉的女儿现在在贵阳做家具生意,每年春节能团聚一次。
对于蒋老汉来说,那间四平方米的小屋只是一个歇脚处,证明他可以在大城市里安身了。至于藏在心里的那个家,却始终被家人的脚步牵引着。婆娘娃娃在哪儿,命就立在那儿。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细节做不好,再多设施都等于0。”
小区里偶遇刘阿姨时,她正和邻居们一边散步一边说笑,迎面路过的阿姨都会主动和她攀谈几句。我们立马明白,眼前这位仪态端庄、颇有领导范儿的阿姨,绝不简单。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刘阿姨曾经是小区第一届业主委员会会员,活泼健谈,被夸年轻时又像小姑娘一样羞涩。
外人眼里,她过着所有人向往的“有家、有伴、有狗狗”的理想退休生活,但在享受天伦之乐之余,刘阿姨又很爱走出家门,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 刘阿姨从小养到大的虎子今年7岁,看到母狗很温柔,看到公狗“绕道走”。/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年轻时,刘阿姨是部队专业舞蹈演员,退休后除了爱跳舞还有一群“球友”,每天下午准时在乒乓球台见面。这里对于阿姨们来说是一个窗口也是一种陪伴,为漫长的退休生活带来生机、乐趣与联络,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愉悦身心。
· 小区乒乓球场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医院工作久了,刘阿姨平日还很爱干净,尤其注重细节。生活在这里十多年,小区哪里需要“缝缝补补”她有时比物业人员更清楚:脏了的墙面,脱落的墙皮,破损的球场地面,裸露的电线······
她总能及时发现小区“抱恙”,也密切关注着工作人员如何“对症下药”;“病症”被逐一治愈,刘阿姨的笑声就又爽朗起来了。
· 刘阿姨家楼道处破损的墙皮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相较于公共设施数量的多少,刘阿姨说,细节才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
“独栋、花园、泳池,
梦想还是要有的!”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在小区中遇到饭后消食儿的江老板——称他为老板与职业无关,而是因为他的生活状态像极了一位老板:一手拎着水瓶,一手揉着肚皮,心满意足的样子跟退休老人并无两样。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不同于一些同年龄段的工作族,江老板并不认可从早到晚宅在家、坐享各种便利的生活状态,他更喜欢抽空到处走走,住在这里一年多,便把附近林林总总的美食和休闲场所挖掘、利用到了极致。
“年轻人选房子都希望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住进去之后真正用到这些设施的机会又有多少呢?” 江老板表示费解。
· 小区附近美食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提及理想中的家,江老板毫不掩饰自己对“独栋、花园、泳池”的向往,今年刚满30岁的他立志要在两年内实现这些愿望。
深藏不露的江老板其实还是位工程专家。在他看来,居住体验与社区细节密切相关:“看不到说明做得好,看到了,通常都是问题出现了。”
· 小区附近水果摊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诚然,针对社区碎片化问题所做出的“微改造”通常难以捕捉,却最能落实到生活本质,以微小但确凿的力量,为社区居民带来切合实际的帮助,让人们在社区更新中获取更舒适的居住尺度。
-
有些时候,人们关心远方的困厄远远超过身边的日常,然而两年前万科成都发起的“美丽社区焕新计划”更加在意如何缩短邻里之间的距离,着眼社区微处,改善生活氛围,让社区以更精致的面貌重新活络起来。
在投入巨大时间与人力完成实地调查后,万科对交付多年的部分社区公共设施设备进行“微改造”,针对老旧小区常见的碎片化问题与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优化、清洁与修缮——用微而精的改造方式带动整座城市的“体面生长”,将原先基础的聚居需求升华为宜居追求。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如刘阿姨所说,相较于“社区搞的大动作”,这些细小的“微措施”更让人安心。一面墙、一张椅,都关系着居民的身心状况与出行安全:“做饭的关键不是用料,是用盐。”
而这也是社区里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声。“阿公阿婆专业户”肖管家说,夜间照明不足等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实则会对老人活动造成极大不便。
如今看到社区“逆生长”,作为物业一员的他也能在服务业主时多一份底气、在成为老板前多一份冲劲儿了。
就连人狠话不多的江老板也果断表示:泳池梦可以等,地下室漏水等不得;无论年纪,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是一致的:“谁家都有老,谁家都有小,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人们生活场景与状态的更新;那些被重新赋予生命力的墙面、桌椅,像是人与人之间再次联结的关系。
我们相信,改造后的万科社区将承载起更多温暖交集,不必远行,在咫尺可及的乒乓球场和凉亭下便可邂逅分外动人的故事。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白勺的
撰稿 | 白勺的
校对 | 邱子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
设计 | 三金
-
延伸阅读
“万科式”城市更新
扎根成都21年的团队,如何做好老旧社区的微更新?
成都“最聪明”的街区,还有什么好更新的?
10+点位解锁“隐藏版”猛追湾,原来精髓都在下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