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方法论,如今在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领域都备受重视。虽然人人都可以对之谈论几句,但似乎没有人能够一两句话说清。
什么是社区营造?它的发端来源于哪里?它与哪些学科有关系?如今哪些城市的社区营造是值得借鉴的案例?下面10本书,是不少参与社区营造的人士经常提到的书籍。从它们,我们也许可以管窥一二社区营造的“秘密”。
←左滑动查看栏目介绍
日本社区设计第一人
有什么法宝
社区营造的确是个涉及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概念,一时也无法说清,但如果从那些实际的具体案例入手,或者可以较为轻松地了解什么是社区,以及,我们到底要营造的是什么。
下面几本书,就是关于社区营造的经典读物。
书名:《社区设计》
作者: [日]山崎亮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山崎亮被誉为日本社区设计第一人。不仅社区营造,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很多人都会提起这位理论、实践均有值得借鉴成果的社区设计师。
《社区设计》长销不衰,荣获多项社会创新设计大奖,堪为社区营造的经典之著。12年工作历程、16+代表性社区设计方案、200+照片,书中用真实生动的实践故事再现了日本社区营造的思路、设计、效果。
“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社区设计》点出了社区营造的核心思想。从儿童爱上的公园、景观优美的医院,到高层住宅的公共空间,山崎亮跳脱设计本身,以社群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多元且具有实操性的经验,都值得后来者反复参阅。
没有复杂的理论,也没有深奥的学术术语,平白晓畅的语言、口语化的叙述让本书通俗易懂。
书名:《社区营造工作指南》
作者: [日]飨庭伸 / 山崎亮 / 小泉瑛一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同样是关于社区营造的基础读物。相比于《社区设计》,《社区营造工作指南》不仅更聚焦于街区设计,还从参与设计营造的多方主体,诸如社会工作者、小商店老板、建筑师、设计师、媒体人等角度来呈现社区营造的丰富性:每一个人用上自己的技能,都可以参与其中,让社区变得更美好。
书中访谈的案例强调了社区营造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在地性、专业性、全民性、持续性,也凸显了“整合各方资源”的思路。不过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呈现的社区营造不再是某种有目的和组织的计划,已经变成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这是怎么做到的?不妨去翻翻这本书。
书名:《社区营造》
作者: 王本壮等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比较成熟,这本书正是相对集中地介绍了较为成功的思路和案例。
它从台湾地区社会的实际语境出发,谈及社会变革、历史演变、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等背景下社区营造的开始和变迁。更为重要的是,它较为细致地梳理了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整体政策的规划讲到具体区县的行动,既有宏观的阐述,也有具体案例的讲解;既有理论的归纳,也有总结和反思。总之,读者可以对台湾社区营造有一个鸟瞰式的观察和了解。
书名:《老龄化宜居社区设计》
作者:[美] 斯科特·鲍尔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老龄化成为全球化挑战之下,这本书可谓很有针对性。不同于其他关注某个空间、地区的案例,本书更关心老年人群体,什么样的社区是对他们友好的、便利的?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哪些具体有效的服务?
作者斯科特·鲍尔在养老社区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创新思路和实践,从城市到乡村,他的经验已经推广到很多社区之中。虽然也从商业、政治、文化、医疗等方面对养老社区展开研究,但他更强调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两个具体的角度发力,期望人们过上理想的居家养老生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yyds!
社区营造得好不好,事关公共空间的塑造,事关公共权利的分配,事关公民精神……下面的几本书被很多领域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其思想和观点、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为我们认识社区营造的本质提供了思路。
书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 [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任何与城市相关的领域都封为宝典的著作。而雅各布斯对社区的分析和观点,对城市的批判和反思,至今也值得我们城市建设者进行反复咀嚼。
她认为,一个好的社区就是要在“隐私权”与“彼此接触”之间取得平衡,并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应能具备多种主要功能;大多数街区短小而便于向四处通行;住房应是不同年代和状况的建筑的混合;人口应比较稠密。
在她看来,社区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强大的能量,社区是否具有多样性,影响着城市的生长活力。
书名:《独自打保龄》
作者: [美]罗伯特·帕特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社区营造显然不仅仅是只打造一个空间,跟社会学同样关系密切,关乎民主、关乎权利、关乎公民精神。这本社会学名著是很多社区营造从业者参考的理论读本。
“独自打保龄”是对人们越来越少参与公众生活、宁肯独自宅家打发时间而更少与他人发生互动的现象的比喻。这不得不说这也点出了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些痛点。而社区营造正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本书是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对20世纪后期美国公民社会发展变化的集大成之作。分析了随着公民对公共事务和话题参与度的降低,美国社区生活衰落的现象和原因,也提出了自己改善此种现状的见解和观点。
虽然这本书长达600多页,大量权威数据的调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联系当下生活现状的生动阐述,都让它深入浅出。
书名:《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作者: [美] 威廉·H·怀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样,这本书也是城市建设者的必读经典。在怀特看来,城市中无数的小空间不可小觑,它们影响着城市生活的质量。
为了完成本书,怀特花了10年时间去观察纽约市的公园、游戏场地以及街区里那些非正式的休闲娱乐场所,去发现人与空间的互动:是什么因素让公共空间失去了活力?那些吸引人的公共空间具有什么特质?为什么有的公共空间“长盛不衰”?
那么他有哪些独到的观察和结论?这对于社区营造而言可以有怎样的启发?打开这本书就可见分晓。
我们
有怎样的经验总结?
中国内地的社区营造虽然起步很晚,总体还不成熟,但也不乏实践和经验,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我们现有的经验,才能探索出更好的未来。
书名:《协商自治·社区治理》
作者: 李强等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从学者的角度去呈现了社区营造的实践,是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的经验总结。
从海淀区清河街道清河实验、北京大栅栏老旧街区的社区建设到广东省云浮市村庄社区建设,从城市到乡村,本书集结了8个案例,勾勒了具体环境下的背景、过程、困难和效果。
其中《在山西的试验》一章节中,提出的弱干预和强干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书名:《睦邻·自治·社区治理》
主编: 曾凡木 / 赖敬予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本对上海嘉定区社区建设案例的集合之作。
从工业区福蕴社区、到陆家社区好世皇马苑、嘉富社区,从巧媳妇工作坊到丁阿姨工作室,用我们熟悉的例子、常见的生活,详细生动地再现了一系列实践。
每一个案例,都是可以值得借鉴和反思的样本。
书名:《共建美丽家园》
作者: 刘悦来、魏闽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是社区营造领域知名的四叶草堂创始人刘悦来主导的一本实践手册。
关于如何通过花园改善社区环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于自己如何自造一个花园,这本书堪称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指南。它的实用性,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区营造的主人。
-
书籍,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表达思想的载体。关于社区营造的读本,难免挂一漏万。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将有更多有价值的书籍面世,作为未来建设美好理想社区的指引之灯。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希希
撰文:希希
摄影:均源自网络
校对:Eva
设计:Oz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