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WAF获奖项目通威全球创新基地,到底新在哪里?


近日,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简称WAF)公布了2020/2021年度的496个入围项目。这些项目来自62个国家,涵盖了包括市政建筑、商业综合体、竞标作品、文化建筑、教育建筑在内的33个类别(包括已建成项目completed与未建成项目future project)。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入围清单
WAF是国际建筑界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盛事之一,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将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设计师集聚一堂。
作为一个集颁奖赛事、会议以及传播建筑知识为一体的盛事,WAF致力于表彰、分享和鼓励优秀杰出的建筑设计,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今年,主办方也邀请到了来自70个国家的150多位专家组成评审团,并将于12月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盛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部分评审名单 / 截图来自WAF官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世界建筑节201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现场 / 图片来自WAF
而在本届WAF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来自四川的亮眼项目——通威全球创新基地-展示中心。此次,WAF Future Projects未完工类别共评出了来自40个国家的187个入围项目,其中中国项目46个。
而通威全球创新基地-展示中心是四川唯一入围WAF Future Projects“CIVIC”类别的项目。
我们好奇的是,通威全球创新基地为何可以打动来自全球的建筑专家?而它作为天府新区的重要项目,又是如何回应“公园城市”的理想,并将其实现为具象的空间与生活?而它又指向着什么样的城市未来?

通威全球创新基地-展示中心

具有流动性的
联通型社区
上世纪80年代,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规划者面临着一个难题,要在远离伦敦西边传统金融区的东伦敦,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金融中心。金丝雀码头离伦敦老牌金融区之间有6公里距离,”无论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像是另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
为了吸引挑剔的金融从业者以及各种大型跨国企业入驻,规划者大胆提出:“初来乍到的人们必须从到达金丝雀码头的那一刻起,就感到自己置身在某种不同寻常的东西中”——时隔多年来看,这句话成就了金丝雀码头的“氛围基调”,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英国伦敦Canary Wharf / 图片来自unsplash
而我们似乎也在位于天府新区的通威全球创新基地(推广名:通威世地·長湾)中,感受到类似“不同寻常”的气质。


通威世地·長湾总体概念规划鸟瞰图(意向图)
通威世地·長湾位于四川天府新区,毗邻四川最长经济主轴天府大道,兼具优越的交通条件和独一无二的天府大道景观带。
如我们所知,天府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坚持生态发展、探索城市新型产业、宜业宜商宜居的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通威全球创新基地则定位为生态健康、产城一体、文化植入的生态大城。

产业核心区鸟瞰图(意向图)

生态绿化带(意向图)
同时,基地也为城市打造了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联通型社区中心,建立起多层的“步行网络”,打通地上地下、街道平层与上层关系,激化产业园零售、公园和街区共同发生关系,实现不同组团之间无间隙的串联,从而实现生态友好主体社区,交互融合的活力区域。


街区景观(意向图)
据了解,未来通威全球创新基地将包含产业办公、主题商业、高端零售以及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生态住宅、垂直绿化、公园场地和水岸线等。
项目强调人行道和交通运输网络设计的重要性,同时坚持设计的可持续性,以及混合功能用途的兼容性,力图建立一个“多元生态城市设计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营造了一条滨河绿轴,把城市绿带引入公园,将公园延展至河滨。同时,这里也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公园,可以承载不同类型的市民文化、休闲和社交需求。不仅如此,设计采用了多个公园节点的线性边界,并给每个节点定义独立空间,共同创造整个区域的总体逻辑。

环状公园(意向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依次为项目内规划中的主题公园(意向图)
设计团队为基地设计的开放空间系统即复合街区的配套系统,成功地将街区、社会公共广场公园串联起来,打造了零售中心、邻里空间、主题公园联通的综合社区。
设计团队介绍道:“(基地的)配套设施分为三级,一级为双核配套系统,15分钟生活圈中包括核心生态社区生活中心以及产业展览中心;二级带状配套系统包括三条商业街,属于10分钟生活圈;三级点状配套系统则属于5分钟生活圈,包括主题公园系统和社区基础配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依次为项目内规划中的社区中心、图书馆(意向图)

在这里看见
一座“一生之城”
通威世地·長湾的规划概念为“一生之城”,“一生”的概念来自于项目对未来的期待,而这一概念也贯穿于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后简称为展示中心)的设计理念中。
设计团队在天府大道上画了个圈,因此围合出了一个人工湖公园,也正是通过这个圈延伸出一个兼容性的、可“新陈代谢”的空间结构,并在这其中截取了片段,形成了获得WAF肯定的展示中心项目。



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效果图)
展示中心为朝向天府大道的百米长延伸面上的几个相互交叠的空“画框”,每个画框内发生的场景都是这个展览中心背后的场景,这些场景相互交叠形成了多层多维空间画面。“空”也是建筑师尽可能减轻建筑对天府大道压迫的方法。

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实景图)
这些高低错落的画框是透明的,组成了纵深变化方向的天际线,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建筑与天府大道之间的“违和感”。也通过这种堆叠的建筑手法,丰富了外部视觉效果,让空间生动丰富,具有动感。

展示互相嵌套的抽象“框”简洁而深刻

天府大道城市天际线设计分析
在功能使用上,设计师认为展示中心建造的是一个“容器”而不是一个“物体”,这是一个为未来数十年城市发展考虑的建筑,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售楼部”。
因此,展示中心的建筑空间结构尽可能具有包容性,空间基本模块丰富,能灵活转换成商业、办公、展示等各种功能,使建筑与城市共同生长。


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效果图)
展示中心的外立面在规划设计阶段希望采用通威光伏太阳板,虽然目前的建筑并没有太阳板构件,但设计师解释道:“这是一个没有完成,或者说暂未完成的构想。然而模块化安装的思想却激发了我们的建筑设计,不仅空间是可填充的容器和‘框’,建筑‘表皮’也如框架一般,接受未来各种模块,材料的安装可能,包括太阳能板。”


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实景图)
展示中心整体基调以浅灰色为主,外立面大量使用了蜂窝铝板和高透玻璃,这两种材料或透明于绿意之间,或反射湖光树影,让建筑和环境和谐共生,让公众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环境之美。


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实景图)
展示中心的景观设计也别具一格,设计团队力图打造一个融合现代生态与生活情趣的艺术社区。湖水中倒映着建筑轮廓,延展空间功能让周围景观与建筑和谐共生。
示范区的湖面上还设计了码头,营造出场地丰富的使用场景。除此之外,广阔水景、空中廊桥、互动体感、水上乐园等场景的营造,为到访的人们创造出一个兼具现实体验和未来想象的展示空间,也让通威世地·長湾的未来蓝图,变得具体。

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实景图)

对“产业区”的重新思考
关于“产业”如何带动一座城市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样本。
19世纪的曼彻斯特,新兴的城市在纺织厂周围发展起来,尽管新的教堂、图书馆、学校、商业、交通也随之而来,但彼时大批涌入的工人们,仍然住在像兵营一样的集约式住房里。

19世纪的曼彻斯特纺织厂 / 图片来自网络
新世纪的硅谷则有了质的飞跃,这个旧金山的外延地带,聚集了苹果、谷歌、脸书、推特这样影响世界的企业,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也创造了全新的办公场所形式和全新的通勤模式。全世界的人都到这里来观察和学习,就像19世纪前往英国探索工业城市的发展一样。

美国硅谷的谷歌办公区 / 图片来自网络
很长一段时间,现代主义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者们,乐于将城市功能区分门别类,“产业归产业,生活归生活”。就像硅谷的精英们仍然愿意居住在旧金山市区,乘坐通勤大巴前往山景城上班,旧金山房价也因为这些高收入人群的涌入而水涨船高。
但时至今日,当我们立于天府新区这样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区域,回望历史上那些或成功或已经不合时宜的案例,理应梳理出更适合当时当地的解决方案。



天府新区的公园生活场景 /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事实上,现在国内不少产业园区的规划,已经跳脱出了传统产业园区的定式,在传统园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革。一方面将与员工关系最密切的办公空间、交流空间和休息空间重新进行创新组合,实现了园区内空间的集约、复合利用,构建一个多元平衡、环境平衡的空间。
同时“产业归产业,生活归生活”的桎梏被打破,与时俱进的规划者们将技术创新、生产活动、社会居住、公共服务、商业消费和生态休闲等功能有序整合,让其融合共生,让“下班即空城”的传统产业区,转变为可以承载24小时生活需求的全时段活力区。
通威世地·長湾正是这样一个直指未来的城市样本,这或许也是它打动WAF全球评审专家的关键。

通威世地·長湾-展示中心(实景图)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hh
撰稿:hh、栀子寒
摄影:见图注,或由项目提供
校对:慧莹
设计:Ozzi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