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碰撞、并置、交叠...我们在这场展览发现“新大陆”


看一张画,有的人欣赏色彩,有的人看到形象。有的画却会“冒犯”你的眼睛,让你琢磨不透,让你一次看不清。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艺术家李昌龙的画作前,先是被某一张作品吸引,然后径直走了过去,接着似乎看出了点什么具体形象,是古典油画家透纳笔下的帆船?还是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看了一会儿,你又走进几步凑近,按照作品名称中的“五月花号”去画布上寻觅那艘驶向新大陆的船只……又过了一会儿,你不自觉地往后倒退几步,开始隔着一定距离远观。

然而李昌龙的回答很意外,那张被“认作”《最后的晚餐》的画,其实参考的对象是20世纪聚集了顶级科学家的世纪大合影。听到这个答案,我似乎像是掉入了他设置的“机关”。在这场名为“无主地”展览中,作为70后一代重要画家的李昌龙,他的“机关”其实有点严肃和复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观展现场

无主地?
一种新构建的地理想象
土红色、蓝绿色在画面上扭结在一起,从画布周围往中间汇集,像是激战一般和其他颜色交织、冲撞,最后在棕色之中消弭。而在这仿若剧情高潮的颜色之中,轻薄的白色,为之添上了平静和轻盈。另几幅画的颜色同样不那么“安分守己”,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安静的平面上交汇、混合,形成不同的情绪和张力。

《无主地202101》,布面油画,300x180cm,2021年
这些色彩并非毫无章法,在貌似混杂的布局中,隐约之间你可以看出“熟悉”的形像。它们像暗纹,也像谜语,正是因为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让人不断产生猜想。
走到带有“耶路撒冷”“西里古里走廊”等地理名字的作品前,这么明确的信息线索,让看的人又开始在画面上试图找出对应的地理形貌。

点击查看大图《无主地-耶路撒冷》,布面油画,30x180cm,2021年

《无主地-幽灵牧场》,布面油画,50x80cm,2021年
 
其实这些“抽象”的绘画作品,它们还真的根源于实际的地理信息。艺术家李昌龙以卫星视角下观察到的地理版图作为思考的基础,再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对之进行编码转译,形成一个新的、似是而非的地域。

《无主地202103》,布面油画,50x80cm,2021年
这些画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无主地。无主地其实是一个法学概念,指的是那些尚未被任何国家占有和明确主权的地方。虽然真实的世界很少存在“无主之地”,但在李昌龙的理解中,借由这些地理信息,通过自己的创作,解构了当地历史、地理、人文、主权等文明秩序。
它们似乎都摆脱掉了现实因素,成为艺术层面的“无主地”。

《无主地-五月花号》,布面油画, 160x100cm,2020-2021年

《无主地202001》,布面油画,80X100cm,2020年
我们对着某些画,李昌龙解释起某些角落里暗藏的形象和元素。《无主地-耶路撒冷》取法于真实的地理版图,哪里是红海、埃及,哪里有狮身人面,似是而非、若隐若现的形象在艺术化的表达下,展现出新的面貌。通过这些陌生化的处理,让人禁不住对着画面细看起来。
《无主地-蜀身毒道》则取材自古代蜀国通往印度(*古代印度曾被称作身毒)的商道,这些我们从未经历、已经消失,恐怕一生也不会去了解的场所被“带”到了眼前。朦胧的表达不仅不让人生疏,反倒引起观者对之观看、思考的兴趣。

《无主地-蜀身毒道》,布面油画,160x100cm,2021年
那是李昌龙对真实地理现实的重新构建,也是对“远方”的自我想象,亦是对现实思考咀嚼之后,在精神层面上作出的设想,“我采用了比较文学化的方式,就像《山海经》里对地理、世界想象那般,我也用这样的方式先去打碎现实的结构关系,从而构建出具有多义性表达的空间”。
在李昌龙的笔下,这些在现实中因为气候、文化、信仰、体制等差异产生对比、冲突的区域,在丰富复杂的颜色中似乎没有矛盾和争执,以一种奇异的、模糊的美表现出来。

《无主地-西里古里走廊》,布面油画,160x100cm,2021年
但转念一想,真的没有矛盾和争执吗?激烈交战着的颜色不正是对这些时时存在着的现实冲突的隐喻?
在和知名策展人田萌的对谈中,李昌龙说:“历史是抹不掉的,历史就在那,谁也改变不了。我的这个‘无主地’它是有很多线索的,比如国家边界的线索,人物事件的线索,战争文化的线索等都暗含在里面了。所以它并不是一个‘桃花源’,不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它是在一个冲突性的结构里面。”

帽子“戏法”
也许观展的乐趣就应该像欣赏《无主地》这场展览一样,先由自己纯粹地观赏获得一种感性体验,经由艺术家的解释后,认知又随之发生改变,然后自己再去细细欣赏。艺术家的话似乎也不能全信,因为如果说创作者的“解释”相当于引路砖,那么等到自己再回到作品的时候,绘画本身的丰富寓意又开始延伸出更多思考来。
 
“无主地”是李昌龙之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疫情带来的世界暂停,冲破了全球化曾经带给他的美好想象,让他进一步将这个思考深入下去。“疫情之后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人类建构的所谓理想模型很快就被击碎……(很多地方)被重构了,那些原有的地理构架、冲突的边界被我彻底消解掉了,然后又再次重新组合成一个所谓的‘无主之地’……”


“无主地”系列展览现场
 
如果说“无主地”是对宏大命题的反思和对乌托邦抱有期待,那么“冠系列”则从微观的层面对文明的符号进行了再创造。李昌龙说:“最初想了解中国帽子发展史,表现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性格与帽子的演变关系。”在李昌龙看来,帽子虽然是平常之物,但却是对文明、信仰,甚至权利等最集中的表达方式之一。
 
他分享了他曾见过的帽子,各自有着怎样的形状、色彩,什么人、什么身份戴什么帽子,气候和文明对帽子有什么影响,这些有趣的见闻让我这个对帽子无感的人也禁不住产生好奇。其实纵观画作里的帽子,彼此形成的差异和对比,从中的确可以觉出人类文明的蔚为大观。


“冠”系列展区
不过相比帽子的表征意义,“冠”系列绘画本身呈现出来的状态最吸引人。很有意思的是,它们统统都是当代的平面绘画,却给人摩崖石刻或者古代画像砖的质感。
“锈迹斑斑”、满布纹路,有些凌乱和古老的感觉让人忘记艺术家是在纸面上将它们创作出来,作品本身似乎历经了时间的洗练。


左:《冠202013》,纸本综合材料,38x30cm,2021年
右:《冠202012》,纸本综合材料,38x30cm,2021年


左:《冠202010》,纸本综合材料,38x30cm,2021年
右:《冠202009》,纸本综合材料,38x30cm,2021年
尤其是《冠202005》《冠202006》,晃眼之间,让人想起汉代画像砖。两者均有的蓝绿色让人联想到古代彩绘佛像的颜色质地。李昌龙说,其实自己平日里就对古代的图像非常感兴趣,会搜集很多资料来看,也会去实地欣赏前人的作品,它们给了他很多启发。
而这背后的创作也颇有玄机。
 


左:《冠202005》,纸本综合材料,38x30cm,2021年
右:《冠202006》,纸本综合材料,38x30cm,2021年
创作的时候,他先是绘上色彩和形象,然后再用水冲刷,从而营造出穿越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视觉效果。至于冲刷几次、到什么程度,李昌龙有自己的艺术直觉。
“古代的艺术为什么今日来看令人回味,就是因为时间带来了沉淀之美。人为的装饰雕刻,加上自然的风吹雨淋,有更新也有破坏,但其中穿越时空的美感是无法取代的。”

生长的色层,微妙的变化
有传统、古典的题材,但手法和思考却是当代、先锋的。基于已有的、真实的素材又不囿于司空见惯的表达,李昌龙赋予画面更为丰富的艺术语汇。
其实如果仔细对比他的作品,那些颜色都十分耐看和微妙。《冠202006》非常薄,薄到像水一样自然流淌而下,给人冲淡的意境和潇洒。《无主地202001》则很厚,如果从侧面看,有的地方颜料厚重和锋利,堆积如小山,有着很强的物质性。


展览现场。左为《无主地202101》
你可能还想象不到《无主地202101》创作的时间竟然长达两年。现在看到的颜色都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一层一层地画上去,让颜色之间渗透、交融,形成特有的关系和层次。
在李昌龙看来,“色层”比我们通常提到的”颜色“一词显得更有探索价值。“色层,每一层都不同。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创作,让色层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不同色层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含义。颜色指向材料,色层更带有彼时彼地的情感,带有当时创作和思考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慢动作”中,李昌龙的绘画容纳了不同时段的创作,变得有了更多可能性,给观者更多解读的空间。其实某种意义上而言,似乎连“创作”这个过程都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了。



展览现场
虽然当初现实的因素会激发创作思考,但它们进入绘画过程的时候,李昌龙并不想去明确表达具体内容。
“我并不想一定要去表达某个具体事件背后的意义,我想要的是它作为基本的进入画面的依据。但是它最终生长成什么样子,我也无法去预测和控制。”他说,“你原本设定的一些想法,包括你做的稿子也好,你做的各种各样的方案也罢,你无法预测它最后呈现得是怎样的,至少我是这样的。而且我觉得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也在这儿。”
叠加、涂抹、扫刷、并置、重组,颜色和元素随着时间的流转,慢慢生长成一幅艺术创作。正如李昌龙所言,它会充满各种各样的谜,也充满不确定性和某种未知。也正是这种特性,引人去产生疑问、好奇、探索……大概这就是观展的乐趣所在。

📝
无主地
李昌龙个展

展览时间
2021/09/17-2021/11/17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
(10:00—18:00)
周六、周日
(10:00—14:00)
地址
成都市琉璃路8号华润广场A座6楼
红印艺术中心
主办方
红印艺术中心
艺术总监
钟磬
策展人
田萌
学术主持
林江泉
费用
免费
-
“无主地”
限量版艺术衍生品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互动福利
留言区聊一聊
“你印象深刻的看展经历”
我们将结合留言走心程度和点赞数
选出3位粉丝
每人将分别获得1本签名画册和1卷定制胶带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希希
撰文:希希
摄影:均由红印艺术中心提供
校对:忧忧
设计:阿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