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什么要换“省会”?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32-台湾换“省会”
作者:冬之阵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汑洛
宝岛台湾今日的绝对中心是繁华的台北,以至于全岛民众对台北人有“天龙人”之称呼。天龙人源出日本漫画《海贼王》,是20个自称造物主后裔的人,奴役其他人类,甚至为了不与俗人共享空气整天戴着头罩生活,被其他地区用于讥讽台北人出了台北市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天龙人”眼中的台湾与“天龙城”

当然,真正能称为“天龙城”的还不是台北
而是台北内部的著名的“蛋黄区”
但对于台湾这样一个位于多种地缘力量博弈前线的地区来说,全岛中心的出现往往并非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其控制者利益的体现。如今“天龙人”家乡的省会地位来得既不久远,似乎也并不稳固。

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东北亚与东南亚之间的
台湾岛
 
台湾原住民政权
与大陆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岛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线。不过不巧的是,台湾海峡风高浪急,土著生番作战悍勇,中央王朝控制多山的福建已然不易,越过福建控制台湾并不容易。因此台湾在古代长期保持着原始的部落状态,如台东的长滨文化、台北的圆山文化等。
台湾岛上石器时代遗迹所在-八仙洞(属长滨文化)
(图片来自wikipedia@Bernard Gagnon)

但由于耕地稀少,人口规模无法持续增长,台湾从没形成过能够控制全岛的本土政权。远隔重洋的岛屿特征也让其他文明对台湾的认识相当有限。
一方面是隔着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
一方面是台湾正对的福建
是中国东部沿海陆上最难通达的地区
进一步加强了对岸台湾的边缘意味

只有考古证据而无文献记载的历史到17世纪时才得以终结。跨海越洋而来的荷兰人第一次记录了台湾的地方政权——大肚王国。
大肚王国的核心区在台湾西海岸中部,也就是今天台中市的乌溪(大肚溪)流域。在荷兰人到来之前,大肚政权的控制范围沿着西海岸向南北延申,南到彰化鹿港,北到桃园南部,覆盖了台湾西部相当比例的可耕地区域。
而这一片台湾西北部地区农耕地区的中心,便是台中。换言之台湾最早的地区中心就是在中部,这也符合一个本土政治势力自发生长的秩序,由地区中心开始向外辐射。
山地不算的话,这大肚王国也是台湾一霸了
不过所谓“王国”其实是部落联盟
对广泛的区域没有太多实际控制力

不过说是王国,这也只是荷兰人的惯性思维,大肚王国其实不过是一个超部落联合体。统治者大肚王治下有十来个部落的27座村社,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国家主权的政治压力,大肚王国在和荷兰人作战而不胜之后,很快选择了降伏。而荷兰人也放了大肚王一条生路,并没有穷追猛打,允许大肚王国持续半独立地存在在台湾中部。
从欧洲到东南亚的航线已经颇为成熟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打开最大的市场-东亚市场
荷兰人的竞争对手西班牙拿下了菲律宾作为基地
荷兰人则希望把台湾作为自己的贸易扩展基地

但也正是从荷兰人到来开始,台湾的中心开始南移,这显然是为了符合荷兰人的利益。
从欧洲出发,探索了一圈西非并绕过好望角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相继控制了印度西南部、斯里兰卡、马来亚、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进而向北发现了台湾,可以明显看出季风带的影响。
虽然西班牙控制的菲律宾很靠近东亚
不过在台湾建立基地无疑是打入东亚贸易的最优选
尤其是参与到利润丰厚的东亚内部贸易
荷兰对台湾势在必得,而西班牙也尾随而至

而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要控制点在今天的印尼,与北方台湾的沟通就必然要经由岛屿南部。
今天去台湾旅游,人们依然可以在台南市安平区找到一处名为安平古堡的历史名胜,被认为是台湾信史的发端,因此又名“台湾城”。换一个名字也许你会更熟悉,它就是中国海王郑成功生命中成名之战的发生地——热兰遮(Zeelandia)。
《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
(约翰·芬伯翁作品)
(图片来自wikipedia)

和用古荷兰之名巴达维亚命名南洋殖民首府(雅加达)一样,荷兰人也用国内的泽兰省(Zeeland)命名了这座他们新建的城市。
台南从台湾有文献记录的时代起,成为了台湾岛的中心。
《热兰遮城与长官官邸鸟瞰图》
(约翰·芬伯翁作品,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藏)
(图片来自wikipedia)

 
汉人治台南
荷兰人选择台南作为登陆地点是为了配合其在东印度群岛和香料群岛的布局。但上岸之后,荷兰人惊喜地发现自己还真选对了地方。台南所在的地理板块名为嘉南平原,是缺乏平地的台湾岛上最大的平原地区,境内有众多源自阿里山脉的溪流,为当地带来了充沛的水流,而且日照极为充足,农业潜力很大。
在多山的台湾,嘉南平原无疑是岛上最大的平原了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海拔过低,地势过平,嘉南平原和大陆的苏北平原一样,曾经饱受海侵的影响,大片土地其实没有农产能力。但荷兰人也是从这样的土地走出来的民族,对沿海堤防的经验充分。一旦他们认清了嘉南平原的真面目,便不遗余力地进行扩张。
台南附近沿海
(荷兰人恐怕是全世界治海经验最丰富的的民族了)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与此同时,殖民了菲律宾的西班牙避荷兰锋芒,绕行台湾岛北部登陆,占据了今天的基隆和新北地区。但西班牙帝国此时已经内忧外患,日暮西山,不仅没能竞争过荷兰,还丢掉了苦心营建的城市。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全盛时期,嘉南平原尽在掌握,还控制了台东和北部港口。
南有荷兰人,北有西班牙人

公允地说,荷兰殖民者对台湾是有价值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在台湾控制的区域分为四个大区,每个区选派长老组建地方会议,并定期前往台南与荷兰人会面。长老需向荷兰当局宣誓效忠,捣乱的部族则会被剿灭。
这相当于用暴力手段加速了台湾的集权化水平,对于后来郑家代表明朝控制台湾有铺垫作用。
热兰遮城残迹
(图片来自wikimedia@Mk2010)

其实大陆居民也是在这一时期大批量进入台湾的,闽南人、客家人、潮汕人等东南沿海民系集中入台,带来了先进的农垦技术,配合荷兰的海堤技术快速提高了嘉南平原的生产力,间接巩固了台南作为全台中心的地位。而这些来到台湾的大陆民系,也可以认为是郑氏能成功控制台湾的民众基础。
富饶的嘉南平原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661年,明朝北方早已被后金攻陷,几个南明政权也相继倒台,作为明朝最后希望的郑成功希望能控制台湾以图东山再起,于是率领25000人进攻台湾,迅速瓦解了荷兰人的统治。次年,热兰遮城破,郑成功在台湾建立了一个流亡明朝政权。
热兰遮城堡复原模型
荷兰人也算是坚守了很长时间
(图片来自wikimedia@Koika)

此前台湾经济主要以荷兰人主导的全球海商贸易为主,岛上农作物主要是经济作物甘蔗、胡椒、芒果、波罗蜜、烟草等等,基本是嵌入香料群岛商业模式的一份子。但郑成功到来之后,台湾断绝了和香料群岛的联系,经济作物没有市场,回到中国人擅长的粮食农耕是必由之路。
好在他们找了一块可以吃喝拉撒就地解决的基地
(图片来自wikimedia@*嘟*)

在郑成功军队的带头之下,岛上军民开始了艰苦的农垦活动,在荷兰人和早期汉人已经熟悉了的沃土嘉南平原和屏东平原进行开发,进而向北拓展,将台湾中南部变成了主要的农业基地。除粮食生产外,还向日本等高纬度国家出口蔗糖。
不过形势已经很明朗了
即使郑氏政权再怎么开发本岛
也不可能对抗已经统一大陆的清王朝
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良好的农业条件让以台南为首的南部地方成为了台湾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但时代变局已经在悄然叩门,一场军备竞赛最终将使其失去中心地位。
 
虎视眈眈的日本
虽然郑氏在台湾进行了大量开发,但岛小民弱,终究并非大清之敌。康熙年间,两岸谈判破裂,战争爆发,最终以继业者郑克塽投降结束,台湾复归大陆政权之手。但对海洋一无所知的清廷并不怎么重视台湾,认为其不过是一个鸡肋,“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一方面是清朝对海外不感兴趣
另一方面是台湾岛上有大量的“番族”
大陆源源不断的移民需要更多的土地
双方也是矛盾不断,事件频发

等到了清日军备竞赛开始时,清朝才意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它与大陆互为犄角,将会是可预见的清日冲突中提供策应的重要海洋基地。尤其是北台湾,将会是中国南方第一个与日本接触的领土单元,必须加强经营。
然而日本在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
并且首先吃掉了九州与台湾之间的琉球群岛
(琉球名义上仍是清朝的保护国,但已被日本实控)
以至于日本的岛屿锁链大大延长
台湾岛也顶在了对日第一线上

台北府在这个时候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和现代各种拔地而起的新城一样,由于没有土著居民的阻挠,规划空间也足够大,新的台北城经由历代清朝治台官员的经营,成为了拥有府衙、庙宇、铁路、电灯、电报的现代化城市,甚至是全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亿载金城,沈葆桢请法国人设计的防御炮台
(图片来自wikimedia@郭松樺)

但一个现代化的台北并不能拯救颓靡的大清于海陆战之中。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土崩瓦解,日本兵锋直指京师。自知晚节不保的李中堂只得在春帆楼与伊藤博文进行了那场耐人寻味的对话:“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尚未下咽,自感腹饥特甚。”
李中堂也只能用眼睛减少点赔款了
整体国力落后的代价
(图片来自wikimedia@小川一真)

这样的对话在时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看来只是一些小聪明,改变不了台湾未来的命运。事实上,在条约签订之前,日本已经有海军部署在澎湖附近,随时可以登岛厮杀,台湾不让也得让。
马关条约日文本
(签字为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
(图片来自wikimedia)

就这样,台湾走入了灰暗的时代。而清朝苦心经营多年的近代化台北,就成了自北方南下的日本人最好的落脚点。日本殖民总督府就设在台北,称之为“岛都”,巩固了其在台湾岛上的中心城市地位。
日本皇太子裕仁来台
台北小学生动员迎接
(图片来自wikimedia)

日本对台北的经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拆毁清政府留下的建筑,包括孔庙、关庙等文化古迹,抹除大陆留下的影响;第二是拆除城墙,并对台北进行扩建,通过现代的道路连接台北及周围县镇,并延长了大清留下的铁路,贯通全岛西海岸,掌控最优质的土地,方便奴役统治。
刘铭传铁路龟仑岭段
(图片来自wikimedia)

其标志性建筑便是赴台北旅游必打卡的景点——台湾总督府。
台湾总督府
(图片来自wikimedia)

即使在抗战结束,台湾光复之后,已经民穷财尽的国民政府也无力再营建新的中心了,只能选择台北作为统摄全岛的省府。其省区中心地位,在此后的历史中再无改变。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扩展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