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少女最想断舍离的,是老公



文|微橙子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收拾整理,洗衣拖地,这两天对断舍离有了跟以往不一样的认知。
前些年很流行断舍离这个概念,满屏都是极简生活的概念传播,叫你大刀阔斧地扔扔扔,甩甩甩。
确实,扔了没用的东西,空间敞亮了,居住的气场清透了舒服了,对身体心情甚至是家庭关系都有助益。
我搬过几次家,也痛下决心扔过不少东西,有些还是全新的连包装都没打开的物品。
但是搬来搬去的过程中,有几样东西却怎么也舍不得一扔了之。
一是少年时期和同学的通信。
初中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没能继续高中的学业,选择外出打工肩负起赚钱贴补家庭的重担;
有的则选择上服装裁剪培训班之后去广东进厂做流水工,或者跟着当地泥匠木匠、摩托车师傅学习养家糊口的技术,一个个散落各地艰辛谋生。
那时没有手机,电话到户也不普遍,同学之间的交流联系都靠信件。
不过是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大都对未来迷茫,对前途不知所措,命运的洪流把自己推到哪里就只能走向哪里,根本不知道这条路最终会引导自己走向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所以极度苦闷的少年需要倾诉和交流,我收到几封这样的来信,一直完整地保存着,后来离开家乡独自去城市谋生,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把这几封信保存地好好的。
二是从小到大以来的日记。
我小的时候特别流行写日记,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个日记本。
因为父母忙于生存实在没有余力关照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那个时候的我们在情绪上更多的是选择自我消化,只能把喜怒哀乐和思想上的困惑都倾吐到日记当中。
我哥小时候也喜欢写日记,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以偷看他的日记为乐,可把他气坏了。
如今人至中年的自己偶尔翻看年少时的那些所思所想,还是感慨万千。
现在的孩子记日记的可能越来越少了,因为光是手机和网络就消耗了他们太多的时间,而且一有什么心事打个电话和同学朋友之间吐吐槽,方便快捷,大约也失去了记日记的热情和必要。
有一次搬家时途中掉了一本,事后翻找时才发现,遗憾了许久。
三是买过的一些书。
那些书很沉,搬起来也特别费劲,其实有些早已经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遍,可还是不舍得丢了。
一路走来,心灵成长类的书籍伴随着我从少年到中年,直到慢慢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生活观,看到这类的书依然还是会买。
它们给了我很多的精神养分,也让我有了面对人生的勇气以及自我消化糟糕情绪的能力。
有了它们的陪伴,几乎让我没什么倾诉欲,也能够安于自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之所以舍不得扔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喜欢怀旧,喜欢沉浸在过去的时光里,而是因为这些物品上面附着了我从小到大的情感。
它们不仅是物品,而是我内心成长和人生经历的投射,所以它们是我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见证与磨合,可以说“物是物,又非物”。
我入手的每一本书,都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影,一本本书堆在一起就像一个大集合,留下了我过去挣扎、思考、探询或是开悟的一个个痕迹。
其实我们每入手一个物品,背后都附带了我们的情感,是我们时间、精力和情感的综合体现。
对于其他的衣裳鞋帽包包之类的物品,我反倒扔得痛快,扔得没有半点犹豫不舍。
有一回和友人喝茶聊到断舍离这件事,她半开玩笑地说:
大约你一直从事文字工作,所以才会舍不得你那些破旧信件和书本,不过我跟你不一样,我最想要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老公。
我一愣,继而跟她相视而乐,两个中年女人兀自哈哈大笑,不知道这个问题抛给男同胞们,他们是否也是一样的答案?
或许亦是如此吧。
—完—
*往期文章:《56岁独自开车自驾游逃离婚姻的苏敏,最终回家了:一个现实版的娜拉出走》《《失乐园》:婚外有情,一分快乐,九分痛苦》《重看《青瓷》:王志文婚外出轨,原配的强大气场,情人心服口服》《合肥携儿女跳楼女子遗书曝光:婚姻死了,我也死了》《婚外情的实质,是成年男女互割韭菜》《复旦大学68岁教授存款百万,名下两套房,求婚50岁保姆被拒:傻子才跟你结婚!》《二婚夫妻提前安排后事:我死后,还是跟原配合葬在一起》
作者微橙子:聊一聊世情冷暖,谈一谈江湖人生。微橙子公号id:wczi2016
商务合作微信:weichengzi2017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