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姑娘有多能喝?我与中国公公处成酒友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640位真人故事
我是玛莎,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中国媳妇,现在居住在圣彼得堡。
2015年夏天,在安徽一个普通家庭的饭桌上,一位俄罗斯姑娘与她的中国公婆第一次见面。姑娘频频举杯,与男友父亲和爷爷边喝边聊,气氛融洽至极。
而她的中国男友不会喝酒,只能在一旁干看着,时不时调侃几句自己不像亲儿子,反倒更像女婿。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好笑?
这个俄罗斯姑娘就是我。
高中的时候,我开始对亚洲感兴趣。受当红影视剧的影响,经常会偷偷想象自己能找一个亚裔的男友。
神奇的缘分让我遇见了中国老公,学日语的我和学俄语的他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第一次跟他回中国,公婆像接待外宾一样,高规格的热情款待让我倍感温暖。
(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平淡却幸福)
01
我1994年出生在俄罗斯东南面的坦波夫,距莫斯科400多公里。
这里历史悠久,虽比不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繁华,但却多了几分和睦与宁静。这里的人们同这里的自然风景一样,清新淳朴。
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小五岁的弟弟。
从小的记忆中,都是妈妈在照顾我和弟弟的一切。爸爸在工厂工作,平时很忙,几乎不怎么管家里,我一直觉得他很冷漠。
妈妈开朗大方,对我和弟弟很温柔,我们有什么想法她都会无条件地支持。
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并不严格,但我和弟弟属于比较自律型的,成绩一直都很好。
我小的时候尝试学过体育、美术、音乐,但都觉得不是太喜欢,也都没有坚持太长时间。
妈妈并没有批评我半途而废,反而陪着我一点一点寻找自己的爱好。
上了高中,我发现自己对语言很感兴趣,于是就跟妈妈提出要转到语言特色的高中学习。
妈妈很尊重我,帮我联系学校递交资料跑各种手续,后来终于如愿。
(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喜欢多种运动)
作为“战斗民族”,身体素质当然是从孩子抓起的。
我们从小学开始,体育课地位就很高,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格,项目也是包罗万象。我很多的体育爱好就是那时培养起来的,比如篮球、排球和滑雪。
高中的时候,俄罗斯刮起一阵亚洲风,中国的功夫电影、日本动漫和韩剧一样风靡。
我从那时开始对亚洲很感兴趣,觉得亚裔的面孔看起来很舒服,心里也偷偷想过,以后要找一个亚裔的男朋友。
16岁的时候,我开始在一家服装店兼职,每天1000卢布,主要做一些账目还有文件整理工作。
那时候每天放学,我都会去工作两三个小时,赶上月末月初店里忙,也有过半夜十一点才回家的情况。
服装店老板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管理学硕士毕业的,那三年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管理知识,对后来我和先生自己做公司帮助很大。
我在服装店一直做到高中毕业,后来还用自己的“小金库”买了一款智能手机。
(本科刚毕业时的先生,我觉得他很帅气)
02
2013年,我来到圣彼得堡上大学。缘分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情,我明明学的是日语,最后却嫁给了一个中国老公。
2014年4月,我第一次见到我先生时,就觉得他很帅气。具体也说不上来哪帅,但就是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
他是来自安徽的留学生,比我大五岁。他很有想法,也很努力。
爱是一种魔法,让两颗来自不同星球的心,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我们明明认识才两个多月,感觉却像是认识了很多年一样。这可能就是中国话说的“一见如故”吧,没多久我俩就在一起了。
先生原来一直觉得我很淑女,但其实我并没有他想得那么文静。
我喜欢运动,起初先生看到我在排球场上的英姿时,还很新奇,不算太吃惊。不过后来又发生一件事,算是彻底颠覆了我在他心中的形象。
有一次我们逛街时被小偷摸了口袋,先生发现了马上追出去,一直追到公交车上抓住小偷,扭送到警察局。
在警局里,我指着小偷的鼻子大骂,呵斥着让他把我们的手机和钱包交出来,全然没注意到先生在旁边诧异的表情。
(2015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中国)
后来说起这事,我说我觉得他很英勇,他却对我义正言辞地指责小偷的样子印象很深,说我当时特别彪悍,像个男人一样。
先生给我很踏实可靠的感觉,而我性格的多面总能带给他惊喜。总之相处越多,我们就越被对方吸引。
红帆节的时候,先生随手把我俩去玩的合影放到了朋友圈。婆婆看到后很惊喜,一个国际电话就打过来,迫不及待地要跟我视频见面。
婆婆是一个很温和的人,视频后不久,我就收到她从中国寄来的各种礼物,这让我感觉自己很受重视。
我有中国男友的事,一开始也没有告诉家里。
结果有一次妈妈突然来圣彼得堡看我,赶上先生正要搬家,东西一团乱。先生请妈妈吃饭,极力表现,妈妈却说话很少,弄得我和先生心里都很忐忑。
结果后来妈妈主动帮先生搬东西,临走时还意味深长地问我:“你还准备住在宿舍吗?”
我完全愣住了,反应过来后才明白,妈妈对先生还是很满意的。
(先生带我去著名景点游玩)
03
2015年夏天,我跟先生第一次回安徽。公婆像接待外宾一样,准备得特别隆重。
他们不但把大卧室让出来,换了新的被褥,还怕我不适应炎热的气候,又加装了一组新空调。
甚至每顿吃什么都列了详细的菜单,餐餐都不重复。所有的事都让我感到很亲切,一直紧张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了。
公婆还准备了茅台酒,据说是中国非常有名的酒。俄罗斯因为气候寒冷,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喝酒。
但我们平时喝的都是低度数的,味道比较淡,高度的伏特加已经很少有人喝了。中国的这个酒,我喝起来要比俄罗斯的酒辣很多。
有趣的是,我先生不会喝酒,每到吃饭的时候都是我陪着公公和爷爷喝,而他在旁边干看着。那对酌的场景,每每都让先生心生感慨,说我才是这个家的亲女儿,而他更像是女婿。
我跟先生说我感觉找到酒友了,先生说我已经融入了这个家庭里。
(在东欧大平原长大的我,以前没有见过山)
最让我受宠若惊的是,每天都有不同的亲戚朋友来看我。今天是舅舅,明天是大姨,亲的、堂的、表的都有,大家对我都很热情。
这浓厚的家族氛围跟俄罗斯很不同,俄罗斯的亲戚之间是很少走动的。
公婆还安排我们出去玩,那些天,安徽附近有名的景点我几乎都去了个遍。
满目的风景让我应接不暇,浓厚的中国文化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
我是在东欧大平原长大的,从来没有见过高山,去黄山时是我第一次爬山。
那里有好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先生告诉我说这是“梦笔生花”,这是“仙人指路”,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
先生就从手机里调出毛笔和仙人的图片给我看,我才恍然大悟。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的想象力真是超群。
期间还去过景德镇,在陶瓷博物馆,有穿古装的工作人员演示制瓷的整个流程。
从前只知道英语里面“China”是瓷器的意思,这回亲眼看到土坯一步一步变成精美的瓷器,还是很受震撼的。
(2016年11月,我和先生在俄罗斯登记结婚)
我们还去了杭州,第一次见西湖,第一次见莲花。每到一个景点,先生就跟我讲相关的故事或传说,对我来说一切都新奇无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各式的菜肴,很多蔬菜我在俄罗斯都没有见过,像莲藕、马蹄、空心菜。
我最喜欢的是安徽的烤鸭,比起蘸酱吃的北京烤鸭,淋了甜咸卤汤的南方烤鸭更符合俄罗斯的饮食习惯。
04
2016年夏天,先生硕士毕业,而我才大三。先生为了能和我继续在一起,选择了留在俄罗斯创业。可是他的学生签证马上就到期,工作签证又相当难办。
这个时候我主动提出来结婚,这样他就能办理三年的探亲签证。
我不在乎是谁先求婚,有没有求婚仪式,我只在乎跟我共度一生的是这个人。
2016年冬天,我和先生在圣彼得堡登记结婚。
在俄罗斯结婚是没有彩礼的,而且俄罗斯女性结婚后要随夫姓,不只是口头上的某某夫人,而是从护照到驾照,所有带名字的证件都要换成新名字。
虽然程序很多,但是办理起来很顺利。所以现在的我,有了一个中国姓氏—荣。
(先生说我穿中式礼服很有古典的味道)
2017年夏天,我俩回到中国举办婚礼。听说俄式糖果在中国很受欢迎,正好也能代表我的民族特色。
于是临走前,我和先生到超市买了好多紫皮糖巧克力等糖果,整整装满了两个行李箱。
俄罗斯办婚礼一般都在下午,流程比较简单,到了晚上就是一些亲朋好友一起狂欢,像大Party一样。
中式婚礼明显不一样,虽然先生之前已经给我做了简单科普,但婚礼当天的人数之多还是把我惊到了。
公婆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和先生只要出席就可以。考虑到我是外国人,整个流程做了简化。和俄罗斯一样,新郎要通过各种考验才能接走新娘。
不同的是俄罗斯的婆婆会拿着面包等着两位新人,新娘要把面包撕碎。而中国的仪式却是敬茶改口。
“异域风情醉流霞,俄邦玉女中国娃,三生石上良缘定,比翼双飞共白发”。这是先生的家人在婚礼上给我们写的祝福诗。
虽然我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却感受到了浓浓的祝福。
(我在安徽大学留学时的班级合影)
05
2018年,我申请了安徽大学的留学名额。俄罗斯是没有高铁的,我到北京后乘坐高铁去安徽,速度之快已经让我很吃惊了。
更让我惊奇的却是在某一站经停时,站台上有人给我送了一份外卖。后来才知道,是公公在手机上操作的。
这又一次刷新了我对中国科技的认知。
安徽大学历史悠久,留学生的住宿和教学条件都特别好。校区距离公婆家只有20分钟左右的车程。周末我经常回去,所以并没有在异国他乡很孤单的感觉。
俄罗斯城市的街道一般都很安静,中国这边却很热闹。马路两边商店里播放着流行音乐,时不时还有类似“五元三个”的叫卖声,我好久才适应。
汉语的听和写对我来说都不难,最难的还是四个声调。
单独拿出一个字来,我的声调发音没问题,但是放到句子里舌头就不受控制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练习。
(2020年2月,我们的儿子丹尼尔出生)
当时有一个刚执教不久的孟老师,因为年龄相仿,我们很合得来,她还曾经给我补过课。到学期末汉语资格考试的时候,我的水平达到了三级。
现在的我用拼音打字非常熟练,偶尔遇到不确定读音或声调的字,我就在翻译网站上把俄语译成中文,再复制粘贴到文件上,还是很方便的。
2019年初,我寒假回俄罗斯后怀孕了,于是办理了休学手续,想着等生完孩子再回中国继续学业。
怀孕的时候,我一直帮着先生做留学中心的工作,甚至在胎儿八九个月时,还挺着大肚子去高校联络事宜。
我们对新生儿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并提前做好了各种计划。
06
没想到的是,孩子出生的时候赶上新冠疫情,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不但公婆没能来俄罗斯帮我们,我也再没能有机会回去中国继续学习。
女性一般在生完孩子之后,很快就进入了妈妈的角色,相比之下,男性进入爸爸的角色就很慢了。
(以前先生很少抱孩子,现在却是个“孩子奴”)
丹尼尔出生后的几个月,先生几乎都不抱他。我就觉得,怎么这个爸爸对孩子这么冷漠呢。
后来才知道,先生是怕自己姿势不对弄疼儿子。那段时间先生晚上不敢睡觉,怕打呼噜影响我和孩子休息,连翻身都小心翼翼,生怕压到孩子。
直到丹尼尔慢慢会笑,我们逗他会有回应,先生慢慢得才找到做爸爸的感觉。现在这个爸爸简直就是走火入魔了,一会儿看不见儿子都不行。
我们带丹尼尔回过姥姥家几次,看着姥爷对外孙笨拙的宠爱,我突然之间就理解了他小时候的冷漠。“养儿方知父母恩”,真是一点没错。
相比之下,因为疫情,爷爷奶奶还从来没有亲手抱过孙子,只能在视频里见面。
前不久先生在家里装了摄像头,这样爷爷奶奶随时都能看到丹尼尔的情况。
和先生在一起的这些年里,我们越来越被对方同化。
我从一点辣都不吃,到现在最爱吃火锅,先生也慢慢习惯俄罗斯的文化和习俗。
(我代表我们留学中心参加活动)
以前由于我中文说得比较慢,有时候反应不过来,先生和我基本都是说俄语。现在我们达成共识,在家要多说汉语。
不光是我要提高汉语水平,丹尼尔更要从小学汉语,接触中国文化,这是作为中国人必须要会的。
因为对中国特殊的感情,我还开了一个中国饰品店,卖一些耳饰、包包、礼品之类的,所有商品都是从中国进货。
我们还开通了自媒体账号,分享在俄罗斯的生活,记录中俄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中俄两国人民互相多一些了解。
我就快三十岁了,中国人说“三十而立”,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从未经过什么风雨,也没有什么曲折反复,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我不去想明天会发生什么,珍惜当下,对我来说就是幸福!
真实人物采访: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
— END —
口述 | 玛莎
编辑 | Lisa
真实人物采访正在培养自己的作者
如果你想通过写作赚取一份额外收入
如果你对他人的故事很感兴趣
如果你想拥有自己的文字作品
欢迎加入我们的作者团队
扫码添加编辑微信抢占名额


喜欢此文,请点赞和“在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