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797位真人故事
我叫布南温,1960年出生的云南人,也是地道的傣族人,现在在泰国普吉。
当年高考,全校100多个学生,上大学分数线的只有两个,而我就是其中一个。
大学毕业后,我端上了国家铁饭碗,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公务员。
然而,我却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开始向往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于是,33年前我选择了辞职。
没想到,如今62岁,依然在泰国为生计奔波。好在爱好写作,倒也不寂寞,日子一直过得很充实。
01
我生于1960年,出生时自己把脐带挣断了。母亲说这种命的人,到哪里都只能靠自己闯荡。
务农的父母一共养育了三男三女,我是最小的。家里家教很严,有爱心的父母,把我们培养成为了三观很正的人。
家里很重视文化教育,我的两个哥哥读书成绩都很好。我开始读书时,因为某些原因,直到三年级时才有课本。
我常把两个哥哥的老课本拿来翻看 ,几年下来也认识了很多字。
后来,大哥借到一本竖排版繁体的《三国演义》,三兄弟轮着看,从此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从老课本中,我认识了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人物,还从旧书中知道了桃园三结义等三国故事。
然后就用傣话讲给身边的小伙伴听,这也使得我从小就爱讲故事,后来就有了写故事的爱好。
正因为喜欢阅读,我的语文成绩很不错。务农的父亲,兼做生产队的会计,潜移默化对我也产生了影响,所以我的计算能力也很强。
1973年,小学升初中时,我是家乡线帕小学唯一上了录取线的。
初中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特别出色,但是爱阅读的习惯一直没变。
正因为读过一些书,我的眼界也越发开阔了,很想知道大山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1976年,我初中毕业。那个年代,读高中要靠学校推荐,然后公社大队把关,两者缺一不可。很幸运,推荐榜上有我的名字,因此顺利成为了盈江一中的学生。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两年后,我也迎来了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而我也做出了令人吃惊的选择:报考文科。
02
当时理科很受重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当时最响亮的口号。
所以,文科成了人人眼里的“差班”,所有成绩好的学生,都一股脑涌进了理科班。
大概5月份,学校进行了一场模拟考试,结果一出来,理科班有十几名同学上了录取线,而文科班只有我一个人。
大家在紧张的等待中,终于迎来了高考。
刚到县城的第一天,兴奋的我们不顾老师劝阻,专门去看了一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仿佛预示着我们也将迎来真正的光明。
随后我淡定地走进了考场,8月中旬,成绩揭晓,我考中了!
全校100多名考生,就只有两个上录取线,而我就是其中之一。那年,我成为了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一名大学生。
去首都上大学,是何等风光的一件事。然而,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我却突然没有了目标。
曾经我的志向,就是离开家乡的小山沟,摆脱农民的身份。踏进大学,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似乎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
那下一个目标在哪里,要干什么?我很迷茫。所以大学四年我基本是混过来的,考试经常倒数第一,日子也过得没心没肺。
学校的图书馆,倒是我经常主动去的地方。在那里,我见到了更加广袤的天地。
当时很多同学都打算考研,而我没有这些理想,整天泡在图书馆。
看的是《战争论》和《第三帝国兴亡》之类的书,或者关注东南亚,特别是有关泰国和缅甸的资料,因为这两个地方与我们傣族的习俗有些接近。
03
1982年7月毕业时,一直想逃离老家的我,主动选择了去西双版纳。
结果没想到,作为外地的“支边人员”,我却被安排到了重要单位——州委宣传部,这让不少当地毕业生羡慕不已。
然而这里的工作单调却又复杂,单调的是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复杂的是人际关系。
而我很不擅长人际交往,处事更无法做到事事圆滑。
偏偏在单位里,处事圆滑,擅长待人接物都能得到领导赏识,也可以凭此步步高升。
有些格格不入的我,干了不到两年,就被调到了州委党校,最终成为了一名教书匠。但是这里隶属于党政系统,是正规国家干部编制,不同于学校的老师。
在党校的五年,是我人生最愉快的时光,教学任务不重,又能和一批大学生聚在一起。
我们会一起畅谈人生,也会一起喝酒打牌,发发牢骚。夜深人静时,偶尔也会想起大学时代的豪情万丈,忍不住问自己:就这样过一辈子吗?
随着学校相关政策的正规化,我也和其他人一样,评到了讲师职称,教学也愈加得心应手了。
没多久,我在一次下乡工作的过程中,遇见了我的妻子。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开始谈婚论嫁。
1988年,我们结婚了,次年她也调到了党校,我们的儿子也降生了。生活就这样平平安安又庸庸碌碌,说不上幸福,但也不比其他人差。
而这时,我理想主义的老毛病又犯了,开始有些无法忍受这种单调平稳的生活。
而当时“下海”的浪潮正兴旺,我也想走出去看看。于是,1989年11月,我在众人不理解的声音中辞职了。
04
曾依靠读书,从农民逆袭成国家干部,却一下成为了无业人员。有些人惋惜,有些人不解,甚至有人骂我傻。
但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自己在西双版纳有着很好的人脉,完全可以借助关系好好创业。自以为找到了支点,就会万无一失。
家人强烈反对我辞职下海,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遵循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最后也只能任由我折腾。
依靠着积蓄,我做起了个体户。开始先搞种植业,做土特产生意,因经营不善,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做边境贸易、开餐厅,结果也都亏本了。最后一事无成,积蓄也被败光了。
1994年春节,我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大哥爽快地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猪杀了,全家都沉浸在团聚的快乐中。
饭后闲聊时,大哥看出我已走投无路,就提出:如果没办法就回家种地吧,我能养活你们一家。我还没表态,父亲却沉着脸说会很丢脸。
我只好红着脸低着头,跟父兄表示,我在外面已经找到路子,让他们不用担心。
离家那天,父亲从枕头底下抽出200元递给我。在母亲的劝说下,我虽收下了,心里却很沉重。
尤其当知道拿来款待我的那头猪,原本是打算卖了给侄子凑大学学费的,我心里愧疚难当,就给家里留下了1000元。
那年春天我进入了缅甸,可是一年多没有任何收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听说泰国的中文学校招收老师,于是就闯到了泰北。
1995年7月,我顶着雨水来到了泰北大谷地,被当地中文学校收留当老师。
那时身上剩下的钱只能换200泰铢,够买13碗当地的粑粑丝。但生活和工作总算有了着落,而且这里讲的都是云南方言,让我倍感亲切。
中文老师的工资有3000泰铢,除去伙食费和日常开销,每月还能剩下2000泰铢,折合人民币900元左右。
只是安顿下来后,觉得有点讽刺,因为想过自由谋生的日子而辞职,转了一圈,不仅谋生成了问题,还被逼无奈跑到了国外,最后还是靠教书领死工资为生。
不到半年,我就觉得在这里教书,没有太大前途,工资也只够解决温饱。自从离开家以后,我就没有跟家人联系,想着混出点名堂再联系。
可是按照现在的情况,我猴年马月才能给家里寄钱?
而这时,我认识了两个朋友,都在曼谷发展,听说那里工资要高很多。我也有了走出去,去清迈或曼谷寻找机会的想法。
05
于是,我开始攒钱,一年半后攒了近两万泰铢。一个周末,我独自跑到清迈玩了一圈,其实是去看看那里的环境。
下车的那一刻,眼前繁华的景象让我很震撼,感觉自己就该去大城市发展。
1997年4月,我决定去曼谷发展。所以把3000泰铢寄存在朋友那,心想万一在曼谷走不通,灰溜溜回去还能有吃饭钱。
坐了一整夜的车才到曼谷,原本打算坐公交车去找朋友,结果到了公交车站,只能看到牌子上的一堆数字,根本不知道哪路车开去哪里。
找不着北的我又舍不得打车,只好找到摩托车夫,花了20泰铢去了目的地。
幸好我们傣话和泰语差别不大,我也一直有意识自学泰语,所以来到这里时,交流没有问题。
到了朋友那,他正好刚起床,见我找上门吓了一跳。我知道他住公司,不方便留人,怕他为难,赶紧表示只洗澡换衣服,马上就去找其他朋友。
我又找到摩托车夫,一路飞驰后,终于找到了住在北榄府的朋友。他在工厂做工,租的便宜公寓,能让我蹭住,这才有了容身之处。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迅速找了一份工资日结的临时工,给一个掸族老板当刷漆工,干了20来天,拿了1950泰铢。
这显然没有多大前途,我就跑去中文报社应聘,结果被录取了。月薪2500泰铢,还包住,只不过要睡在办公桌或地板上。
没干几天,因为文字校对得又快又准,老板对我很满意,就和另一个人调岗了,月薪一下涨到了5000泰铢。
因为没有当地身份证,不敢随便外出,业余时间多,我就开始写小说,用冯骋的笔名投到《世界日报》湄南河副刊,不久就登出来了。
这给了我一些动力,于是再接再厉,半年时间写了19篇,稿费有10000多泰铢。
甚至,还吸引了饶公桥等几位在泰国的华人老作家,都鼓励我好好创作。文字在那个时期,成为了我心灵的一方净土。
日子看起来好像越来越有盼头了,但后来我发现,在泰国靠中文写作无法改变命运。
06
于是,1997年10月,我大胆地跟一个朋友跑去了芭堤雅。
因为他给介绍的工作工资高,主要卖旅游纪念品,月薪15000泰铢,包住。这次住的是公寓,再也不用睡办公桌或地板了。
第一个月从8号开始上班,老板却给了我一个月的薪水。老板是中国人,至今仍然感激他带我入行。
在芭堤雅半年,就攒了几万泰铢。
当看到导游的收入很可观时,我觉得凭着自己会泰语,又了解泰国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只要认真学习导游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当导游。
接触没多久,就熟悉了带团流程,成为一名正式导游,赚了些钱。
1999年底就能给家里汇钱了,当时正好单位分房,也有钱买了,终于有底气和家人经常通电话了。
家人悬着的心也总算落下了,因为老家那边出来闯荡的,不少人客死他乡。
那几年,我为了高薪,也跟着跳槽过几次。在一家公司当导游时,还发生了一次重大冲突。
公司有个导游,因为推荐自费项目的问题,和合作方领队发生了冲突,情绪都很激动,最后上升为肢体冲突。
对方被打进了医院,可谁能想到,他姐姐竟是香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连夜赶来为弟弟讨回公道。
事已至此,公司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于是老板给我打电话,让我冒充公司经理给领队道歉,并和他的姐姐进行谈判。
我带着慰问品,以公司管理层的身份,非常诚恳地给他们道了歉。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着各自的过错,靠一张嘴说服了他姐姐。
这次的经历,不仅让我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也让我发现自己有着一定的领导力。
很快等来了好机会,2002年3月,朋友介绍我去普吉做地接社总经理,就这样,我进入了一家大型旅行社。
这家旅行社过去主要做出境游,是泰国往中国输入游客最多最大的旅行社。老板看到了商机,才决定在普吉开展地接,想和更多中国旅行社开展合作。
老板放手让我去做,而那时正值旅游高峰期来临,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从每年百万人,迅速升到千万人。
有人在潮流中越做越大,也有人跟不上潮流惨遭淘汰。
我们公司是老旅行社,不能随便折腾。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几年后,我自己开了一家小旅行社,老板也给予了支持。
07
凭着多年经验,我也在这波旅游浪潮中分得一杯羹。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也能勉强安家,还将孩子接来了泰国读书。
这一干就近10年,日子过得不温不火,在平淡中品尝着人间烟火气,倒也知足常乐。忙时抓紧赚钱,闲时会与朋友小聚,或写故事,过得怡然惬意。
可谁知,2020年会爆发疫情,泰国的旅游业直接停摆,我的公司也暂停了运营。
很庆幸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文字创作,所以在这艰难时刻,反而靠文字撑起了一方天地。
从泰国发表第一篇故事后,25年来,不管我的导游事业有多忙,只要有空我就愿意写,前前后后发表过150万字。
虽然所写的东西水平不怎么样,但是自娱自乐,确实也能陶冶情操。公司停摆之后,我依然笔耕不缀,不断输出文章、小说等。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耐心等待疫情过去,等待旅游业复苏,我也一直在坚持写作。
除了写作还尝试了短视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生活忙碌充实,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沈从文曾说:“我一生中最怕是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
对于我而言,也是如此,折腾的人生才有意义。
虽然一生没折腾出多大浪花,但前半生经历过安稳求生,也体验过颠沛流离,也算无憾无悔。
感恩遇见的一切人和事,虽然年龄不小了,但是心还年轻,所以还要继续折腾,继续操练自己!
真实人物采访: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
— END —
口述 | 布南温
编辑 | 忘歌微醺
喜欢此文,请点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