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同里古镇景区——国家5A景区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竹航街,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主要有明清街、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同里三桥、陈去病故居等景点。

门票参考:成人票:100元,儿童/学生票:50元
所在地/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中川南路 
开放时间:08:00~17:15
适宜季节:3月~5月
建议游玩时间:4~5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5A
基本介绍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原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沿用至今。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由于它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乱之灾,便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
景点景观
 明清街
古镇商业街之一。1996年建,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四字由费孝通题书。
 耕乐堂
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
 同里湿地公园
位于镇东北部,东南与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为邻,北依澄湖,南邻白蚬湖,是同里与周庄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园内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园、香樟园、银杏园、桃园、药草园、翠梨园、竹林园、苗圃、鱼塘等。
 王绍鏊纪念馆
在富观街35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平方米,以弘扬王绍鏊精神为主题,以王绍鏊革命战斗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实物、绘画、图片等手段再现王绍鏊同志的光辉业绩。其中,一楼为专馆,陈列有文献、实物、图片、文字等,内容共分十二个部分,分别展示了王绍鏊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
 松石悟园
简称“悟园”,即“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在石皮弄中,邻近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占地1600平方米。园名出于收藏者的诗: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译天书、感悟人生为展馆之旨,故谓“悟园”。
 陈去病故居
是一处古朴的清代民居,占地1364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取名“浩歌堂”,是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百尺楼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所著《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定名。
 罗星洲
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位于镇东,是同里湖的一个小岛,须乘小船前往。
 南园茶社
位于古镇区南端历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晓烟”景致之中,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初名“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四开间,传统砖木结构,清代风格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崇本堂
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南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望。钱幼琴,同里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购买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有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五进。虽不足一亩,建筑体量不大,但非常紧凑和精致。
 嘉荫堂
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11年(1922),四进,门窗梁栋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两万两。与诗人柳亚子同宗。主建筑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该庭院高大宽敞,肃穆庄重。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纱帽翅”(即梁头棹木)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八幅戏文透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这组透雕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
 三桥
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梁式。吉利桥跨漆字、秵䆂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秵䆂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
 退思园
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内宅建有南北两幢楼(总共十楼十底),以园主字名为畹芗楼,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两楼之间由“走马楼”回廊贯通,南北一式落地长窗,五楼底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复廊东西两侧各设楼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又为主仆上下时避让。畹芗楼下另设下房数间,供侍者居用。内宅为园主居住及藏宝重地,因此内宅两侧石库门均用清水方砖砌成,以防火防盗。砖木结构的封火门,据说在同里的明建筑中,仅此两扇尚属原物,其馀都为近世复制。
交通指南
 自驾
1、上海出发:
沪苏浙高速-到同里出口下苏同黎公路。(全程约80分钟)
2、杭州出发:
常台高速-到吴江南出口下。(全程约120分钟)
3、南京出发:
京沪高速-常台高速-到同里出口下。(全程约150分钟)
 乘车路线
1、地铁4号线同里站下。
2、725路公交车同里石牌楼站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同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北部,东连昆山市周庄镇,北邻苏州吴中区车坊镇,南接芦墟镇,西靠松陵镇。座标为:北纬31°09′,东经120°44′~120°45′。全镇面积131.54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同里镇属太湖水网平原区中的湖荡平原。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高程在4.01米到5.12米之间(吴淞基点),高差为1.11米。境内湖荡密布,水面宽广。湖荡大多呈长圆形,一般水深2~3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其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境内土壤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以黄泥土中的黄松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呈中性到微碱性,酸性的较少。属湖沼相沉积。地层属侏罗系上统火山岩(J3),岩性由酸性、中性偏碱性及少量中酸性的熔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在1000米以上。
 水文特征
同里镇境内有大小河道近300条,大小湖荡约20个,分布全境。因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尚属平坦,且水流串通,故水位涨落缓慢,流速平缓。水流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为主。同里属太湖水系的一部分,进入同里的客水主要是太湖来水。太湖来水分西、北两路进入同里境内,西由江南运河,主要经七港河、方尖港、大窑港、通井圩港、潘河港、王家浜进入同里境内。北由吴淞江,主要经长牵路、张塔港、乌浦港、后浜、竖头港、圣堂港进入同里境内来水过境同里后,分东、南两路出境,东路经白蚬湖注入淀山湖,南路由南星湖经牛长泾注入太浦河。
民风习俗
 打莲厢
莲厢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一种民间自制器乐。它一般选用一米长、内径为两厘米左右的青竹为原材料,艺人们从两端起每隔10厘米左右就在竹筒上打一个穿通的孔,在孔中嵌两个铜钱(孔稍大于铜钱,能摇响铜钱即可),并用螺丝螺帽固定住,同时在此处系上红绿黄的绸带。一般两端各打三个孔,系上三对五彩绸带。
打莲厢就是艺人们手持莲厢,和着乐曲按照各种方法用莲厢拍打自己的手脚、胳膊、肩腿等。舞动时,莲厢内的铜钱会因此发出悦耳的声响,五彩的绸带也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初时的莲厢艺人一般为男子,身穿白衣白裤,在庙会及重大活动中表演。后来,女子也打起了莲厢。妇女们时常身穿蓝布印花衣衫,头包蓝布碎花头巾,在各种喜庆场所及节日里翩翩舞动。
线路推荐
线路一:
退思园→丽则女学→三谢堂→文物馆→崇本堂→三桥→耕乐堂→丁字河→嘉荫堂→明清街→世德堂→五鹤门楼→陈去病故居
线路二:
罗星洲→陈去病故居→五鹤门楼→南埭东埭老街→南市晓烟→串心弄→丁字河→计成亭→耕乐堂→三桥→嘉荫堂→崇本堂→文物馆→三谢堂 →珍珠景点群→丽则女学→退思园→明清街→世德堂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