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国家5A景区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泉山路,是泉州的母亲山、城市名片,承载着闽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文化情感。景区总面积为62平方公里,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室以及雕刻、石构、石刻等文物的人文景观遍布景区每个角落。

门票参考:70元
所在地/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泉山路 
开放时间:08:00~17:30
适宜季节:全年
建议游玩时间:3~4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5A
国家风景名胜区:1988年
基本介绍
清源山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山峦叠翠,四季常青,景色秀美,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因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因位于市区北郊也称“北山”,因三座山峰鼎峙,也称“三台山”。山上植被丰茂,四季长青,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千百年来,她宛若大地母亲舒展开的臂膀,呵护着美丽富饶的晋江平原,守望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泉州市。她绵缠而深邃,满山的历史印迹、遍地的文化瑰宝,奠定了闽南文化的基石。随着闽南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渗透,清源山犹如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时时牵挂着全球闽南人归乡之心、思念之情。
景点景观
 
老君岩山门
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的艺术瑰宝。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较大,雕技绝年代较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
 虎乳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
 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
 弥陀岩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这里巨石峭立,古木参天,近旁的天侣呈瑞,是两株不同的树种紧紧地抱在一起,一棵为重阳木、一棵是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丫缠绕,如胶如漆,历经历300多年,宛如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筑特色和佛像服饰,为研究中国垂江以南元代建筑和佛教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石室右侧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记载:平章三旦八御史贴木尔不花宪法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如捐财首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在此方193个汉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现了13个简化汉字,这在元代碑刻中实为罕见。
 瑞像岩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瑞像岩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赐恩岩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区内。赐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观音石雕造像,是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载,赐恩岩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许稷出生于仕宦家族,祖父辅乾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也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登进士,曾任西安太守。许稷青年时期寒窗苦读,中进士后,担任中枢要职,曾随驾西巡,为安边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因名赐恩山,所建寺庙,也名为赐恩寺。寺的右侧,建有开闽许氏宗祠。赐恩寺内楹联为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李贽(1527~1602年)所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
 三世佛
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释迦像,为现代佛,主管现代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中国发现的现存时代较早、保存较好、位于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清源洞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顶原建“千峰紫翠亭”,现只留下“蜕岩”,“羽化登仙”,“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
 舍利塔
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一大师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后遗墨。
 百丈坪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读书,后登进士,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传俞大猷少时也常在此练武。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
 清源天湖
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清源天湖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瑞像岩石室
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重要实物资料。石室左侧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设和重修像岩的经过。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
 灵山圣墓
灵山圣墓是中国现存古老、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
 碧霄岩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入口处仰视,碧空如线,又称“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顺梯而下,便进入下碧霄。这里有元代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南侧有“广钦老和尚塔院”,塔内安放着老和尚的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
 泉州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肇建于唐。据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晋江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记载:唐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千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于山麓。”以后历经兴废。五代因寺僧反对闽王王审知附后梁,寺曾被毁,宋景炎元年(1276年)少林寺千僧抗拒蒲寿庚降元,与元兵发生激烈战斗。元唆都遣胡骑冲击少林寺,“千僧毙焉,存者百人”。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修少林寺。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高宗弘历“诏焚泉州少林寺,少林寺从兹无敢复修者。”
交通指南
搭乘市公交3路、10路、15路、28路、30路、45路、202路、209路、601路、K602路、K1路、K201路、K203路、K205路可到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地形地貌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
 气候特点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年平均气温17~21.3℃,年平均降水量1202~1550毫米,全年无霜期358天。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45科487属750种,陆生脊椎动物有25目65科179种,昆虫种类有21目155科592种,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且,景区内的森林群落中有5种植被类型及淡水草本沼泽湿地,是沿海地区较难得的南亚热带生态景观。野生植物资源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香樟、花榈木、水蕨,省级重点保护的油彬多处,并呈小片分布;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保护的植物有兰科的小舌唇兰、见血清、绶草,大戟科的飞扬草、千根草等。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虎纹蛙、黑鸢、赤腹鹰等2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斑蛙、豹猫、眼镜王蛇等19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30种,涉及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34种。昆虫有国家保护的中国宽尾凤蝶、大乌桕蚕蛾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