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还不致于跟着完蛋?
NASA
太阳死后它的儿孙们何去何从?人类可能无法活着看到这一幕,但在其他行星系那里,我们却能略知一二。
近日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大约80光年远的宇宙中,发现了一颗白矮星。这颗编号为WD 1856的白矮星是一颗恒星的遗骸,也是一个“三体”系统的成员。在距离这颗白矮星很近的地方存在着一颗大小和木星相近的行星WD 1856 b。这颗行星的公转周期大约只有34小时。而最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WD 1856 b的体积要比它的主星大7倍。
天文学家一直以为恒星在转化为白矮星的过程中,会摧毁它身旁的行星。行星如果和白矮星靠得太近,也会在白矮星的强引力场影响下解体。因此WD 1856 b的存在令人十分意外。
发现WD 1856 b的是NASA的TESS探测器,以及一个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天文学家Andrew Vanderburg为首的科研团队。在使用TESS发现这颗行星之后,研究人员又用退役前夕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波段上对WD 1856 b进行了观测,结果发现WD 1856 b本身并不会产生红外线,因此认为这是一颗行星,而非低质量恒星或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褐矮星。
天文学家一般不会将白矮星周围的空间视为寻找行星的优选目标,因为白矮星的形成过程会给其周边的行星带来灭顶之灾。
白矮星的前身通常都是那些在很多方面与太阳十分相似的恒星。这些恒星内核的核聚变燃料一旦耗尽,就会膨胀成为红巨星。而一旦它们成为红巨星,它们身边的一切都将被吞没并化为灰烬。我们的太阳50亿年后也将成为红巨星,届时太阳身边的水星、金星,乃至于也有可能包括我们的地球,都将被摧毁。恒星的外层物质在红巨星阶段中被逐渐抛出,最终只留下一个高密度的内核。这个内核的体积通常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可以相当于一整个太阳。这个内核就是白矮星。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WD 1856 b不可能是在它目前所在的位置上形成的,否则它根本挺不过其主星的红巨星阶段。计算结果表明,这颗行星原来的轨道,比它现在所在的位置要远50倍。它是在WD 1856的红巨星阶段过去之后才迁徙至此的。
这一解释合乎一部分理论预期。理论上白矮星形成后,散布在行星系统中的小天体,例如小行星和彗星确实都会朝着它们的主星位置运动。它们最终都会被白矮星撕成碎片,形成一个围绕着白矮星运动的碎片云。WD 1856 b的存在又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例外,因为它是一颗大行星,且在这个致命的迁徙过程中完整地幸存了下来。
研究人员依然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推动了WD 1856 b向内迁徙。力量可能来自这个“三体”系统中的另外两颗恒星,或者一颗偶然路过的“流浪”恒星。但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形是,在靠近WD 1856 b原生轨道的空间内,还存在另外多颗大小如同木星的行星。这些行星的引力影响足以给WD 1856 b向内迁徙提供足够多的不稳定性。
研究人员并没有在这个行星系统中发现其他行星。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它们一定不存在。
此外,令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既然类木行星可以在白矮星的形成过程中幸存下来,那么类地行星是否也可以?研究人员认为,利用未来的大型太空望远镜,我们可以验证那些原本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在它们主星死亡后是否依然还在,甚至于还可以检测生命是否能够在这些行星上幸存下来。乐观地讲,是生命在被给予合适的条件之后,或许能够拥有比一般情况更长远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参考来源
Big find! Scientists spot giant alien planet orbiting close to dead star's corpse
https://www.space.com/giant-exoplanet-found-orbiting-white-dwarf-wd-1856b.html
星空天文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
重要提示:由于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在发生变化,需要点击文后的“在看”、“赞”,或给公众号加星标,才能保证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