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73岁的海瑞病死在自己南京的寓所,佥都御史王用汲为他主持葬礼,南京城百姓全天罢市,万人空巷为海瑞送葬,运送海瑞的尸体回海南老家的途中,一路上百姓哀哭不止,哭声传出百里之远。
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后世都夸他清廉,名声可比包青天。
这样的身后名,配得上海瑞清廉刚正的一生了。
跟历史上很多怀才不遇的天才一样,海瑞的一生都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这并妨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
海瑞的童年是在母亲的高压下成长起来的,他的一生都未曾享受过纵情欢畅的快乐。
四岁父亲离世,母亲谢氏独立抚养年幼的海瑞,把所有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海瑞身上。
从小海瑞就像一个老夫子一样埋头苦读,孩童的欢乐与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寡母为了名声和安全,在教养海瑞的时候是非常严厉苛刻的。
这也造成了海瑞刚正不阿、宁折不屈的性格。
尽管海瑞从小就苦读,但是努力与收获并不成正比,35岁的海瑞才中了举人,这个年龄在古代来说可以算大器晚成了。
后来参加了两次会试都不中,直到40岁才谋得一份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的职位,相当于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
只能说40岁以前的海瑞就是一个思想古板,能力平平的县级公务员,履历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直到他一“站”成名,大明气数将尽的政治角斗场上才终于有了海瑞这个名字。
海瑞在福建当教官的时候,京城有一个御史到当地调研,见到御史其他的教官都下跪迎接,只有海瑞直挺挺地站着,丝毫不惧御史的官威,别人叫他下跪,他竟回答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御史闻言也不好说什么,心里却默默记住了这个低情商又不合群的教官。
海瑞因此得到了一个称号——笔架先生。
因为两边的人都跪着,只有他站着,形状类似古代的笔架。
海瑞因此在京官中有了一些名声,京城的大领导们开始注意到这个另类的下级官员,为了政绩好看,大领导有意提拔海瑞。
因为官场缺的就是这种名声响亮又埋头苦干的老实人,京城的大领导认为提拔海瑞既能提高政绩,又能给自己 博得一个知人善用的好名声。
于是44岁的瑞成了淳安知县。
也许在淳安担任知县的那几年,是海瑞最接近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候,我们都知道一县之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成为知县的海瑞开始在淳安描绘自己的政治蓝图,减轻农民的赋税,清丈田亩、均平赋役,推行保甲法、明断疑难案件,兴建学堂、重视教育,百姓无不称颂海瑞的功绩。
但是百姓开心了,海瑞手下那些官员就不乐意了。
油水捞不着不说,还要跟着海瑞拼死拼活地干,这就造成了海瑞手底下的官员一个个怨声载道。
因为海瑞在淳安的名声太响亮了,当吏部重新调派海瑞的工作时,地方县级的官员都对海瑞避之唯恐不及,纷纷联手把海瑞送到京城当官。
海瑞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一下子占到大明朝政治权力的中心点。
不论个人的境遇如何变迁,海瑞始终不改初心,不平则鸣、宁折不屈,是海瑞一生的座右铭。
当时在位的明世宗朱厚熜不理朝政,整日沉迷求仙问道,海瑞自然不能放任一国之君继续这样消沉。
他为自己准备好棺材,给明世宗上了那道千古流芳的诏书——治安疏。
痛骂明世宗昏聩,指责明世宗失责,言辞狠辣,丝毫不给明世宗留一点面子,直言天下人不满你很久了。
明世宗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让人抓捕海瑞,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但是他依旧不敢随便下杀手。
海瑞名声在外,天下人都知道他是清官,明世宗要是敢杀了这个天下人人称颂的清官,史官的笔、百姓的口,明世宗一个都挡不住。
所以,直到明世宗去世,他都没有下令杀死海瑞。
而海瑞在监狱中听闻明世宗的死讯,伤心得哭了一整夜,吃下去的东西都吐了出来,忠君之心可昭日月。
海瑞被释放后,官运亨通,一路做到应天巡抚,江南富庶之地都在海瑞的管辖之下,那些富户听闻海瑞要来上任,纷纷把朱红色的门把手油漆成黑色的,贪官污吏都提前辞职,免得被海瑞查获下狱。
海瑞到任后,依旧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利,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赋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在海瑞被明世宗下狱生死未卜之时,时任首辅的徐阶曾力保海瑞,如今退休在老家,正好在海瑞的管辖之下,但是海瑞面对这位曾经的恩人,查处土地兼并的行动丝毫没有留情。
因为海瑞强硬刚直的办事风格,导致他在官场上备受排挤,很多地方官员都不愿意与他共事。
辗转多个地方和官职,海瑞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直到在南京担任吏部右侍郎,72岁的海瑞终于折腾不动了,不过一年客死异乡。
这位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的海青天终于肯闭上他至死都清澈的双眼,一生都在践行“刚峰”的价值观,这是海瑞给自己取的号,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他崇尚知行合一,用行动践行真君子的道德规范。
他得到最响亮的名声,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得到了历史的承认,但唯独他得不到他一生都在努力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