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让米价继续涨,灾民:不愧是好官



无论在什么样的一个年代,只要是天降的灾难,受到最大伤害的便是百姓。而在北宋的时候,因为天灾民众们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达命令让米价持续上涨,然而灾民们并没有对范仲淹的所作所为进行埋怨,反而将范仲淹称之为是好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范仲淹身世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范仲淹这个人,他的童年是非常的不幸福的,因为他的父母的感情并不是非常的和睦,并且在范仲淹还没有记忆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身患重病而去世。

没过多久范仲淹的母亲就选择了改嫁,这种重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所有的父母都是疼爱自己亲生骨肉的,范仲淹的继父也并不例外,他将家中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自己的亲生子女,而范仲淹基本上只能勉强混的温饱。
当时范仲淹的年龄尚小,思想还不够成熟,所以他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不喜欢自己。直到长大以后,他才渐渐的知晓其中的缘由。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辞别自己的母亲与继父,远走他乡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离家不久之后范仲淹觉得,此生最向往的便是自己能有一身学问,将来在官场上一展自己的宏图之志。于是他开始了求学之路,在学院里因为他的启蒙比别人晚,家境比别人贫寒,所以经常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但是范仲淹丝毫不在乎,这反而还大大的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在逆境中不断的成长。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不够优越,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比别人多付出百倍的努力。为了不在吃饭上浪费时间,他便在晚上的时候煮一碗清粥,等到第二天粥自然凝结,再将其分为几等份,饿了便吃一块。

这样坚强的意志与毅力,是我们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因为范仲淹付出的足够多,所以他获得成功是迟早的事情。后来在科考中,范仲淹成功的考取了进士,进入了朝堂。虽然刚开始他的职位并不是很高,但是哪有野鸡直接变凤凰的道理,凡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做官之路
即便是做最小的官,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上面传达的命令是对的,那么无论多么困难他都会拼尽全力的将这件事情做好。但是如果得到的命令是不正确的,哪怕是拼上自己的性命他也会对其进行阻止。

就是因为他这样的的性格,让他在官场上大起大落。首先就是范仲淹在做官没几年之后,他觉得官场实在太过于乌烟瘴气,于是他便将自己做官期间所看到的不合理的事件,逐一用书信的形式表述出来,最后奏章上书给皇帝。
当皇帝看见此奏章的时候大为惊讶,此奏文大胆清晰,不掺杂一丝一毫的私人情感,这样的一股清流真的是不多见,于是皇帝决定为他加官进爵。

升官以后的范仲淹更加直言不讳,无论是身份多么高贵的人,只要是犯了严重错误,范仲淹便会揪着不放。比如当时的太后要参与朝政,范仲淹就极力反对,甚至不惜与其撕破脸,最后被贬到很小的地方做官。
一直等到太后去世,范仲淹才重新回到朝堂之上。有一次,皇帝想要废后,范仲淹觉得皇帝此举于理不合,于是便拼命阻止,最后皇帝一怒之下又将范仲淹贬到了苏州。

所以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做官之路是非常坎坷的,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严谨的态度,深深的虏获了百姓们的心,是百姓们心中不可多得的好官。
米价上涨
而范仲淹做的以下这件事,更是让百姓对他更加的称赞。
事情是在范仲淹被贬到杭州做官期间所发生的,那年因为天公不做美,所以农民们的作物生长的非常不理想,甚至已经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而当时的百姓们为了能够让自己活下去,不得不花大量的价钱去粮店来购买粮食。

而商贩们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便开始疯狂的购进粮食,并且将粮食的价钱大幅度的上涨。这种行为无异于是在拔百姓们的羊毛,朝廷上的大臣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纷纷出谋划策,商讨怎样才能将粮食的价格降下来。
唯独范仲淹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并没有阻止商贩们囤货以及抬高粮食价格的行为,反而大大鼓励他们这样的做法。一时间范仲淹的这种行为让所有人都非常的不理解,甚至还有人猜测是不是范仲淹得到了商贩们的好处,所以才为他们这般做事。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范仲淹完全不放在心上,仍是一心一意的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直等到米价涨到了不可控的地步,范仲淹直接命官府打开粮仓,为百姓们发放粮食。
得到了粮食的百姓再也不会去买那些商贩们的粮食。而商贩们在运输粮食以及储存粮食的过程当中,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以及人力,如果这些粮食卖不出去,就会大量的囤积在一起,从而变成陈粮,大大损坏了米本来的价值。

所以他们到最后不得不以非常低的价格将米出售给百姓,百姓们也在这次灾难当中平安的生存下来。而那些原本谩骂诋毁范仲淹的声音,也都变成了对他的赞赏。
结语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确确实实是一个以百姓的利益为至高点的好官,在无数次被贬官之后,他仍然能够不忘自己的初心,这点是是非常的难得的。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都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