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偷偷潜入豆瓣海归废物小组,我破防了……


秋招刚结束,今年毕业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们原以为在国内求职难度会比国外低,结果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求职失败后,不由得迷茫焦虑起来……
3W+ 海归留学生自嘲成“海废”
1.误入”海废回收“小组
下图是豆瓣“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里,一位留学生发的“吐槽贴”。原意只是随便调侃一下,没想到发出后却成为了小组热帖。


该小组聚集了很多好不容易归国,还被迫沦为失业、失学的学生。群主本意是希望海归留学的失业失学者可以在此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讨论如何摆脱困境。

看似是“海废”聚集组实质上却是正能量小组。在这里,有人提出当下的迷茫,寻求帮助;有人分享过来人的经验,给予安慰。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为如今的3W 余人。如果你也正为找工作而焦虑,不妨去小组看看,你会发现陷入焦虑迷茫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海归大军中有无数个优秀留学生被迫成为了“海废”……
2.普通留学生真实生存现状
@Rose喜欢吃肉丝
硕士毕业后,我并没有去北上广深去闯荡,而是选择了三线城市的一家民企,拿着税前8k的工资,平淡的过日子。
@白云
我在华为做码农,总包20k一个月。听起来是不是还可以,但和海外大厂起薪12w刀相比是不是一下子就有落差了,但没办法因为疫情还是想要回国。
@A_NONYME404
本人专业是艺术策展。这个专业现在国内好像成了热门,留学机构也推这个专业,的确是它听上去很厉害,做的工作其实更多是统筹+理论作者。
相对的,它的职业对应面也非常狭窄,框死在艺术行业内,画廊,美术馆等。另外它的职业成长周期也十分长,如果是sale的角色可能职业成长更加明晰,但是策展这个可以说依赖于各种人脉,平台和运气。
我去年毕业之后,苦于找不到薪资合适还是对应专业,大概浑浑噩噩地大半年没工作过。整个人都很抑郁,一方面放纵自己,一方面内心焦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个废物。
中间也试着投过大厂,但基本没回应,我的简历经历主要集中在艺术行业这一块,hr上来就觉得不匹配。
今年上半年去了杭州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广告行业真的没什么门槛,做案子我很快就上手。商业策划案虽然做起来恶心,加班也很多,但是钱是实实在在地多起来,职业成长也很明显,融入社会的感觉也很好。
不过心里还是更喜欢艺术文化类的东西,就去了上海。上海新鲜的活动,艺术活动很多,机会也的确比杭州多。
@travellingbaby
我是去年9月底回来的,一直断断续续地在投简历。1月份开始认真找工作,结果面试都少的可怜,大部分还经验不匹配。
以后的职业规划是不想再做单纯的会计也不想再做审计了。当初选择金融审计(审计对象为私募基金等)是给自己挖了个坑啊!现在想在国内转到 industry 都没人要。
我在国外四大干了一年,之前在小 firm(做的并不是正统的审计)干了3年,拿到了 H1B  和CPA license 才去四大。
本来我是想留美的,但是去年因为疫情等多种原因想回来试试。结果,哎……
过去海归留学生比国内高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然而时至今日,情况早已悄悄改变。
海归求职有多难?
1.求职用时拉长
《2020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群体找到心仪工作的时间周期,总体要比2019年也回国求职群体花费的时间更长:
21%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用了4-6个月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工作
6% 的人表示自己用了7-12个月
4% 的人甚至花费了1年以上的时间才找到工作
2.近4成海归年薪不足10W
根据 UniCareer 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12.8% 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元以上年薪,但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有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元,这一比例相较去年增加了足足一成;三成海归认为首份工作未达预期。

图源:《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
曾几何时,海归回国都是自带光环的,如今却自嘲”海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求职失败。留学生求职难,是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的。
疫情下,回国求职人数暴增
疫情下,全球经济承压,国内疫情防控效果好,经济快速恢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求职。
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往年。

而 Boss 直聘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报告》也显示,2020年应届留学生群体回国求职同比增长67.3%,二季度同比增幅高达195%。

来源:Boss直聘研究院
国内 HR 眼里的海归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七成企业HR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具体来说,66.1%的人表示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8.0%的 HR 和管理阶层表示不喜欢海归;只有25.9%的人表示比较青睐海归。
国内 HR 表示在招聘海归留学生时往往存在以下三点顾虑:
1.素质良莠不齐
海归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除了比较知名的国外学校,还有很多海外毕业生拿回来的文凭根本不受认可。大部分 HR 认为与其花费时间成本筛选“野鸡大学”毕业生,还不如转招国内优秀应届毕业生。   
2.用人成本高
聘用海归学生会大大提高用人成本。大部分家庭送孩子出国花费多,这部分学生希望工作时能得到更高的回报,所以他们所要求的底薪相对也更高。《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45% 的海归期望月薪在 8,000-15,000元,高于整体求职者。

但这对于企业来说增加了用人预算,所以除非是非常优秀的简历背景,一般企业不太愿意招聘海归。
3.缺乏工作经验
在希望聘用海归的企业中,有55%明确提出海归需有1-3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不少归国的学子却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的现状。
如何摘掉“海废”标签
首先要找到自身的不足,只有找到不足才能对症下药。
据《2020海归留学生就业洞察报告》显示,缺乏对国内求职市场的了解以及缺少相关实习经验是大部分海归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1.缺乏对国内行业、公司和职位的理解
对于大多数海归来说,因为长期在国外上学,大多数留学生的社交圈是由同班同学或同校的学长学姐组成的。这就导致留学生们刚回国求职时缺乏对国内行业、公司和职位的理解。
所以在还没有毕业时,你就可以提前加入各种互助小组壮大你的社交网络,通过一些求职经验分享小组,了解国内行业现状以及公司岗位职责要求等有用信息。
如果有想要了解的企业,你可以查看企业的公众号或者官网。从这些账号中,你可以找到企业的招聘信息以及已入职员工的社交账号。
你可以直接给你想要去的公司的在职员工发消息。如果他们给出回应,你可以约他们喝个咖啡并向他们寻求帮助。不要害怕求助!大不了就是对方已读不回。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存在,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全球各地的人建立联系并获取有效信息。
你还可以来“留学咖啡馆”APP,在“留学把把脉”版块发帖咨询。
2.缺少相关实习和全职工作经验
“我才大一/大二,实习这个事儿不着急”,这是绝大多数留学生(包括国内学生)的最大误解。其实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前开放针对大一、大二的实习项目。
当你大三/大四拿着苍白的简历想去找实习积累经验时,别人的简历上却早已写满光鲜的实习项目,你说用人单位会怎么选?

3.毕业时间尴尬,错过校招
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决定了回国工作,那就等到回到国内后,再开始行动。殊不知,这样往往会错过最佳招聘时间。在今年刚结束的招聘季,其实许多名企在上半年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招聘工作。

比如贝恩、科尔尼、罗兰贝格等顶级咨询公司在8月底9月初就结束了2022的校招网申阶段:

比如你们熟知的互联网名企——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等,早申阶段也在7~8月结束:

再比如,国泰君安的2022校招网申已经结束157天了:

但尴尬的是,在这个申请阶段,大多数留学生还没有放假或毕业。因此,一旦你决心回国,你一定要随时留意国内的校招机会。等你回国后再开始找工作,留给你的机会已经没有那么多了。
4.不了解国内招聘渠道和信息发布
通常,各大、中型公司会在自己的官网或官网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此外还有很多特定的招聘网站,以及还有专门为应届生整理的求职网站等等,这些馆长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总结过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史上最卷求职季:当90万海归遇上国内900万毕业生》

归根结底,想要发挥出留学生的优势,还是需要提前做好规划,不仅要在学业上多花精力,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还需要多积累相关实习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而对于目前正处于求职困境中的学生,或许这个阶段会很煎熬,但也要尽快静下心来,重新回顾下过去这段时间的求职经历,总结失败教训,迅速调整好自我,相信一定能收到 Dream Offer~

/ 推 / 荐 / 阅 / 读 /



▌声明:本文由留学咖啡馆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来源:豆瓣、应届生求职网、Google
▌关于版权:留学咖啡馆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电话 +86-571-88211271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