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圆的,依附于地球的水体当然也是弧形的,只不过人的目力有限看到的水面是平的.太平洋的广阔完全是巧合,是因为地球有很多的水,而且板块间恰好形成了那么大的凹陷。
水的特性就是往低处流,可是用科学依据解释的话,就是引力的作用。引力的作用是使物质向引力中心聚集,所以地球这种规模的天体是比较规则的球体,网上曾有留言说地球像一个歪七八扭的岩石球,实际上是错误地引用了图片,人家图片上的单位明明是米,而地球的直径6370公里左右,以米为单位的计量数字对地球的直径影响很小。地球是一个稍椭的球体,赤道直径大于经线圈的直径,但是也只差了几十公里。高山、海洋对地球的外形影响也是很小的,最高山不到10公里,最深海沟也不过12公里,是地球直径1/600-1/500,对地球的外形影响也非常小。
水往低处流,地球上经历过造陆运动,地球内部物质持续地表喷出冷凝、板块之间互相挤压使地表隆起或者凹陷,造成了如今的大陆海洋。但是在大陆刚刚形成的时候,整个地球的大陆连成一片,当时并无如今这么明显的大洲大洋,当然没有如今的太平洋。
四大洋全部是陆地飘逸的结果,地壳的厚度平均17公里左右,而地幔下是炙热稠密的岩浆,岩浆的对流运动冲击摩擦着地壳,使得地壳被搬运,也就是板块运动,板块的运动形成裂缝凹陷。因为地球的水是液态,自然往低处流,也就汇聚成了大海大洋,刚开始地球的海水甚至是淡水。
地球水的来源有两个假说,其中之一是太阳风中的质子和地球物质作用形成,另一个认为是大量的水冰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目前第二种假说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在天体早期的形成历史中,都是由大量的天体碎片撞击融合形成,地球也是这样,大量的含有水的“星子”相互聚集形成了地球,后来太阳系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形成,导致太阳系物质少了很多,于是碰撞少了不少,地球环境趋于稳定温和。而水在地球上的流动不断地冲刷,矿物质流入海洋,海水蒸发矿物质沉积,于是海水的咸度越来越高,如今大约在千分之三十五左右。
人的目力有限,所以近距离看到湖面、河面、大地都是平坦的,但是在海边极目远望可以看到远处有一定弧度,尤其是由远到近驶来的船只,总是船的上部先出现,然后才是整个船体跃入眼帘。因为这种特点,公元前的一些哲学家就认为地球是个球体,只不过在那时缺少证明的办法,真正第一次证明地球确实是球体还要说欧洲的全球航行探索。对于如今的人类来说,地球是球体是个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围绕地球乱飞的卫星等拍了不知道多少照片,也可以看到昼夜变化和晨昏线等标志着地球受阳光照射面的变化,只有球体能出现这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