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号,黄浦江边周末游 今天风和日丽,刚好来到黄浦江边上看一下之前停放很久的愿望。 先来科普一下,摘自于百度百科。


1977年8月,“远望一号”建成。1978年9月“远望二号”建成。该舰舰长190米,宽22.6米,高38.6米,排水量21000吨。在“远望”号测量船上装备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它的导航设备除了一般舰船上使用的光学、天文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外,还装备卫星导航和声呐信标导航设备,从而可以精确测量船位,保证对导弹、卫星、飞船测量的精确。测量船上的测量系统有雷达跟踪系统,它有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能连续跟踪飞行中的火箭、卫星、飞船;遥测系统也有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可接收飞船发出的数据信息,并能转发给发射控制中心;VHF语音通信系统,用于飞船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话音通信,通信系统用于船上各部门间和外界的通信联系、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对各系统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传送到发射控制中心。

在黄浦江的旁边挖了一个很大的水槽,然后把这艘舰艇停放进去的,利用水闸的开关可以进行进出。在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来展览。



江边的对面就是奔驰梅赛德斯文化中心,遥远看过去就像一艘停放的飞碟。

南浦大桥竣工通车于1991年12月1日的南浦大桥,总长8346米,主桥长846米,跨径423米,通航净高46米,桥下可通行5.5万吨巨轮。它是目前世界上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呈“H”形的主桥塔高150米,上有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南浦大桥”四个大字。主桥设有6条机动车道,桥面总宽为30.35米,两侧各设2米宽的人行道,游人可乘坐电梯到达主桥,一览浦江两岸无限风光。南浦大桥是黄浦江的第一座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浦江之上,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浦江”的梦想。

因为是春天还有些寒冷,所以江边停放了很多游艇。

在大桥的底下看这个桥梁,人显得非常的渺小。




沿着江边继续往南方向不行,看到了当年的651工程。

调皮的孩子,虽然上面写着严禁攀爬,但是一不小心就跑上去了,算了,还是他拍张照片赶紧让他下来。
顺便科普一下。
打浦路隧道是上海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隧道。1959年制订规划,1966年动工,1970年建成,1971年6月通车。在公开的文献资料中,很少能查到当时建造的详情。86岁的顾正荣,当年是这条隧道的施工队队长,他道出了原因,这条隧道是为了战备而建造的,起初是保密工程,它的代号——“651工程”。
黄浦江底下做了起爆层
基于对当时时局的判断,同时从有利于工业布局、加速城市改造以及国防战备的特殊需求出发,在书面上报国务院申请列入第三个五年计划获批准后,上海启动了打浦路隧道工程的建设,技术标准设定为:以防常规武器为主,适当考虑原子弹爆炸冲击波的影响,路面承载力按汽车—18级标准,能通过80吨重型坦克。
“当时建造打浦路隧道的主要目的是战备,建隧道既隐蔽又不会影响黄浦江上的通航。”顾正荣回忆道,打浦路隧道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打仗时如何抗爆,还请南京工程兵学院做了“模爆试验”。
为了要防炸弹,打浦路隧道不仅要在结构上做得结实,当时还在黄浦江底下做了混凝土起爆层。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都因战备做了起爆层。
“豆腐里”学着“打洞”
中国第一条越江公路隧道、第一条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顶着诸多“第一”光环的背后,打浦路隧道的建成却有着太多不容易。“那时是美国人搞封锁的时候,我们只能自力更生。”顾正荣说,当时苏联专家也来看过,但他们认为上海的软土层组织要做隧道工程,就如同在豆腐里打洞,行不通。
好在当时被抽调来做这个工程的人员大多是年轻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肯坚持,不断探索和创新。
然而,要建隧道,没有趁手的工具可不行。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就尝试将地下隧道掘进技术应用到地铁建设中,到20世纪60年代,隧道掘进技术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应用。但什么叫盾构?什么叫管片?怎么做?大家都不知道。顾正荣告诉记者,做这个工程的人员,都是从各个单位抽调过来的。谁都没有学过、干过这种工程。“每一步都是靠着许多人摸索出来的。盾构从哪里来呢?是搞设备的人设计,请江南造船厂造的。”
部分过江段靠人工挖
建造打浦路隧道的盾构采用的是气压盾构,施工条件很艰苦。顾正荣记得,盾构穿过江心向浦东岸边的竖井推进时,需要穿过一段粉砂层,这是一个施工较为困难的地段。当盾构到达离该竖井60米的地方,发生了涌流,大量的泥和水从盾构的尾部涌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人员在隧道内重新加入气压。
充入气压后,流沙中的水被抽干了。
然而对于施工来​然而对于施工来说,一方面在高压环境下,工作人员会产生不舒服。另一方面,流沙中的水被抽干后,土层立即变得十分坚硬,增加了盾构推进的困难。“只能进行人工开挖。”顾正荣说,进入“高压”盾构里工作时,有种宇航员进舱的感觉,进入后要把外面的门先关上,然后待上20多分钟,等到气压和“高压”盾构里的一致时,才能再打开里面的门进去工作。工作结束后,则要减压。“出来时,同事们一个个都像泥人一样,黑黑的。”顾正荣告诉记者,有些人在高压环境下不舒服,就吃一块糖。等到过了这一段粉砂层,盾构就可以自己“走路”了。当盾构准确无误地进入预留洞门,成功完成隧道过江的使命后,所有人都高兴坏了。建成后的打浦路隧道,以货运为主,双车道。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浦江两岸长期隔绝不通的状况,圆了开埠以来上海人要天堑变通途的百年梦想,为浦东开发打下基础设施保障。另一方面,为上海未来其他越江隧道工程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