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之时,辽宁省抚顺市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连续开采了118年的西露天矿关闭了,它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矿,总容积达到了惊人的17亿m3,抚顺正是凭借这一“聚宝盆”,赢得了“中国煤都”的美誉。
自1901年正式开采,到2019年宣布闭矿,西露天矿贡献了超过2.8亿吨煤炭。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抚顺市的发展,还减轻了我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尤其是在建国初期,该矿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难关,多位领导人先后到此视察指导。
但煤矿资源总有被挖空的一天,新世纪以后的西露天矿,年产量只有200多万吨。很明显,经过长达百年的“掠夺”后,它已经走向了枯竭,该矿的挖掘深度达到了424米,不仅成为中国大陆的最低点,也是亚洲第一大“天坑”。
但这并非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抚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昔日的“煤都”光荣不再,如何治理这个“天坑”成为重大的难题。
抚顺:成也煤矿,败也煤矿
抚顺这个名字,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但它也是辉煌过的。建国以后的抚顺,是我国“十大重工业城市”之一,在1954年成功升级为了直辖市。那个时候的抚顺风光无限,其境内诞生了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令国人羡慕。
当然,如果翻“老黄历”的话,它还是满清的“龙兴之地”,1583年,努尔哈赤在当地的高尔山下兴兵,清朝的肇始可以追溯到这里,当地的煤矿开采历史,要追溯到1901年,清政府当时成立了“华兴利公司”和“抚顺煤矿公司”。
事实上,西露天矿很早就被发现了,也有一些小规模的开采。但清政府考虑到“龙兴之地”不宜动土,一直都没有批准采矿行为,直到覆灭之际才不得已而为之,至此,抚顺人民就由走向了富裕,成长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煤都”。
民国的往事暂且不提,就拿新中国成立之初来说,当地的工业建设足可以傲视全国。
第一炉不锈钢和超强度钢、第一炉铝、镁、钛等金属,都是由抚顺这座小城贡献的,此外,新中国第一台挖掘机、第一吨油母页岩原油,也是抚顺人民艰苦创业的结果。
那个时候的抚顺,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而煤矿资源就是它发家的基础。可惜,这座城市成于煤矿,也败于煤矿,以致于沦落为现在的四五线城市。
它的一切发展都依赖煤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抚顺发电厂”,当时这是我国火力最猛的发电厂。因为煤炭资源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当地在开采上就毫无节制,“掠夺式”的开发最终还是酿成了恶果。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得越多,必然会走向枯竭。西露天矿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从巅峰时期的年产量超过1800万吨,到闭矿前年产量不足200万吨,充分地证明了这个道理。相应地,建立在煤炭资源上的重工业,也必然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西露天矿,从昔日的“聚宝盆”,沦为了现在的“天坑”。
抚顺西露天矿距离清朝的皇家陵园不远,它的经历与抚顺人民一样坎坷。清政府同意开采之后不久,日军就占领了抚顺地区,这座煤矿自然落入敌手。
清政府还顾及到祖宗的安宁,并未大肆地开采,但日寇就不同了。他们直接将这一巨型矿变为“露天矿”,日夜不停地进行资源掠夺,时间长达40余年。直到投降前夕,苏联红军才将日寇赶走,但苏方也从中捞到了不少好处。
新中国成立之前,西露天矿被外敌掠夺超过8000万吨煤炭,此外还有将近8000万吨的油母页岩。不过从客观上来讲,抚顺的工业基础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初步建设,遥遥领先当时大部分的城市。
1949年以后,它在我党的带领下走向了辉煌,西露天矿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第一枚导弹以及各式战斗机,都使用了来自“抚顺特钢”提供的零件。
而支撑特钢的,正是西露天矿这样的“聚宝盆”,除了数亿吨煤炭之外,还有超过8亿吨油母页岩被开采出来,而抚顺当地大大小小的煤矿加起来,更是创造了难以估量的价值,这使得它走向了辉煌的顶点。
但抚顺发展的代价相当大,“聚宝盆”很快就成为了“天坑”。
除了煤炭产量急速下降之外,抚顺当地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经常有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原因就在于,以往无节制的掠夺式开采,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要恢复到原样几乎不可能。
除了西露天矿这样的“亚洲最大天坑”外,抚顺还有着大大小小的“坑”,这些都是过度开采所带来的。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关闭了包括西露天矿在内的许多煤矿。然而,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抚顺有了“依赖症”,它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以致在2021年被官宣为“新一批五线城市”。
这座“中国第一代煤都”将何去何从,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何治理遗留下的“天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它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旅游业:或许将成为抚顺的新出路
抚顺当地在2019年关闭西露天矿之后,对其进行了回填,以此来降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不久之后,“亚洲第一天坑”很有可能会从抚顺消失,地球表面的创口将得到恢复。
吸取了以往不重视环境的教训,抚顺在近两年开始大力植树造林,以涵养水土恢复当地生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的自然环境比几年前要好很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作为一座资源枯竭的城市,抚顺再走重工业的老路,已经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他们将重心放在了旅游业上,充分挖掘这座“煤都”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当地还是老牌的“学习雷锋基地”。
“抚顺西露天参观台”等一系列围绕着西露天矿开发出来的景点,正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大量游客纷纷前去观光旅游。
大家在欣赏震撼的“天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抚顺这座如今没落的小城,为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抚顺百年的兴衰之路,是中国近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大家不要忘记老区人民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