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2》刘德华报复社会,是从钻牛角尖开始的


《拆弹专家1》的豆瓣评分6.3,勉强在及格线上
表现中规中矩,没啥突出亮点
所以对它的续集《拆弹2》,也没太多期待
没想到看到就是赚到
不管是剧情完成度还是人物饱满度
《拆弹2》都要远高于《拆弹1》
豆瓣接近7.9分的评分也证明了市场认可度
一、先看故事
潘乘风(刘德华饰)是一名拆弹专家,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胆大、心细、会撩妹。
在一次拆弹任务中,潘乘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不愿向命运低头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力,硬生生把身体素质锻炼的超过常人,甚至800米跑步只需2分21秒。(一般成年男性800米跑步标准是在2分30秒到3分钟左右,女性是4分钟左右。)
 

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可按照警队制度,受伤的潘乘风不能作为拆弹专家继续工作在一线,于是把他调到了公共关系科并分配了一份文职工作。面对这个结局,潘乘风并不满意。冲动之下,他大闹表彰大会,却以离开警队收场。
转眼过了五年。
加入恐怖组织“复生会”的潘乘风制造了一起爆炸事故,导致数十人伤亡。虽然警察抓获了潘乘风,可他受爆炸波及,失忆了。就在复生会成员前来营救之际,失忆的潘乘风趁乱逃走。
逃跑途中,潘乘风遇到了前女友庞玲(倪妮饰)。当他听到庞玲问出“你还能不能继续你的行动?”时。潘乘风迷茫了:难道我是卧底?
 

在庞玲的帮助下,潘乘风成功逃脱。
接着,潘乘风找到了前同事董卓文(刘青云饰),想在他身上问出自己的过去。
原来断腿之后,潘乘风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自以为是、想法偏激,这也导致他跟庞玲分手。
到了晚上,庞玲找到并证实了潘乘风的猜测:你其实是反恐特警队的卧底。为了帮助潘乘风回忆,庞玲把潘乘风带到了家里。看到义肢、两人的合照等物品,勾起了潘乘风的熟悉感。

临别之前,庞玲交给潘乘风一个有定位和监听功能的手表,希望以此找出复生会的计划和“大卫”真正的身份。虽然心中仍有疑虑,可在庞玲说出“你信我,你就是警察,你不信我,你就是恐怖分子”之后,潘乘风选择相信自己是警察。

难道潘乘风真的是卧底?
可之前他送炸弹给别人也是事实啊?
果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当董卓文找到庞玲时,庞玲才说出真相:在七天前,当她知道潘乘风被抓并失忆了之后,借机给潘乘风植入了新的记忆,让他误以为自己是卧底。
在这期间,潘乘风回到了复生会的基地,并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卧底。
他被庞玲骗了!

可当他看到复生会毫无缘由的滥杀无辜后,他决定把卧底继续当下去。
不久,潘乘风跟庞玲再次见面。他告诉庞玲自己已经知道真相,但仍然愿意把卧底当下去。同时,他还带来重要信息:1、“大卫”就是“大卫克罗炮”,世界上最小的核弹之一,复生会要在某处引爆它。2、复生日是行动代号,但具体内容潘乘风还没想起来
回到复生会的潘乘风,很快就被关押起来。面对潘乘风的背叛,马世军特别痛心疾首。因为“复生日计划”原本就是潘乘风设计的,现在你这个策划人想跑,我们就很尴尬啊。
气愤之余,马世军将定时炸弹绑在了潘乘风身上,然后出发去实时“复生日计划”。

眼看炸弹即将爆炸,潘乘风终于解开炸弹的密码。在这期间,还回想起了“复生日计划”的具体内容:1、炸掉国际金融中心。2、炸毁机场基建。
当几人赶到现场时,核弹引爆在即。
最后在潘乘风的牺牲下,成功阻止了这次恐怖袭击。
二、一点想法
《拆弹专家2》我认为是要超过《拆弹专家1》的
当然也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
“冲突设置”“细节把控”“剧情反转”是电影中的亮点
 
1、冲突设置
俩人打架
如果是世仇,那见面分外眼红,这是合理的。
如果仅仅互相看了一眼,就刀剑相向,这很难有说服力。
虽然都是冲突,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而在《拆弹2》中,冲突设计的巧妙让这部剧变得十分精彩
 
(1) 为工作奉献一切与被警队抛弃的矛盾
潘乘风角度
作为拆弹专家的潘乘风,为了救人可以毫不犹豫的把防爆服脱了下来,危险解除后也是最后留下善后的人。可以说,为了拆弹工作,潘乘风奉献了一切。即使腿断之后,潘乘风也没有抱怨,而是通过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为的就是能得到警队认可,早日复职。
内心:我只是想复职,继续呆在一线工作。我不需要别人可怜,只想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如果是体力、能力不够,我无话可说。但你连一个机会都不愿意,我表示不服气。

警队角度
尽管潘乘风体能超过了警队要求,可管理层仍旧安排潘乘风做文职。
真实想法:1、制度是根据一定标准制定的,如果为了一个人破例,后面会有无数的特例,制度就实行不下去了。2、伤残人士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更多潜在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比如义肢突然出问题、断腿的后遗症(吃药)等等,拆弹任务失败的后果太大,警队无法承受。3、公众舆论。如果是正常人任务失败,大众可能会认为是任务太难,拆弹专家能力不够等等。如果警队任用伤残人士而任务失败,大众又多了一个考量范围:你怎么能任用伤残人士呢?这对警队形象是一个严重打击。
 
如果仅从潘乘风方面考虑,确实可以理解他的愤怒,但要把思维再放大一些,反而可以理解警队的最终安排。更何况警队是给出合理解决方式的,表彰、调去文职等等,并不是弃用,可惜潘乘风钻了牛角尖。
钻牛角尖的行为,我们日常中也经常遇到。比如上班时老板的一些行为员工不懂,换个角度就很好理解了
 
(2) 生死之交的董卓文与钻牛角尖的潘乘风
潘乘风跟董卓文虽然是上下级,关系却特别好
即使面对性情大变后潘乘风的一次次质问,董卓文也一直好声好气的劝导。
可对钻了牛角尖的潘乘风而言,没有达到我的目的,就是没帮我。
看到这里时有没有想起身边一些讲不通道理的朋友?
 
俩人受伤不同是很明显的
董卓文的伤:部分烧伤
潘乘风的伤:部分烧伤,断腿
 
潘乘风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他就是妒忌董卓文可以继续工作,所以一直刁难董卓文
而在董卓文的角度是不能说“我没断腿”这句话的,一方面是照顾潘乘风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当初留下善后的是潘乘风,反而救了他一命,如果当初是董卓文留下呢?断腿的是不是就是他了?所以这句话董卓文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3) 潘乘风与马世军
虽然俩人前期合作,亲密无间,但潘乘风跟马世军在本质上不同
潘乘风是因为工作问题才激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怒,也导致后面制造爆炸事故来发泄不满。但是在前期,潘乘风是一个工作努力、积极向上、待人和善的人。
而马世军的出场介绍就是拥有反社会人格的定位,对家人不满、对社会不满,对一切都不满。
 
虽然潘乘风与马世军一起创立了复生会,甚至由潘乘风主导策划了“复生日计划”
但本质上的不同注定了两人会分道扬镳
这就很尴尬,计划实行在即,策划人跑了?
比如你拉了一个局去吃饭或旅游,结果当天其他人都到了,你却鸽了。。。
 
2、细节设置
我们在看电影时经常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操作
明明前面没有相关镜头,最后却突然有了一个结果
比如《除暴》中获得犯罪嫌疑人信息全靠路人甲的一句话
但是《拆弹2》中对这些细节的把控却特别到位
(1) 医院义肢部门。在潘乘风逃跑前,在电梯中看到义肢部门在2层,这样在逃跑途中去换上义肢并不突兀。如果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信息,突然在半路上出现一只义肢,观众就会感觉很莫名其妙。当然,如果非要深究为什么这个医院刚好有义肢部门,到也没必要,适当的合理就可以。
(2) 跑步之后按摩断腿。这种属于特别细节的观察,别的电影中经常能看到这边胳膊受伤了,过一会打架拿东西完全不影响,这就是很明显的穿帮。但《拆弹2》注意到了这种细节
(3) 列车有炸弹,临危受命的警察虽然不会开车,但是让机铁车长教他操作列车。
在电影中这种小细节还有很多,能否把握住这种小细节对导演和演员都极其考验功力。
还记得山海情中马喊水的咬树叶镜头吗?只有观察过生活才会注意到这种细节

3、剧情反转
(1) 前面还在拆弹救人,跟警队闹不和的潘乘风转眼却在给别人送炸弹。
(2) 庞玲告诉潘乘风他是卧底。
(3) 潘乘风知道自己被骗了
(4) 潘乘风继续当卧底
五年之后的剧情就在潘乘风到底是不是卧底中展开了,虽然庞玲的“假卧底计划”显得有些仓促,导致感觉上没有那么完美。但是瑕不掩瑜,这种设置让增加了整个电影的厚度,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4、不足
《拆弹2》的优点很多,不足也同样明显
这里简单说几点剧情上的
 
(1) 潘乘风断腿——救猫咪
作为整个电影剧情的转折点,“救猫咪引爆炸弹”这种设置有些不够高级。当时在混乱的房间中,立刻做出只有两枚炸弹的判断有些儿戏了。这可是事关生命安全的任务,如果里面有三枚炸弹,安全逃出去的两名人质应该会提醒或者警察也会盘问才对。
此处情节有点经不起推敲。
 
(2) 狙击枪加炸弹
复生会打算引爆广场地下的煤气管道,造成区域性气爆大灾难。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就很奇怪,两名警察牺牲了,炸弹没有引爆,潘乘风叛变了,狙击手被击毙。
这完全就是一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计划啊,没搞明白复生会搞这么一出的目的在哪里。复生会的成员对炸弹没引爆貌似也没什么不满,那只是派一个人出去送死?难以理解
 
(3) 报复社会——炸大楼和机场
看完电影之后,我还是没搞懂复生会的目的是什么。实行“复生日计划”是他们的手段,炸毁国际金融中心和机场基建是过程,那最后他们要得到什么呢?从结果上来说,所有成员都是难以活下来的。难道牺牲所有人只是为了搞一场大破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