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掌柜微信ck1397130,领取新书福利!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读精彩文章
汪曾祺在散文里,曾描摹过一幅旧画:
画上是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真是“岁朝清贡”!
“岁朝清供”是古人的一种新年仪式,以正月初一为岁之朝,这一天案头必定要有花果,或天竹果,或腊梅花,或水仙花。
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为岁朝乐事。
可不知怎的,我对这幅不曾亲眼见过的旧画,印象尤其深刻。
只觉得那种清淡简朴的情味,很是耐人咀嚼。
后来我读到了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读到了结尾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才渐渐有些明白了那时的心情。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词前有一段小序,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5)三月,苏轼在黄州贬所过了四年多的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团练副使。
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路上不着急赶路,很是轻松自在。
他去游了庐山,在江西筠州探望了弟弟苏辙,在金陵和王安石相互酬唱,还约好了一起买上几块田地、一同归隐。
这年岁暮,苏轼来到了泗州,向朝廷请求罢职,回宜兴修养。
而这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
是一个寻常的清晨,苏轼约着好友刘倩叔一同游览南山。
正是早春时节,风斜雨细,仍有几分料峭寒意。两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絮絮说些闲话。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晌午,雨已停了,烟云淡荡,河滩疏柳,俨然一副绝好的图画。
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午盏”,指午茶,宋人喜爱茶道。“春盘”,同样是古人迎新的一种习俗,会在立春日这天吃鲜嫩的野菜,如蓼芽、蒿茎。
新煮好的乳色鲜白的茶水,伴着鲜嫩可口的各色野菜,让苏轼都不由得发出一声轻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最有滋味的,便是这清淡的欢愉呀。
长久以来,“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诗因其深蕴的哲理,被许多人喜爱。
被作为网名,被写上书签,被视为座右铭,甚至被作为书名,如作家林清玄、学者于丹,都曾将这句诗直接作为书名。
但,苏轼所说的“清欢”,难道仅仅是说食物、茶水吗?
不是的,他说的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人生的况味。
在《人间有味是清欢》里,林清玄写:
“什么叫清欢呢?那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比如一个人听林间鸟鸣,天地俱寂;
比如在躺椅上静静靠着喝一壶茶,看湖中荷花静静地开;
比如和朋友走在圆通寺山道的石阶上,一路走,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品尝清香的花蜜;
比如站在石板铺成的小院里,绿树掩映,清风徐徐,那一刹那,心地无比的澄明安静。
所谓的“清欢”,无非就是“寻常”,是“简朴”,是“平淡”,是“自然”,是“留白”,也是“无所欲”,是“无所求”。
它同“繁华”相对,同“喧闹”相对,同“欲望”相对,同“奢侈”相对,同“机巧”相对,同“狂喜”相对,同“大悲”相对,同“浓墨重彩”相对。
而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慢慢归于“清欢”、爱上“清欢”的历程。
就像一杯饮料。
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们或许爱喝五颜六色的果汁、雪碧、可乐,爱那种甜腻的味道;
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们或许爱喝咖啡,爱那种醇厚中的苦涩,苦涩后的回甘;
三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们或许爱喝红酒,爱它炽烈的颜色,爱它的涩味、酸味、甜味、果味、酒精味所共同融合成的繁复滋味。
可是到了50岁、60岁、70岁、80岁,我们最爱的,或许还是那一杯无色、无味、清清淡淡、平平无奇的白开水。
它最能解渴不是吗?
人生千帆过尽,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便已有了归隐之意。不愿再问仕途官场的纷纷扰扰,只愿静静品尝这清淡的欢愉。
而我们,或许也一定要到某一个年龄、某一种心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间“清欢”的至味。
我还在路上,你呢?
你知道吗?
诗词世界开设新账号啦!
看世间事,解古今人
读经典书,写有趣文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shicishijie)原创发布,作者:叶寒。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shicisj2020。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学习计划
你若喜欢,为【诗词君】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