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清照”写下两首反讽诗,句句意味深长,给所有女性提了个醒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掌柜微信ck1397130,领取新书福利!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读精彩文章
 
那是一个孤单烦闷的午后。
 
已经嫁作人妇的朱淑真刚刚和丈夫吵过一架,丈夫愤然出门离去。
 
原来,许久才归的丈夫无意间又翻阅到朱淑真放在案头的诗稿,气得一把给她扔到了地上。
 
“你还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愁愁愁!我待你不薄!整天就知道折腾那点破诗,不知道做点女人该做的事儿,尽折腾些损我颜面之语!”
 
“我喜欢我乐意!你也不想想自己几天没着家了?!”
 
朱淑真本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清静清静,只觉得越发憋闷。
 
她刚关上窗户又索性转身用力推开,长呼一口气,在窗前铺开纸笔奋笔疾书起来。
 
只见墨落之处,两首小诗已成:
 
自责二首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1
她怎么在写检讨书?
 
不,恰好相反!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一个“诚可”,“哪堪” ,再加上一个“却”字,倒是把八分讥讽,两分对生不逢时的哀叹表露无疑。
 
“身为一个女子,怎么可以天天舞文弄墨、吟风弄月呢?
 
像我生得这么有才,简直就是滔天大罪了!
 
我写再多诗有啥用,即使把铁砚磨穿了又怎样,这可不是我一个女子该做的事。那些把绣花的金针用折了的女子才值得颂扬。”
 
从第一首,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个清醒又独立的女主人公。
 
丈夫嫌弃自己整日吟风弄月,是因为这个时代讲究的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可是这些又偏偏是她“性之所好,情之所钟”。
 
凭什么我身为女子就要迎合你们的庸俗陈规呢?
 
这分明就是忿忿不平的“声讨书”!
 



2
朱淑真抬头,窗边有两只黄莺鸟扑棱棱展翅飞过。
 
她的思绪跟着飞回到了出嫁前。飞回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所大宅子。
 
想当年,她自己也和另一位知名才女李清照一样,生在官宦人家。两人都是泡在书香里长大的无忧无虑的千金大小姐。
 
家里对她的管教虽不及李清照家疏放,倒也极尽宠爱。
 
“拨闷喜陪尊有酒,供厨不虑食无钱”家里的柴米油盐从来都不用她操心。
 
“深院人眠白昼闲”,她有足够的闲心去学习绘画、音乐、书法,也有足够的逸致去专研诗词。
 
春天,自家花园繁花似锦,她可以闲庭信步,恣意用笔捕捉每一份春光;“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殢春光伴酒卮。”至于女红,她一向是不屑的。
 
秋天,卧看牛郎织女星,她可以深情遥望,用笔留下心间的触动。至于传统女儿家的乞巧,她觉得是浪费时间。
 
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她也开始向往起有朝一日,能拥有织女牛郎一般坚实的爱情。
 

而且,最好这个人还能和自己一起赌书泼茶,谈诗论词。
 
她真的遇到了。
 
据学者黄嫣梨考证,朱淑真恋上了一位寄居于她家中赶考的少年。
 
那是一个懂得她的风雅文艺书生。
 
他们心心相印,却苦于爱而不得。
 
无功名,又无家底,朱淑真的父母看不上她的心上人。
 
他们坚决表明立场:朱家的女儿出嫁,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他们坚信,自己为女儿挑的可是门当户对的良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女儿可以一生无忧。
 
想到这里,朱淑真苦笑了一下。
 
夫家的确吃穿不愁,可是丈夫却是个学问浅薄,而且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庸俗官吏。  
 
夫妻相处,有一种悲哀叫做:你跟他倾诉心里话,他觉得矫情,他跟你讲钱途,你觉得不靠谱;  
你喜欢的,他认为没有意义,所以一再否定。他喜欢的,你觉得没有格调,所以越来越嫌弃。      
 
无法相容的三观是他们共同的不幸。       
 
她只能在诗作中一再抒发知己难遇的苦闷。
 
“却嗟流水琴中意,难向人前取次弹”“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
 
她看到自己的幸福人生,已经在嫁过来那一刻难以为继。
 
她并不怪父母。朱淑真心里明白,父母的出发点也是为她好,只是因为立场,观念等多种原因,父母的爱,和子女的需求发生了错位。


3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第二首诗里,朱淑真继续坦露心声:
 
自嫁过来以后,她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的苦闷,只有借助读诗才能稍微得以排遣。
 
但是每每看到诗书中满纸离愁别绪,又更加勾起了自己的无限寂寞和感伤。
 
想来想去,是不是如果自己不那么敏感善思考,当一个浑浑噩噩的蠢材反而不会那么多苦恼了呢?
 
很明显,这也是诗人在正话反说。
 
诗人的悲愤已经从心底溢满到字里行间,每一个字都是对丈夫欺压的控诉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起初,朱淑真还曾抱着一丝先婚后爱的侥幸。
 
她试图加强沟通,缩短差距,与丈夫培养感情。
 
真相就是:永远不要试图在婚姻中去改变对方。现实只能是事与愿违,平添争执。
 



4
后来,朱淑真直接把这两首诗扔给了丈夫,丈夫又怒又惊!
 
觉得身边竟有如此叛逆之人,简直不可思议。于是越发疏远冷落她。
 
朱淑真痛恨自己被如此相待,她想到了离婚。           
 
她又愤然写下《黄花》一诗: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她借菊言志,宁可抱香老在枝头,也绝不会跟着落叶飘零任人践踏。
 
只是面对森严的礼教,她没有办法主动离婚。她也没有学到李清照休夫的妙招。
 
丈夫这边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又想顾及颜面好继续升官发财,所以坚决不肯写休书。
 
“哪怕你在角落发霉,你也是我们家的人”!
 
朱淑真的丈夫依旧四处应酬钻营,乐而忘返。很快,他便娶了小妾。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朱淑真要跟丈夫分开的意愿。
 
在丈夫又一次要去外地赴任时,她直言不去,要回娘家。
 
丈夫轻蔑一笑。他同意了。
 
带着小妾去上任正合他心意,还省得某些人碍眼。

刚回到娘家里,她是安宁的,可是时间一长,闲言风语就止不住起来了。
 
在那个时候,哪有一直在娘家待着的。
 
她越来越寂寞,孤独。但是她不甘心。
 
她开始寻找昔日的恋人。而他的恋人也恰好一直在悄悄打听她的消息。
 
“欲寄相思满纸愁。”她大胆地用书信传情;
 
“乍得好凉宜散步”她大胆与旧情人相会。
 
就这样,两人前缘再续。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风言风语已经如排山倒海向她扑过来。
 
她不甘心做一个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不幸婚姻的牺牲者,她只想守住自己的爱情。
 
可这种想法,即使是家人也不能接受。家里人也开始想尽办法阻扰。
 
夫家最终也知道了,眼看闹剧要起。
 
情急之下,朱淑真的诗文,被家人付之一炬。
 
她看着自己的诗文化为灰烬,在火光中乱舞,她感觉自己最后的希望也被火光灭尽后的无尽黑暗吞没。
 
最终,朱淑真选择用生命做最后的反抗。
 
大约在1180年,45岁的朱淑认真梳洗后,望着情人所在的方向,走入水中央。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只留下“不管风姨号令严”的勇敢绝唱回响。
 



 5
在近千年前的宋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女人们面对的是来自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巨大压迫,反抗往往是无力的。
 
大多数女子并没有机会去名正言顺地求学,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多数人只能以丈夫和儿子为自己的天地,以丈夫儿子的成败为自己的心云图,哪怕过得再憋屈也只能忍气吞声。
 
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依然有诸如朱淑真、李清照这样的女子,能认同自己的独特,勇敢去做自己。
哪怕是只能如飞蛾扑火一般,在黑暗中划出一道亮光,她们所照亮的也是千千万万后代女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困境。
 
但是总体来说,现如今留给女性的机会还是多了很多。
 
女性可以通过去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来不断进步,实现价值。
只要自己有心去努力,就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而不是被动地被别人指指点点是否活得值与不值。
 
正如陈数的一句名言:
同样是一把刀,你想的是做饭,我想的是作战,我做事情的原则就是从利益出发它要不要做,从风险出发他该不该博,从能力出发它该不该干,从结果出发它划不划算,而不是别人告诉我,我对不对。
 
无论哪个年代,无论有没有结婚,女性的自我认同才是自己最坚实的盔甲。
 
共勉!
后记:虽然朱淑真的诗词稿曾被“一火焚之”,但依然有魏仲恭等诗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诗词稿整理成了《断肠集》、《断肠词》。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曾说: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李清照)。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魏玩)也。所以也有后人称她为小李清照。
参考书目:《断肠芳草远:朱淑真传》黄嫣梨、吴锡河
你知道吗?
诗词世界开设新账号啦!
看世间事,解古今人
读经典书,写有趣文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清如许。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详见本号菜单联系方式。文中图片来自版权网站,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学习计划
你若喜欢,为【诗词君】点个在看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