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6周年。1976年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在中华大地上,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永远怀念人民领袖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阖然离世,消息发出后,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当时在美国做学术报告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后,放下手中的汇报表,转头走出了会场,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悲痛,不一会儿便红了眼眶。
1976年9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毛主席的追悼会,硕大的广场上,回荡着秋风的悲鸣和民众们的哽咽。
为了悼念毛主席,在美国的华人们也自发组织了一场悼念会,在悼念会上,杨振宁说出了12个字,让在场的人肃然起敬,让万千国人悲痛不已。
杨振宁究竟说了什么?
敢教日月换新天
1971年3月28日到4月7日,在日本举行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队居然主动向周总理提出请求,希望来华访问。
周总理得到消息后,和毛主席讨论了这件事。在二人反复斟酌之后,在4月7日,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在1971年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并且在与美方代表商议后,同意了我国乒乓球队回访。
从此,这场“乒乓外交”让冻结了20多年的中美关系正式破冰。
在“乒乓外交”打开局面后,这个消息让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倍感兴奋,自从自1945年赴美留学以来,杨振宁就一直牵挂着祖国的家人。
这20多年中,他一直有着想要回国探望的心愿。因为自从1949之后,美国就把中国视为了美国公民不可访问的国家,这一规定让杨振宁20多年不能涉足中国的土地。
除了“乒乓外交”外,世界格局也发生着改变,中苏关系变得非常微妙,所以这个时候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时机。所以在环境影响下,这个“禁止访中”政策随之瓦解。
此时杨振宁意识到中美关系已经出现改变,便立刻写信给在上海的父亲杨武之,向父亲传达自己想要回国探亲的心愿。
杨武之知道后,立刻向中央请示。周总理知道后惊喜万分,经周总理指示,国家非常欢迎杨振宁回国探亲。
但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中美之间只是有关系正常化的迹象,还没有正式建交,所以在美国不能给杨振宁办理签证。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美国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考虑。
当时杨振宁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已经是在美国物理学界公认的顶尖人才。这样一位才子提出回国探亲的消息,这让美国政府也有所忌惮。
本想用这个方法阻止杨振宁回国探亲,但是周总理早就有所考虑。
周总理让他前往法国中国大使馆办理签证,再由法国前往中国。
1971年7月19日,杨振宁终于踏上了法国巴黎前往上海的飞机。他也成了历史上美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在飞机上,杨振宁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除了对20多年未见的家人倍感思念外,他的心中还想看一看祖国如今的发展。
由此,上海探亲变成了杨振宁回国的“借口”,他此行的重要访问对象是北京。
杨振宁来到中国后,他先去探望了家人,看了看故乡。之后,便急切地前往了北京。
来到北京后,杨振宁被安排住在了北京饭店。
杨振宁来到北京饭店后,进门就看到了在北京饭店的中堂内高高地挂着一副毛主席的画像,在毛主席的画像上方还有着一条横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杨振宁来到中国后,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让他不禁感叹:“如今的中国,的确是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1971年8月4日,周总理宴请了杨振宁及家人来北京吃饭。在饭后,周总理和杨振宁进行了谈话。
周总理亲切地问杨振宁:“美国的大学办学的方针是什么?大学里学生们都学习一些什么内容?他们对教授的待遇如何……”
73岁的周总理偏着头,细心地听着杨振宁的讲述。这位受人爱戴的国家领导,此时此刻就像是一个学生听着杨振宁在讲课。
因为在周总理的心里总是想着对国家的建设,为人民的服务。他想要从杨拯宁这里了解到,现在美国的情况与中国的今天相比,我们有什么不足又有什么优势。
在两个小时的会谈后,周总理告别了杨振宁,并且向杨振宁要了一份要访问的人员名单,方便杨振宁此次来中国的拜访。
在这份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是杨振宁多年未见的好友邓稼先。因为在杨振宁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个疑问。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荒漠上的一声巨响将这个消息传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在美国一篇杂志的报道中,一篇介绍引起了杨振宁的注意。
身在美国的杨振宁一直坚信着中国能够创造出原子弹,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杨振宁多次写信给好友邓稼先,庆贺原子弹研制成功。
在报道这个消息的期刊上,杨振宁除了看研发成果外,有一个信息他格外重视,那就是参加研发的人员。
报刊上说,邓稼先是设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领导人,这个杨振宁从未怀疑。但是,在后面,美国杂志还写到美籍物理学家帮助了中国造原子弹。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
杨振宁看到这个消息后,陷入了沉思。他然不确定这个消息的真伪,但是在他的心里迫切地希望这是美国媒体的编造。
所以,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杨振宁。
在他的心中,深知在父亲那一辈,中国被一直被外国欺负,就因为没有近代武器,他多么希望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成功,而是祖国强大的标志。
在见到邓稼先后,杨振宁迫切地希望了解实情。在告别邓稼先时,杨振宁就问邓稼先:“美国的报纸上讲一个美国人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设计,这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回答说:“我认为是没有,但是这个我要问一问上级领导才能给你答复。”
杨振宁悬着的心还是没有放下,只能依依不舍地踏上前往上海的飞机。
第二天在上海,上海的一个领导宴请杨振宁。在杨振宁刚刚入席后,一个送信的工作人员闯了进来,说是给杨振宁的信。
这封信是邓稼先写的,信的内容大致如此:“没有任何美国人参加到研发原子弹的项目中”
杨振宁看到这个消息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一次来到中国,杨振宁感受到了这26年来祖国发生的巨大改变,人民站了起来,科研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
家国情怀
杨振宁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自己任教的大学发表了演讲,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行程,还展示了诸多照片。
杨振宁的这场演讲吸引了很多的中外学者来听,其中除了本土学者外,更多的是和他一样在国外做科研的美籍华人。
在他们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杨振宁在演讲上做到阐述:“就是中国人的不怕死不怕牺牲的精神,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的进步和成就不是我几天的访问就能看完的。”
在演讲结束后,他还特意把在北京饭店见到的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翻译成了英文。
此后,杨振宁就在各种场所进行了演讲,他的内容都是讲述当时中国的发展。
他来到美国第一次演讲的演讲稿,还被他所任教的学校刊登上了中文校报。而这张校报的刊头,就醒目地写着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张报纸不仅仅是杨振宁珍贵的回忆,还是杨振宁的骄傲,直到今天那张报纸依然悬挂在他清华大学的办公室内。
杨振宁1971年从中国回美国后,他用自己在科学界的影响力做的这些对于“中国发展”的宣传,逐渐假设起中美两国科学家之间沟通和研究的桥梁。
在这之外,他还掀起了一波“返华”热潮,很多同他一样几十年没有回过家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在他的宣传和影响下都回到中国探亲访问。
而这些人来到中国,都会促进中美两国在学术之间的交流,这对我国科研人才的培养,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972年6月,杨振宁再一次提出要回中国“探亲”。
1972年6月16日,杨振宁再一次回到上海,除了在医院陪伴病重的父亲外,他还去到了遵化、西安、延安等地,
参观了在这20多年间,祖国建设的大好河山。在北京,他还去北京大学做了四次专题报告,在物理学各领域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与各教授和学生讨论了一些国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1972年7月2日,周总理会见了第二次来访中国的杨振宁,周总理诚恳地让他对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提出建议。
杨振宁说:“总理,我最近在大学中看到一些老教授,这些老教授做的事情就是把箩筐里的电阻拆开分解,这我觉得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才干。”
“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目前我们国家理论实在是太缺乏了,而且我们也不和外面进行交流。”
对于杨振宁的见解,周总理表示赞同,并点头称赞说:“你看到我们的毛病了。”
在此次会见后,周总理就会见了由美籍华人学者所组建的参观团,在接见时,周总理又一次强调了杨振宁所提出的重视理论研究等思想。
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培源说到:“你要把北大的理科办好,提高基础水平。”
周培源于是就写了一篇重视基础教学和重视理论研究的文章,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来源于杨振宁的建议。在这之后,这篇文章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毛主席做出指示:“应当立即恢复科研学报和重视理论研究。”
从此之后,中国大批知识分子的命运就此改变,既然要有学报,就必须要做研究。研究需要大批人才,国家就重视起了理论研究这个问题。
以北大为例,请了很多知名的教授和学者,在理工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对基本理论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杨振宁第二次来中国,和周总理会见的建议给中国的教育和理论研究很大的启示。
1973年5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病重,杨振宁第三次回国探望。
在临别之际,杨武之吃力地拉着杨振宁的手说到:
“科学家不能只去研究科学,要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
父亲的这句话无非就是在告诉杨振宁,生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有自己的国家。
过了两个月后,杨振宁再一次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这是他第四次回国,而这次回国他对接待他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他想见一见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伟人与物理学家
1973年7月17日下午,杨振宁的请求被同意,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接见了杨振宁,陪同的还有周总理和科学协会副主席周培源。
在毛主席知道杨振宁想见他时,欣喜之余也有着愁容,虽然毛主席爱好广泛,但是他担心的就是不能与杨振宇谈到有用的层面。于是毛主席做了很多功课,一切为了和杨振宁会面。
杨振宇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正坐在会见厅的沙发上。要在旁人的搀扶之下,才能与杨振宇握手。
事后,毛主席同杨振宁谈论了物质无限可分和宇称守恒等物理学和哲学问题。
在谈话中,有一个话题很有意思。杨振宁谈了当时物理界一个很有意义的结论:
“即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叫‘虚子’,任何物质都是由若干虚子组成的, 虚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即有即无,就是‘从无中来,又到无中去’。”
杨振宁说完后又问毛主席对此有什么看法,毛主席思考片刻后说到:
“你说这个‘虚子’从无中来,到无中去,那这个“无”就不是我们常说的“无”,而是一种我们还未知的具体存在。虚子怎么从“无”中来的,又怎么到“无”中去,这之间一定有一个过程。”
杨振宁对毛主席独到的见解非常肯定,这是一个以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毛主席却避开了物理存在的概念,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谈了问题。
之后,毛主席也问了他“物质是否一直是割裂的”;“理论和思想的差别”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杨振宇眼里,眼前这个伟人的所知超乎自己的想象。他回想起此时中国能做到这样的发展,和他眼前的两位领导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总理和毛主席。
讨论问题结束后,毛主席还询问了他对如今中国的发展的见解,还同他说了这一路走过来曲折和坎坷。
两个人的会话一直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在这之前周总理以为二人的见面会“冷场”。但是两人见面后却是“相见恨晚”,在长时间的谈话后,负责毛主席作息的工作人员进来提醒毛主席该休息了。
毛主席如今的身体已经不容许再高强度的工作,杨振宁也站了起来,想要与毛主席告别离开。
而毛主席却有些不舍的说到:“既然如此,这次就说到这里了,希望还能再一次相见。”
毛主席想要起身告别,却无能为力,他吃力对杨振宇说到:“振宇,你得拉我一下。”
杨振宇快步向前扶起毛主席,此时毛主席身后的周总理等人已经是满脸愁容,身旁的工作人员都红了眼眶。
毛主席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想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但是可惜时代不济……”
杨振宇搀扶着毛主席走到门口,毛主席突然说到:“我们得合个影”。
杨振宇紧紧的握住毛主席颤抖的手,二人相视而笑,照了一张合照。这张合照后来被杨家人视作珍宝,一直挂在家中。
当杨振宇走出门后,毛主席语重心长的对杨振宇说:
“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杨振宇强忍泪水说到:“感谢主席的夸奖,我也祝主席万寿无疆!”
毛主席打趣说:“振宁,你这话说得可不科学。”
二人一起哈哈大笑,在杨振宁远去时,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目送着杨振宁的离开。
这是毛主席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会见美籍华裔知名科学家,这是一代伟人对国家科学工作的重视和对海外华人的关切。
而这一次会面,将是杨振宇同毛主席的最后一次相见。
伟大领袖毛泽东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阖然离世,全国上下悲痛不已。
当时杨振宁正在做学术报告,得知这个消息后,杨振宁原本流利的演讲突然哽咽,那一刻台下的学生们看到了老师的脸上挂满了肉眼可见的伤感。
9月18日,天安门举行追悼会。杨振宁带头在纽约也举行了悼念会,在悼念会上致悼词。
“毛主席始终是引路人,是中国的明灯,是中国的舵手。”
在最后,杨振宁含着悲痛的心情说:“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华人们无不落泪,在杨振宁下场后,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尾声
杨振宁既是对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社会活动家
杨振宁始终关心中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等问题,并向中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提出良策。
2003 年,他正式回到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在引领中国物理学发展、培养年轻一代人才做出突出贡献。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恢复中国国籍。
谨以此文,向钱学森、邓稼先等人致敬,感谢杨振宁先生为祖国科技理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此文发于2022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6周年。永远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
参考文献:
《归来之路——杨振宁与其岳父杜聿明一家“回家”记》.文方伊
《扬振宁探望杜聿明的前前后后》.史锋岳
《国家记忆》 20210923 大先生杨振宁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