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乙光:看管张学良25年对他极尽苛刻,从中校晋升少将,结局如何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消息传出以后,举国上下一片震惊!著名的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当时国民政府的总统蒋介石软禁,让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为了大义而做出的选择,引起了不少人的称赞。
虽然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以及爱国的高尚精神,可是这样做的风险无疑是很高的,在国共两党决定合作以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带旺了南京,此后他的余生就是在囚禁中渡过的。
在张学良被囚禁的这些年里,蒋介石在他的身边安排了很多特务,对他进行看管,其中有个叫做刘乙光的特务,跟在张学良身边有足足25年!

刘乙光
如果按照常理,陪伴25年的人,再怎么说都有些感情,可是这个刘乙光除外,他对张学良无所不用其极,使用了百般手段折磨张学良,让人听了以后都感到无比气愤!
由于他对张学良的虐待,因此获得了蒋介石的表彰,他的军衔从中校一路升到了少将,地位一路上升。然而,张学良虽然受到了他的虐待,却对刘乙光没有表示过怨恨,甚至还大度地出席了刘乙光的葬礼,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那么蒋介石当初为何会选择刘乙光看管张学良呢?刘乙光和张学良在这些年里又是如何相处的呢?张学良对刘乙光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为何还会出席刘乙光的葬礼呢?

张学良
外号“希特勒”
1898年,刘乙光在湖南永兴县出生了,他的家境贫寒,对现状颇为不满,所以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去读书学习,谋求一条生路。
恰好在同乡,有一个小弟和他志同道合,这个小弟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我国的开国大将黄克诚同志,两个人关系很不错,都喜欢读书学习,因此成为了一对挚友。
此后的几年里,刘乙光一直和黄克诚一起学习,由于刘乙光大黄克诚三岁,所以算是他的学长,二人上了一所学校,相谈甚欢。

黄克诚
1924年,在黄埔军校建立以后,刘乙光原本不想去那里上学,但是在黄克诚的大力推荐之下,刘乙光最终答应下来,成为了一名黄埔四期毕业生。
黄埔军校出身在当时可是极为吃香的,蒋介石就喜欢自己的这些学生,刘乙光也不例外。
在刘乙光毕业以后,他就负责在北伐军担任政治委员,负责抓思想工作,由于他的表现颇为出众,随后就被蒋介石调到了情报部门工作,从此成为了蒋介石的侍从警卫队队长。

蒋介石
1928年,黄克诚同志率领农民,组织了永兴暴动,攻占了永兴县城,然而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能抵抗得过国民党的大军?这场暴动很快就被镇压,而黄克诚也被列为重点通缉犯,被国民党四处搜捕。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查,黄克诚逃亡了上海,在路过南京的时候,他想起来老朋友刘乙光在南京任职,想去碰碰运气,所以就去投奔了他。
刘乙光很念昔日的旧情,如果没有黄克诚当初的推荐,他也不会有今天!虽然黄克诚是通缉犯,但他给了黄克诚一大笔路费,还派专车把他送到了上海,此后的几年里也给刘乙光的家人送钱、物资,让黄克诚也很是感激。

黄克诚
而黄克诚也凭借刘乙光的帮助,和党组织重新取得了联系,继续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晚年的黄克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还是颇为感谢刘乙光的。
虽然刘乙光对老友很不错,可是他对外人动起手来,是绝不留情的!刘乙光平时面色严肃,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好相处、城府很深。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刘乙光对身边的人要求极为严苛,只要有一点不满意,他就大发雷霆!要是做错了什么事,他就不愿意跟人家继续相处了。

希特勒
所以真正能和他当朋友的人,真的少之又少,时间一长,大家都在背地里说他是“中国版希特勒”,总体评价不太高。
这样的性格可能放在社会上很吃亏,不过有一个工作却非常的适合他,那就是看管犯人,像他这种不爱社交、待人严苛的人,看管犯人无疑是最适合他的工作了!
1936年年底,刘乙光突然接到了上峰的通知,要求他去执行一个秘密的任务。谁成想,这一去竟然就去了25年!

刘乙光、张学良、莫德惠
看管张学良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张学良就跟随蒋介石前往了南京,在最初的日子里,张学良是住在宋子文家里,他陪送家人同吃同住,并且对时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时候的张学良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异常。
唯一有区别的,就是张学良出入会有两辆汽车跟随,一辆是南京警务人员做的,另一辆是军统的特务做的。
12月31日这天,张学良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去南京国民政府参加大会,张学良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问宋子文:“子文,委员长不会枪毙我吧!”

宋子文
宋子文说:“不会的,不会的,你尽管放心!”张学良这才安心前去,然而,会议上的内容却出乎了张学良的预料!
原来,这次大会召开的内容就是如何处理张学良,最终大会决定将张学良软禁,这出乎了他的预料,虽然张学良也知道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但没想到那么快就被国民党带走了。
会议结束以后,国民党的特务们直接押送张学良上车,这次他们没有回宋公馆,而是押送到了孔祥熙公馆。

孔祥熙公馆
张学良此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直到1937年春节,一个人突然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刘乙光。
只见刘乙光面色铁青,看到张学良以后也没给好脸色,说道:“奉委员长命令,现在要将你转移,以后你就由我照看了!”
随后张学良一行人就被押送前往浙江溪口,这里是蒋介石的老家,在这里,蒋介石为张学良准备了一套专用的住处:四周都是高墙,每十步就是一个岗哨,一共200多人看管!

张学良
在这样的地方被软禁,真是插翅难飞!张学良知道逃跑无望,只好接受了现实。从此以后,张学良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得很小,就只有待在住所或者外面的小花园,每天下午五点必须回到屋内,否则就是刘乙光的拳打脚踢!
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是一般人很可能会压抑,但是张学良是个例外,他或许身上有东北人天生的幽默,和周围的士兵们关系还不错,很多人都不把他当囚犯看,更像一个上级或者朋友。
张学良嘘寒问暖,对一般的人可能奏效,然而刘乙光是个油盐不进、感情冷淡的人,他从不和张学良闲聊,甚至说多了他还要大发脾气,殴打张学良。

张学良
有一次,张学良和公馆内的一个战士散步,二人家长里短的唠嗑,不知不觉就超过了预定时间。
刘乙光知道以后,决定军法处置这位战士,并且关张学良紧闭,但张学良很仗义,出面作证,把罪责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结果自然不用多说,刘乙光再次打骂了张学良。
刘乙光用心良苦,他把自己的全家都接到了这个“监狱”里,为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监控张学良的一言一行。

张学良
刘乙光的妻子、孩子都和张学良一家人玩,不过刘乙光特意叮嘱他们,从张学良的妻儿那里套话,肆机套取他们家的秘密。
更过分的是,刘乙光会把张学良的信件当着面挨个拆开,只有他看过以后,才能决定能不能让张学良看,这样的行为让张学良很是不满,然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学良只好叹了口气。
此外,刘乙光颇为敬业,张学良朋友送来的东西他要分成,财物他要独吞,食物他要先尝尝,还专门安排战士,在张学良门前走来走去,24小时不得安宁!

刘乙光、张学良
虽然刘乙光和张学良一家人的关系颇为紧张,但是不久之后的一件事,却让张学良对刘乙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那么这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恩人和仇人
在张学良和刘乙光相处的25年中,二人虽然关系紧张,却也发生过很多趣事,甚至刘乙光还救过张学良的命!
那是在1937年,黄埔学生蒋孝先的妻子袁静芝所为,原来蒋孝先在西安事变中,被一名东北军不慎给误杀了,产生了很大的误会。

袁静芝
从那以后,袁静芝就一直想报仇雪恨,可迟迟找不到机会。恰好有一次,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被允许外出买东西,结果遇到了袁静芝,袁静芝觅得如此良机,怎会轻易错过?她一路尾随,知道了张学良的住所。
随后在张学良、于凤至、刘乙光等人外出前往千丈崖的时候,袁静芝看到了,决定刺杀张学良。
当天袁静芝带了一把枪,悄咪咪地藏在了一条通往花园的小路上,就在张学良和夫人出现以后,袁静芝杀了出来。

于凤至
那一刻,张学良被吓了一大跳,袁静芝对着张学良就是一枪,结果由于第一次打枪,竟然打空了,随即准备第二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乙光一个箭步上前,冒着生命危险将袁静芝擒拿!后来袁静芝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前往上海生活。
这件事让张学良对刘乙光很是感激,但他绝不会想到,除了这一次,刘乙光还救了他一次。
由于日本人的侵略不断加剧,所以浙江溪口已经待不住了,张学良被送到了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湘西凤凰山等多地软禁,最终兜兜转转,在1938年,被安排到了贫瘠、落后的贵州山区,在这里他被关到了抗日战争结束。

张学良在贵州的住所
贵州修文的这片山区非常的贫穷,张学良这个住所是戴笠临时给他修建的,一共7间房,附近就是国民党的军火库和兵工厂,位置极其隐秘。
在这样得地方藏身,一般人是找不到的,可刘乙光还是不放心张学良,每天严格看管。
在贵州的这段时间里,张学良爱上了研究明史,他让刘乙光给自己带东西,刘乙光倒是很配合,给他提供读物。

张学良雕像
由于贵州山地湿冷,张学良的身体很快就熬不住了,他面容消瘦,而且头发在这里给败光了,更重要的是,湿冷的环境让他的胃部不堪重负,最终在1941年的夜晚发作了。
胃病发作以后,张学良疼痛难忍,紧紧地抓着杯子,满身都是汗,虽然他们联系了医生,但在这大山深处,大夫都不方便来。
在这危急时刻刘乙光二话不说,他也没给上级汇报,就背起来张学良找大夫,随后又联系了部队的有关部门,派专车送张学良去了贵阳治病。

张学良、蒋介石
后来张学良说:“如果刘乙光按部就班请求待命,拖延住院手术时间,那就不堪设想了!”
在贵州软禁期间,戴笠每年都会来看张学良一次,也会带着各种急需物品找张学良;还有张学良的老友莫德惠,他是唯一一个得到蒋介石恩准,能够去见张学良的国民党官员。
张学良平时在家里,对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敢说实话,只有见到莫德惠,他才敢说几句。对于蒋介石,他没有抱怨过,只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蒋介石,我是有雄才而没有大略,蒋介石是没雄才而有大略!”这也是张学良唯一一次评价蒋介石。

前排中间刘乙光夫妇
1946年,抗战结束了,张学良把跟随自己多年的瑞士表寄给了蒋介石,这是何用意呢?
台湾送故人
原来,1936年12月31日,判决张学良关押十年,如今抗战结束,十年之期已到,张学良给蒋介石送表,就是在告诉他:关押的时间到了,我可以刑满释放了。
可是蒋介石又不傻,放出来张学良对自己可没什么好处,自己能让他活着已经是开恩了!所以蒋介石非但没有放出来张学良,反而把他接到重庆关押,让刘乙光严加看管。

张学良的看守们
张学良这一次真的急了!原本眼看着希望就要到了,如今却一下子梦想破灭,这样的牢狱生涯不知道还要走多久!
更气人的是,戴笠死于空难,戴笠生前对张学良一家还算不错,还嘱咐刘乙光对他们好点,在戴笠死了以后,刘乙光又开始不听话了,甚至还多次拳脚威胁张学良。
张学良有一次气得直骂:“十多年来,他把我张学良看作江洋大盗,唯恐我越狱逃跑,又怕我自杀,处处限制我,给我难堪。不管我受得了受不了,他要怎么干就怎么干,实在做得太过分了。”

张学良、莫德惠
刘乙光听了,只是摇了摇头,并无别地表示,不久后就把他带到了重庆。
1947年春,张学良再次被转移,他被送到了台湾新竹,从此远离了大陆,再也没能回来过。张学良去到台湾以后,继续像往常一样生活。
虽然处在逆境,但是张学良心态很好,他在苦中作乐,没事弄些花花草草,和刘乙光的几个孩子相处得也不错,甚至后来孩子们出国留学,都是张学良给他们掏的路费、生活费。

张学良
刘乙光的儿子、女儿都尊称张学良为叔父,不过刘乙光还是颇为称职的,他没有因为这些就放弃对张学良的折磨,反而去了台湾以后,变本加厉,张学良有时连觉都睡不好!
谁也不知道刘乙光试图什么,他十几年来始终如一日地折腾张学良,让张学良真的不得安宁!
1948年,张治中去台湾找张学良,张学良知道自己也出不去了,他请张治中给蒋介石带话,要求蒋介石把刘乙光给调走,自己真的受不了了。

张治中
蒋介石此时忙着内战,哪有心情管张学良?他非但没调走刘乙光,反而从此不让张学良在见任何人,张学良又一次陷入了隔绝状态。
1949年,蒋介石抵抗不住强大的人民军队,最终败逃台湾,他在败逃台湾前气急败坏,认为自己走到今天,就是当年杨虎城、张学良闯下的大祸,所以将杨虎城将军给杀害了!
那么为什么张学良能够逃过此劫呢?原因在于张学良和宋美龄关系很好,宋美龄算是张学良最好的女性朋友,也是在宋美龄的保护下,蒋介石才没杀死张学良。

宋美龄
但是没杀他不代表就放了他,蒋介石让刘乙光加大对张学良的折磨,那几年张学良的生活颇为不顺,刘乙光就好像一个钢筋铁板,冷漠无情。
而刘乙光也凭借自己的“战功”步步高升,蒋介石高兴地把他从中校封为了少将,从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蒋介石有多恨张学良。
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刘乙光在张学良身边待了25年,两人关系颇为紧张,也有缓和的时候,如今他们都变成了老人,曾经的风华已经不再,留下的只有岁月的沉淀。

蒋介石、张学良
张学良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能记着别人对他的好,反而对别人对他的坏不放在心上。刘乙光再坏,也救过他两次命,就冲着两点,他也要感激刘乙光!
1962年,在刘乙光和张学良即将分别的时候,二人总算放下了恩怨,聚在一起好好吃了顿散伙饭。
蒋经国也出席了这次宴席,席间,张学良说道:“刘乙光是我的仇人,也是恩人。说是仇人,因为他严格看管我;说是恩人,因为他曾救过我的命。现在他要走了,我想送他一笔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刘乙光、张学良、蒋经国
说完,张学良就拿出了自己攒的钱,送给刘乙光,刘乙光很是吃惊,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好在蒋经国及时出面,提刘乙光给拒绝了,这笔钱没有送出去。
1965年,刘乙光在自己的岗位上退休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离开张学良以后,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
他的前半生朋友很少,张学良是他看管的犯人,却也是他的朋友,晚年的刘乙光独守空宅,也没有朋友上门拜访,亲属都在大陆,子女都在国外,那种感觉一般人无法想象。

张学良、杨虎城
1982年,刘乙光在寂寞中去世,葬礼上只有他的儿女在,谁也没想到,已经81岁的张学良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出席了这位老友的葬礼,真是给足了面子!
有记者问张学良会不会记恨刘乙光。张学良说:“刘乙光去世了,我很想念他。刘乙光给我留了许多不愉快。不过,这没有什么,夫妻之间还会吵架,何况刘乙光是在做事。”
张学良的大度让人动容,其实刘乙光这股较真的劲儿,要搁一般人,可能还真做不出来,25年严格执行看守的命令,每天都要巡逻、监视一个人的生活,常人是难以想象的!

张学良
恩人和仇人,本就是在一念之间,正所谓往事如烟过,一笑泯恩仇!那么各位读者又是如何看待刘乙光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2015年,重庆男子开路虎卖菜,引隔壁摊贩不满,警方介入牵出重案
2009年,60岁大妈拼死生下双胞胎,只为走出痛失爱女的无尽悲痛
16年四川农民挖到“人形树根”,商人5000元买走,转手就卖200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