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洪灾过后,一老农翻修房屋,就在工人在屋顶清理瓦片时,意外在一片青瓦上发现了一枚子弹壳,仔细查看后,里面居然藏着一张小纸条,当他看到纸条上的内容后,突然愣住了,一个隐藏了73年的秘密,由此被揭开。 这个秘密,与老农李明山的奶奶有关,背后有一段长征时期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的率领下开始长征。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部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12月8日抵达三门峡市卢氏县的兰草村。 由于连年战乱,导致人心惶惶,村民一见有部队来,纷纷关门闭户,跑到后山躲了起来。而李明山的奶奶项小翠,因裹足脚小,走路不便,只好留守在家。 临近中午,屋外传来一阵敲门声,然后他听到有人喊话:“老乡在家吗?我们是工农红军。想借用您家的打麦场住几日,您看行吗?” 随后项小翠小心翼翼地走出门去。打开了大门,刚看到头戴着五角星的红军,她答应了红军战士的请求。征得主人同意后,立马上来20多个战士,把打麦场和院子里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红二十五军的一部分战士便在李家安顿下来,看到红军战士如此亲民。项小翠便把躲在外面的孩子们都叫了回来,其他村民见状,也都陆陆续续跟着回家了。 这时,红军战士们开始准备午饭了,当时的红25军弹药和粮食都极为匮乏,战士们把仅剩的半瓷缸米做了半锅稀粥,每人只吃了一点,锅就见底了。到了傍晚时分,战士们抱了玉米杆,准备在打麦场打地铺休息。项小翠实在不忍心让战士们受冻挨饿,便让战士们到自己家空闲的牛棚里住下,并吩咐儿子到堂屋取来了五斗米送给红军,另外还给他们拿来了三斤盐。 这天晚上,经过长途跋涉的二十五军战士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半个月后,红二十五军接到命令,准备离开兰草村。让项小翠没想到的是,在红军出发之前,部队指导员对她说:“红军部队遵守纪律,找老百姓借粮食借工具,不能不还,但我们现在粮食也不够吃,这些粮食,我们先打个借条,以后红军再次经过这里一定会悉数偿还。” 于是他就用铅笔写下了一张借粮条,上面写着:今借到兰草村项大娘苞谷五斤,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13日。 就这样,项小翠便一下子成了小“债主”,这并不是她的本意,她根本没想过让红军战士归还。于是在红军离开后,项小翠就把这张借条藏了起来。 后来红25军血战陕西洛南庾家河。曾返回兰草村休整十多天,军部设在了兰草街,而项小翠始终没有拿出那张借条去讨要粮食,也从来没有向谁提起过这件事。直到项小翠临终前,她把三个孙子李明山、李昆山和李登山叫到床前。将这段光荣的事迹传给了三兄弟,并嘱托他们一定不要外传,更不能找政府要钱。 从此,李家三兄弟将奶奶的遗言谨记在心。40多年后,当李明山意外发现红军的借粮条,便把他珍藏起来,曾有人出资3万元收藏,被三兄弟拒绝了。纸条虽小,却体现着军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今天看来,几斗粮几斤盐微不足道。但在那个艰苦年代,是关乎人的生死存亡,甚至关乎战争胜败。红军的军纪良好,受到老百姓的拥护;被百姓多称为“土匪军”的国民党军队,最后败退台湾,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得民心者方得天下。 据史料记载,长征时红二十五军在卢氏县行军期间,曾有数百当地青年受到共产主义精神的号召,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到革命事业中。许多当地农民,曾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战场到达红军的补给线,为红军送粮送饭,为红军带路,收留伤员养伤,这些感人的事迹的一点一滴积累成后来红军长征的成功,也积累成新中国的富强繁盛。 这张夹在弹壳中的借条正是那段光荣历史的缩影,它是无价的,更是革命道路上军民鱼水情的永恒纪念和见证。
2015年,重庆男子开路虎卖菜,引隔壁摊贩不满,警方介入牵出重案
2009年,60岁大妈拼死生下双胞胎,只为走出痛失爱女的无尽悲痛
16年四川农民挖到“人形树根”,商人5000元买走,转手就卖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