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数学中,有一道别出心裁的数学题让不少考生直呼经典。
题目的大致内容是:参照图1这个物体,算出图2共有多少个面,以及棱长是多少?
看到这道考题,学霸大笔一挥,正确答案迅速落在试卷上,而学渣采用最原始的办法,用笔指着一面一面数,竟也算出了多面体的面数。
有人说这简直就是一道送分题,有人却在这道新颖的考题中,发现了我国不一样的传统文化。
考试结束,这道题迅速冲上热搜,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而题目中看似黑不溜秋,平平无奇的物件,也引来不少好奇,它究竟有何来头?它的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它又是如何被世人发现的?
带着人们关心的问题,故事回到三十年前,一个个尘封的秘密也就此展开。
“发光的黑球”
1981年11月9日下午,陕西省旬阳县寻阳中学的放学铃一打响,学生们一窝蜂地从教学楼里冲了出来。
中学生宋清和几个同伴跑得飞快,不一会就将其他同学远远甩在身后。
在分岔路口互道分别后,几人各自回家,宋清一边百无赖聊的踢着路边石子,一边不停的看着家的方向。
突然,脚上一用力,石子一不小心滚到了沙地里,他连忙跑过去捡,结果没找到,失望的他只能重新在石头堆里寻找其他顺脚的石子。
翻着翻着,他的目光很快就被一块黑乎乎的石头吸引。
远远望去,这块石头就像一个黑球一样,表面还隐隐闪着红光。
宋清兴奋起来,心想:这不就是最好踢的石子嘛!
于是他手脚并用,几下爬到黑球面前,而将球捡起来后他也没有讲究那么多,顺势就用衣服擦拭起来。
随着泥土一点一点的擦干净,黑球也露出了全貌,原来它是一个多面体的黑煤球,好几面都印有红色的字。
感觉这球挺有意思的,宋清将它装进包里,一蹦一跳的回了家。
刚踏进家门,宋清就高兴的将球拿到母亲面前炫耀起来:“妈妈,你看,我捡到的这个东西还会发红光呢。”
母亲停下忙碌的双手,转身看了一眼,却被吓得倒的连连倒退:“快拿去丢了,这么邪门的东西你也敢捡。”
看到母亲因生气而涨红的脸,宋清也赶紧收住了笑容,他知道母亲误会了,但碍于怕被骂,他只能答应将黑球丢掉。
可刚走出屋子他就后悔了,好奇心驱使他偷偷将球塞回了书包内,又装作若无其事地回到家中。
晚上,趁母亲睡着,他悄悄把黑球拿出来放在灯下把玩,看着这个稀罕的物件,他愈发觉得这是一个宝贝。
第二天为了显摆,他特意将黑球带了学校,放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伙伴看到发出一声惊呼后,同学们瞬间被吸引,纷纷聚拢到他面前,他心理窃喜,还为这个黑球编造了一段神奇的故事。
可是,同学们听得太入迷了,一时竟忘记上课铃已经响了。
等老师走进来时,看到教室还乱哄哄的,一股怒火在胸腔燃烧,猛敲几下黑板,同学们才赶紧回到座位。
“这是宝贝”
宋清也吓得赶紧将球收到课桌里,他的这个动作被老师尽收眼底。
将他叫到办公室后,他小心翼翼地将球交到老师手中,老师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不禁疑惑地问道:“这黑球谁给你的?”
宋清赶紧把黑球的来源如实地告诉了老师,老师越听越觉得这东西不简单。
而且上面的字也不像这个时代的字体,黑球材质也不像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仔细查看后,老师郑重地告诉宋清:“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文物!”
宋清一听也愣住了,与老师一合计,两人决定把黑球带到旬阳县的博物馆,拿给专业人员鉴定一下。
由于当时鉴定文物的能力有限,专业人员看了好几遍后,只得出一个结论:这是宝贝!这个黑球是煤精做的。
煤精在古代是制印用的,又称为媒玉,是褐煤的一种,但是比普通的煤轻,密度和硬度又比煤高,存在于煤层当中。
因为看上去亮晶晶的,制作出来的东西很有观赏性,所以在古代,煤精还可以制成花鸟鱼虫、文房四宝。
不过,制成这样球体的物件专业人员还未见过,结合黑球上的古文字,现在只能肯定的是,这的确是一件文物,而究竟来自哪朝哪代还需要考究。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给宋清表达了赞赏,还给他送了一只钢笔和一本笔记本作为奖励后,随即将黑球留在了博物馆研究。
当时几经查询得到的信息只有,这个球上的字体都是反向镌刻印文,应该也是一枚印章。
但不同寻常的是,常见的印章能印字的都只有一个面,最多也就六个面,像这样有二十六个面存在,有十四个面能印字的,从来没有发现的先例。
没了参照物,这枚印章的来源也成了一个谜,工作人员将印章放在了博物馆不起眼的角落展览。
几年内,从未有人放弃过查找资料,只是一直无人找到有关它的信息,直到十年后一个老者的出现,才打破这个局面。
特殊的印章
1991年,西安文史研究院的考古专家王翰章走进了博物馆,他走走停停,肆意地观赏着里面的文物。
里面的很多物件他都能如数家珍,不光可以说出朝代,还能说出出土时间。
特别是印章这块,他向来颇有研究,对于每一枚印章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背后的故事,以及每枚印章的来源。
王翰章老先生的书
但是因为文物实在太多,很多东西王翰章老先生都是瞄一眼,就转向另一个地方。
就这样边走边看,他来到在角落的“黑球”印章面前,目光瞬间被这个不起眼的文物给吸引住。
即使没有光照,印章表皮还有部分脱落,他也感觉到这枚印章蕴藏着强大的气场。
黑色的煤精加上红色文字,独特的形状和铿锵有力的字体笔锋,让他一看就觉得这个文物不简单。
可是,所有见过的印章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他也没能想到这枚印章来自何处。
王翰章老先生赶紧找来工作人员询问,但对方也是一问三不知,他只能自己站在那研究起来。
看了许久,他突然发现,“黑球”印章其中一面的印文上写了“大司马印”,另外一面还写了“大都督印”。
大都督和大司马说明印章主人身居高位,并且同时担任两个职位,王翰章老先生仔细回想着每个朝代这个位置的人物。
发现没有匹配的后,又继续查看“黑球”上的其他字,突然间,在看到五个字后,他灵光一现,顿时不可置信地说道:“这,这是独孤信的印章!”
虽然不是很清晰,但是能隐隐约约看到“独孤信白书”五个字,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听到老先生的话,工作人员纷纷聚拢过来,对于其他不熟悉历史的人来说,第一时间听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可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独孤信在古代可是赫赫有名的一员大将。
所以大家都想一探究竟,看看老先生说的是不是真的。
老先生小心翼翼地将印有“独孤信白书”的印面翻过来给大家查看,仔细分析一笔一划后,也印证了老先生的说法。
这就是独孤信的印章!
印章主人传奇的人生
据资料记载,这枚印章重75.7克,每个印面边长2厘米,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共有26个面,包括18个正方形和8个三角形。
带字的印面有14面,除了独孤信白书、大都督印和大司马印外,其他印面写的是: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刺史之印、柱国之印、信白牋、信启事、耶敕、令、密。
每个印面在当时那个朝代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并且也能说明独孤信身居多职。
这不免让人疑惑,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够掌管怎么多的事务,还能成为历史上不可小觑的人物?
其实,看过《独孤天下》这部电视剧的人,多多少少对这个人物是有一些了解的。
他被后人称为“史上最牛老丈人”,因为他这一生共育有六子三女,他的三个女儿嫁得都非常好。
大女儿独孤金罗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成为北周明帝皇后后,又被追封为周明敬皇后。
四女儿独孤毗罗嫁给了唐国的公李昞,生下了李渊,后来李渊成为唐高祖,她也被追封为元贞太后。
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隋炀帝杨坚,成为独孤皇后,又被追封为文献皇后。
三个女儿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三朝国丈加身,还有整个家族接连不断的官运亨通。
不过,众所周知,古代讲究门当户对,他的三个女婿地位显赫,能够与他的女儿情投意合,靠的也不仅仅是他女儿的美貌和智慧。
更多还是他这个人,在女儿未嫁人前,就已经身居高官,位高权重。
独孤信的原名叫独孤如愿,鲜卑人,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成了响当当的人物。
当时武功高强的他率兵一举斩杀起义军的首领时,一战成名,
加上俊俏的容颜,立体的五官,独孤信很快就成为天王级的人物,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一大片的迷妹紧紧跟随。
牌面堪比现在的天王巨星,在粉丝的追捧中,风度翩翩的他也得到了“独孤郎”的美称。
网图
《北史》中对他是这样描写的:“美容仪,善骑射”。短短六个字说的一点也不为过。
他的穿搭和言行举止,都成了被争相模仿的对象,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在他镇守陇西时,因为打猎骑马晚归,帽子稍微歪了一点,看上去不是很美观。
可他从城里骑马而过,第二天就有无数人将同款帽子抢购一空,只为模仿他歪带帽的样子。
这就是“侧帽风流”的典故,从这里足以看出,老百姓对他的看重,但是,即使出身显赫,父亲是部落酋长,也免不了战乱之苦。
不朽的英雄
在他二十三时,鲜卑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没多久就爆发了“六镇之乱”,他的家族因此迅速没落。
不甘愿就此下去的独孤信选择骑上戎马征战沙场,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而在六镇尽失,带上家人流亡到定州后,无奈的他又被迫加入了葛荣起义的队伍,四处打仗。
后来葛荣兵败,独孤信就此成了一名俘虏,就在他以为生命可能会止步于此时,他的长相却神奇地救了他一命。
当时打败葛荣的尔朱荣清点俘虏,一眼就看到了身姿挺拔的独孤信,他站在人群中,仿佛鹤立鸡群。
感觉他的气质不一般,尔朱荣立即叫人调查了他的身份,知道他武功高强后,急需人才的尔朱荣将他认命为前锋,后又打败乱军,被提拔安南将军,封爱德县侯。
534年,北魏被一分为二,独孤信被派到潼关安抚贺拔岳死后留下的兵队,遇到了儿时的玩伴宇文泰,当时宇文泰已经另立先帝,独孤信隧投入宇文泰的麾下,与玩伴一起征战。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他在战场屡立战功,一路高升,成为了西魏八柱国之一,大司马、大都督、荆州刺史等,都成了他的职务。
正是因为当时所担职位太多,每天要从一堆印章里寻找合适的印字,他就想到了将所有刻章刻在一个煤精上,方便寻找也省时省力。
这才出现了那个独特的“黑球”,在孝闵帝即位后,557年,碍于他的名望,他被宇文护逼迫自尽于家中,享年55岁,这枚印章也随之消失。
直到1981年被发现,放在博物馆角落十年后,才被王翰章老先生揭开这个印章的来源。
这枚印章上的47个字,是迄今为止煤精印中印面最多和正文字数最多的印章,并且,它的发现,让楷书入印的历史提早了400多年,成为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物料。
现在,这枚煤精印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存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还被奉为镇馆之宝。
2019年,它还登上了高考学子的数学题中,很多人笑称:“没事就多逛逛博物馆,或许高考题就在其中。”
而这句话虽然看似在开玩笑,但也蕴含了很多道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
以这样的方式让文物载入数学题中,一方面能够宣传我国的金石文化,以及几何体的真实背景,另一方面还能推进各个学科课程的融合,更好的为教育评价改革助力。
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经典的题目,让学生学有所成的同时,还能多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