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康时代, 武汉需要更努力


这几周都在开会做总结,我也回顾一下武汉近几年最有特色的政策了,毕竟受益于全国的政策大家都差不多,除了疫情,武汉近几年最有名的就是所谓抢人政策了,想当年,武汉开放户口政策,给相关流动人员落户,我当时也凑了一下热闹,说实话,正如网上所讲,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说实话,做为一个二线城市,武汉提出这个概念来,说明当时的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管理者还是很清醒的,毕竟随着沿海开放进步,省内每年远走他乡的村民多了,而直接的后果放如果放到楚国身上就是,很多楚民离乡而走了,剩下的子民越来越少,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基本上没什么管理的需求了,为了保武汉,或者说保湖北,只能打开自己认为最好的资源了,开放了武汉市户口。
虽然我当时没参与这个政策制定,想必当年很多武汉市的管理者都觉得这是打开了自己最好的宝贝来了,当然是要设卡,要管控,手里这么好的资源,可别浪费了,结果就是一不怎么宣传,也不积极推进,反正全国第一城,还怕没流量,还怕没人打破头来抢吗?

后来年底一统计,结果怎么样?看上图自己理解去吧
当时的政策想想也很天真,总想着拉毕业生来填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毕业生其实是最不需要户口的,一年轻,身体好, 几年也不病,连药店都不进的,所以基本上没医疗需求;二来一个人,随遇而安,上无老,下无小,对住房,对教育都一般,相反,别人最需要的是好的就业条件,且不说跟国外比,放一线城市,武汉打不过,甚至很多二线都比武汉就业好很多,大家看看自己身边的打工人就清楚了。
也不知道当年底的总结会是怎么开,怎么做报告的,难道说我们做了努力,但居民不上道吗?

后面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本来以为武汉第二年要放大招,结果其它地方全跟上来了,当时很多人还不以为然,以为跟上来的都是一些没实力的城市,哪想到后面广州也开始跟进了,其实到这一步,大家就应该能明白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武汉虽然执行得不怎么样,但其实还算是有一双慧眼的,至少在全国首先做了这么一件事,至于做得不好,明显是有一些人的眼界不足,这种人其实用脚趾都能想到,无非是一些没怎么出过门,在本地有一定所谓的社会地位,优越感超强,但实力又不咋样的土坡鼠了。
随着新一轮发展与进步,我真的有些替武汉,或者说中原这些文明担心了,我们有很聪明的心智,但没有健康的大脑,如果有朋友能拿到两类数据的话,我想信大家就知道未来了:
1,看看武汉所谓的教育之城,我们的高校生源近几年来源地变化,我要的是学生来源省份分布,其实随着近几年沿海经济发展,连哈工大都在广东开了分校,我真担心后续武汉高校招生不足了,总不能只靠省内几个地市来凑吧
2,本省各地市外迁户人员分布,能去北京,上海,深圳的朋友,我想信别人也不会再乎你一个内地城市的户口,我现在最担心的是那些迁往苏州,杭州,义乌,甚至东莞,佛山,宁波,大连这些地方的人员,毕竟人往高处走,这么迁出的人多了,自然就形在空虚了。

至于后面怎么走,CCTV已经安排了后续的要求了,就看我们怎么观看到需求点,然后努力破局了,落户政策我们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做用的,后小康时代,我们该怎么做呢?需望武汉不要再掉队了,曾经的大武汉,大上海......武汉进步得有些快了,是得加紧步代进前了,80年代出门的人,现在还有回乡的故土情结,再过二十年,可能真的是 唯楚有才,楚才他用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