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30 号,居家隔离第二天了,从新闻来看,武汉这几天疫防控,检测,导致的后果也很直接,就是发现人员直接上升了。
平时上班去了,一切就自然了,而居家办公,顿时发现人多了,做核酸要排队,自然有人要抢生活物资了,说实话,做为2020年做了半年居家采购的人员,今天我反而淡定很多了,没有去抢购的冲动了,说说个人的原因吧?
1,疫情两年了,不要说政府,个人,连商家都有经验了,所以根本不用过于担心,即使个别地方有部分物资欠缺,但不至于让人没有吃的,倒是一些小众的要注意,比如一些慢性病,一些有特殊要求或服务的人员,这个真的要提前准备一下,毕竟随着疫情管控,可能很多行业会有转变的,比如生产。
2,季节问题,在2020年时,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天第一场小雪,伴随着封城而来,冬天遇上雪,这样的环境,别说在疫情中,非疫情下也会涨菜价,所以当时武汉就出现抢菜的情况了,冬天,其实天然有抢菜的优势,我当时购买的菜很简单,大白菜两棵,包菜一棵,山药一袋,土豆一包,洋葱一包......这些菜都是能长久存放的,后面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了,不用冷藏,常温存放。
现在,每天近30度的温度,别说常温,冷藏都放不了几天的,所以说,屯菜意义不大,毕竟每家的冰箱空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随意装了
3,范围问题,2020年的武汉,2022年的上海,出现物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全城封控,这个其实是很严重的,封控期间,很多物资是进不来的,而国内的城市偏偏是人口集中居住,所以我也是最讨厌这种模式,跟以前学校的一些所谓实验班一样,实验班的平均分超出常规班的前几名,结果就是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只有实验班有意义。
当前各省这种模式也一样,省会城市得天独厚地发展,其它地市想赶也赶不来了,连人员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发展呢?那些看似地市发展得不错的地方,要么时地市借政策东风起来的,要么是受省会城市发展外溢的红利而来的。
今天的武汉,至少从现在来看,还没有达到封区,封城的地步,至于后面是不是封城,就看大家的努力了。
4,是否突然,每一次的异常,其实最怕的就是突然,疫情已经两年多了,按理说,不要说政府,就是每一个公民,都不再陌生了,至少,现在治理,防控还是有手段的,以前连核酸都没有,现在疫苗都接种了很多。
回忆一下2020年的艰苦岁月吧
吃饭时,发现卫龙的产品能当菜吃了,平时外卖送的番茄汁,这时候也可以找出来利用了。
以前洗碗最头疼的就是有剩饭剩菜,疫情期间,真的是光盘行动了,不知道算不算为碳达峰做了贡献了,估计当时连水电的消耗都会跟着降下来了。
卖菜,在当时不仅仅要的是体力,还要动脑子,因为人员按批次进入,限时购物,很多东西一回头就没有了,我当时花了快五百元买菜,出门有一个小卡车,还买了一些别的东西,见过一个老哥,直接拿了一片排骨,结帐是快800块了,超市切肉的哥们都说是大单。
抢购的鸡蛋,当时计划买四板,由于是社区团购,有些人退货了,我全部接手,后面再也没去跟别人捣蛋了,这种从工厂直接过来的货,质量真不错,遇到性价比高的,适当屯一些,真不吃亏,虽然进门时很多人以异样眼神看过来,但后面近三个月封城期间,至少能吃上个蛋炒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