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公元661年,当时的唐高宗李治突然间兴致大发,将西域的十几个和唐朝比较亲近的王国全部册封为都督府,其中包括月氏都督府、条支都督府,写凤都督府等等。而在这里面,有一个都督府的名字特别显眼,叫波斯都督府。喜欢历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波斯是西亚的古国,曾经和古希腊和古罗马多次争雄,那么这个在世界上都响当当的古文明是怎么变成了唐朝的一个都督府的呢?
萨珊波斯的流亡
唐朝相对来说是中国古代朝代里视野最开阔,对国际局势也最了解的朝代。所以在上面册封的那些新都督府的名称,其实也都是有依据的。比如这个波斯都督府,它的都督可是正经的萨珊波斯末代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汉文古籍称其为伊嗣俟)的王子,名叫卑路斯。
而萨珊波斯是一个雅利安人建立在今天伊朗地区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非常强盛。在早期它是罗马帝国最主要的对手,一直到最后几十年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之前,它一直都是罗马帝国的头号敌人。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它又和东罗马帝国在西亚、东欧和北非进行了长期的争夺。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两强的争斗使其国力都受到了重大损耗,所以在公元632年以后,在萨珊波斯境内诞生的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很快在公元637年攻克了萨珊波斯首都泰西封,萨珊波斯宣告灭亡。
鼎盛时期的萨珊波斯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萨珊波斯的灭亡可不是像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亡国,因为阿拉伯帝国是以宗教立国的国家,凡是被它征服的地方都会被强制皈依伊斯兰教,所以萨珊波斯灭亡之后,原本信仰波斯拜火教的波斯人,最后都成了伊斯兰教徒。而那些不愿转信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则只能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所以当时在首都泰西封被阿拉伯人占领之后,大量波斯王族跟随末代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向东方逃亡,最终在原来萨珊波斯的东方边境,也就是中亚地区的暂时站住了脚。而波斯王子卑路斯此时也跟随父亲来到了中亚。公元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遇刺身亡。卑路斯继位成了最后的波斯小王国的国王。
波斯都督府的建立与撤消
而在当时,阿拉伯人却并没有放过最后的波斯小王国的意思,因此也一直在持续东侵,卑路斯在中亚立足也越来越困难。因此为了生存,卑路斯只好到处寻求外援,比如他首先想到的是当时就在自己身边的吐火罗人,吐火罗国王阿史那乌施波成了他第一个依靠对象。
但在公元654年,阿拉伯大将爱弥儿进军中亚,灭亡了中亚昭武九姓里的米国。而在公元655年,唐将苏定方又灭亡了西突厥,这两大帝国同时进逼中亚引发了当时残存的中亚王国的极度恐慌,这时候的形势已经很明显,当时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自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必需在阿拉伯人和唐朝之间做出选择。
古代浮雕里的波斯武士
而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无疑是优于阿拉伯人的,因为中国自古不是以宗教立国,中国的古代政权也基本上都是世俗政权,所以投靠唐朝不会像投靠阿拉伯人那样必须改宗教,只要在需要时服从唐朝皇帝的调遣就行。所以公元661年,阿史那乌施波统领200多个在阿拉伯和唐朝夹缝里生存的大小部族政权,集体归顺唐朝。其中就包括最后的波斯小王国。
盛唐疆域,最左边红线内区域差不多是波斯都督府所在地
所以其实这个波斯都督府更大程度上只是名义上的,因为这个名号其实只是波斯人为了保持自己最后的独立,而借用了唐朝的名号。而唐朝也意识到了阿拉伯人在中亚对自己的威胁,不愿看到阿拉伯人的过分扩张,所以也乐得这些中亚政权利用自己的名号。
但唐朝在当时确实是超强的存在,所以虽然波斯都督府在建立时只是名义上的,而且差不多一年之后就被撤消了,卑路斯也被改封为波斯王。但唐朝在此后却对波斯王族提供了更多实质性的支持。在公元670年左右,可能还有唐军曾经真正抵达过波斯小王国的国土,帮助其与阿拉伯人作战。而在当年,卑路斯还亲自来到了长安,最终在这里去世。而在此前后,还有大量来自波斯的雅利安人移居中原,因此唐朝还真的一度动了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助其复国的念头。在公元677年,唐朝大将裴行俭统帅着一支名为波斯军的军队,护送卑路斯从小在长安长大的儿子泥涅师返回中亚,继续其复国努力。虽然这支波斯军主要还是汉人组成,只是辅以少量来华的波斯人,但它确实曾经在中亚作战,帮助波斯复国。后来泥涅师在中亚又和阿拉伯人战斗了二十多年,晚年也回到长安,被封为左威卫将军,并在长安去世。之后唐朝不再支持波斯复国的努力,最后的波斯王统在长安终结。
中国波斯人
因为最后的波斯王族最终定居中国,所以其实在当时,有大量波斯贵族也都来到中国定居,并为唐朝服务,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叫阿罗憾。现代历史研究显示他可能是和叶兹底格德三世同时代逃离波斯本土的一名波斯王族的后代,而他的家族较早来到中国,在公元661年李治册封卑路斯为波斯都督时,他已经是随同册封使王名远去西域册封的唐朝官员了。后来阿罗憾被武则天封为右屯卫将军、上柱国,到公元710年才以95岁高龄在洛阳去世。
中国古代的胡人俑,其中一些其实是波斯人的形象
而在此前后,大量波斯人知道复国无望,也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祖国,许多人都改汉名,从汉俗,积极地融入当时中国的主流社会之中。比如在1980年,西安曾经出土过一个唐朝波斯人的墓碑。根据墓志铭可以知道,这个波斯人叫李素,从他的姓名看已经和汉人无异,而再看他的经历则更加可以突显当时波斯人的汉化程度。李素的家族可能也是在波斯灭亡时逃出波斯的,最早是到了长安,但后来又迁居广州,李素从小在广州长大。他长大之后因为精通天文星历,所以被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召到长安,在司天监任职50多年。而他的子孙汉化程度更高,甚至还有人在科举里中过进士。
唐朝以后的波斯人就几乎已经和汉人无异了,而且很快就播撒到了整个中国,他们和普通汉人唯一的差别只是有少数人还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波斯。比如在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今天四川的前蜀国曾经有个比较著名的波斯家族,也是姓李。这个家族最有名的人叫李恂,而他的身份竟然是个词人、文学家和中药学家。他的词句“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在后世被视为名句。后来他的妹妹李舜弦甚至也因为会写词而成为了前蜀国王王衍的昭仪。
所以总体来说,虽然在波斯都督府设立之时象征意味大于实质,但后期唐朝确实为波斯复国付出过一定实质性的努力,而许多逃离阿拉伯征服的波斯人则最终在中国定居,融入了中国社会之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点击主页右上角(...)将本号设为星标可及时收到桃花石杂谈最新文章
如果感觉文章不错,打个赏吧!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