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唐朝北方的军队有好好的大堂盛世不过,却愿意跟着安禄山反叛?



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许多唐朝军队有好好的大唐盛世不过,却愿意跟着安禄山造反?确实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为什么在唐朝的盛世时期,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种规模的内乱?为什么那些军队要造反?可以说这些问题,如果用对安史之乱的传统观点的去看,可能很难理解,但如果从安禄山本人的身份,以及安禄山周边将领和军队的构成来看,恐怕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了。
安禄山其人其族
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中国传统的观点还是多数从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些年则更多地从安禄山个人和其它唐朝大臣之间的矛盾这个角度解释。当然这些角度也都不无道理,但却很难解释在仍然处在“盛世”阶段的天宝年间,为何安禄山能动员起如此巨量的军队,与其一同发动规模如此之大的叛乱,以至于将整个盛唐在八年之间就打没了呢?

(唐朝壁画里的粟特人,安禄山的真实形象可能和这些人很接近)
所以要解答这个疑问,就得好好看看安禄山是什么人,他周围团结起来的又是什么人,他们究竟为什么愿意和安禄山一起叛乱。当然首先还是得说安禄山是什么人,传统古籍里一般都只是说安禄山是杂胡,混血胡人。但现代通过对敦煌等地的一些粟特文文献进行研究之后,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安禄山是在隋唐时期大量移居中原的粟特人与突厥人的混血,或者是被突厥人收养了的粟特人,其自己的民族认同基本是粟特人。

(粟特人的祖居地)
而粟特人则是中亚地区一个说伊朗语族语言的民族,在中国古籍里被有时会被称为昭武九姓。中原人这样称呼粟特人是因为中原人认为粟特人和大月氏有传承关系,而大月氏最早是从甘肃昭武地区西迁到中亚的,所以叫他们昭武九姓。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主角史思明则是出身于迁居中原的突厥部落,但粟特人早在隋末就臣服于突厥,后来归唐也是跟随突厥,所以史思明虽然是突厥人,但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成长时也是和粟特人杂居,也认同粟特,所以他死后的谥号就叫“昭武皇帝”。
而粟特人很早就开始生活在中亚,这里是不同文明互相交流碰撞的交通要道,所以造就了这个民族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他们是一个行商民族,从汉朝到唐朝时期,他们都经常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东西方不同民族贸易中间人的角色;二是因为总和不同民族做生意,使这个民族的人普遍都会多种语言。比如史书记载安禄山和史思明都“通六蕃语”,也就是这两个人都会六种以上的语言。

(唐朝的粟特人俑)
而因为这些粟特人和突厥人都会多种语言,被唐朝认为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很有天才,所以在唐初时大量被迁居到了东北地区,让他们和当时也不断给唐朝制造麻烦的契丹、奚、室韦等少数民族打交道。应该说这个思路本身是不错的,但是唐朝却忽略了粟特人除了会说多种语言,会和不同民族打交道之外的一个特点,即粟特人全部笃信一种异域宗教。
陌生的宗教战争
粟特人信仰的这种宗教叫祆(xiān)教,也叫拜火教。是一个古波斯人创立的宗教,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宗教,从诞生时起就广泛流行于波斯到中亚地区,因此也是世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粟特人世代所信奉的宗教。
而祆教也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一样,具有组织性极强的特点,其宗教领袖是其社会组织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员,很多时候其影响力都要超过政治领导者。而“恰好”,安禄山就出身于一个祆教高级神职人员家庭,他的母亲就是一个祆教的高级祭司,他的名字“禄山”甚至就是粟特语里“光明”(Roxsan)的意思,而光明正是祆教所崇拜的神的象征,而他死后,史思明给他的谥号也是具有明显拜火教象征的“光烈皇帝”。所以其实安禄山从出生开始,就是信仰祆教的粟特人群体里一个接近于神的重要宗教领袖。

(拜火教宗教仪式,安禄山和胡商们一起“邀福于天”时举行的仪式与此类似)
而且其实还不只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里,祆教的光明崇拜其实更明显,而史思明其实是唐玄宗为其改的汉名,但唐玄宗改名也是根据他原名的含义所改,所以其实史思明的名字里,祆教宗教领袖的象征也和安禄山一样明确。而根据离安禄山时代最近的史书《安禄山事迹》记录,安禄山时常和大量粟特商人聚会,一起“邀福于天”,也就是安禄山会经常主持祆教宗教仪式,以此来团结粟特人,以及和粟特人特别接近的突厥人。
所以安禄山起兵之时,他军队中的核心人员其实是以宗教信仰团结起来的粟特、突厥将领,以及他们在东北几十年经营过程中收服的大量当地民族人员,如奚族和契丹人。但这可不意味着安史之乱是民族战争,因为在安史叛军里,也同样有大量汉族将士。而在同期抵抗安史叛军的唐军里,也同样有大量不同民族的将领,而这些将领对唐朝忠心耿耿,为最后唐朝能够平定安史之乱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突厥人哥舒翰、仆固怀恩、高丽人高仙芝和王思礼、契丹人李光弼、龟兹人白孝德,而李怀光则是靺鞨人,李抱玉则干脆就是粟特人。所以可以说没有任何人是以民族来划界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而这就让这场战争更像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宗教战争了,即敌对双方不是因为民族,而是因为信仰划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史之乱,其实就能看的比较明白了。

(安史之乱形势,当时东北地区是粟特人的主要聚居地)
因为唐朝时,通过对外征服接纳了大量来自不同民族的人群。但唐朝接纳这些民族之后,也很自然地开始同化这些民族,包括粟特人,也就是像历史上其它被汉族同化的民族一样,使他们渐渐接受中原的生活方式和相对世俗的信仰。但相当部分的粟特人,也包括一部分和粟特人非常接近的突厥人,因为信仰具有严密教义同时组织性极强的拜火教,所以不愿意被同化,因此就以安禄山这个拜火教教主为核心形成了秘密团体,最终以这个粟特-突厥拜火教团体为核心,聚集了东北地区大量不同民族的军队,利用唐朝时的各种矛盾,发动了叛乱。
但宗教毕竟不能和民族划等号,所以当时大量不信仰拜火教的突厥人和其它民族的将领,包括像李抱玉(原名安重璋)这样的粟特人并不认同安禄山等人因为宗教原因发动的叛乱,所以自始至终效忠唐朝。但因为中国古代对宗教战争始终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安史之乱像民族战争,但又不是民族战争,像官场权斗但又不是官场权斗,所以才形成了对安史之乱究竟为何发生众说纷纭却谁也说不清楚的情况。但在了解了其它文明里广泛存在的宗教战争之后,其实就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来,安史之乱就是一场中国人虽然感到陌生,但却实实在在发生在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战争。(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