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准噶尔为什么要和清廷为敌?准噶尔是明朝时瓦剌蒙古四部之一,在明末清初力压土尔扈特等瓦剌其它部族,迅速崛起,成为了中国西北、西南乃至中亚地区的一霸。而到噶尔丹时期,准噶尔甚至产生了重新统一蒙古各部的野望,所以其实清朝和准噶尔之间的敌对关系,核心的矛盾还是争夺对蒙古草原及周边地区的控制权。此外,沙俄的介入可以说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准噶尔崛起的历史背景
元朝退出中原之后,北方的蒙古各部很快分裂,后来基本上形成了东面由成吉思汗的子孙所掌控的鞑靼部和西面的瓦剌部,而瓦剌部首领则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明朝末年,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父亲巴图尔浑台吉的带领下逐渐崛起,不断排挤瓦剌其它几部的生存空间,最终土尔扈特部无力抵抗其侵扰,在公元1628年西迁伏尔加河流域,此后准噶尔部将其余瓦剌各部兼并,成为其绝对的统治者。
(准噶尔是瓦剌的一部)
在掌控了瓦剌各部之后,准噶尔部以今天新疆伊犁周边为根据地继续扩张,先是多次击败西边的哈萨克汗国并入侵其领地,又灭亡了察合台汗国最后的余脉叶尔羌汗国,成为了新疆和周边中亚地区的一个霸主。而在此期间,巴图尔浑台吉的儿子噶尔丹在公元1670年继承了准噶尔汗位,并在公元1679年得到了西藏地区佛教领袖授予的“博硕克图汗”的称号,此时仍然向清朝称臣的噶尔丹据此上疏清廷,要求清廷确认他的汗位。
(以噶尔丹为代表的准噶尔部是清朝前期最大的威胁)
但清廷这时已经看出了噶尔丹试图称霸蒙古草原地区的野心,不愿意把他拔到太高的位置,所以清廷理藩院以噶尔丹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为理由,斥责噶尔丹“擅称汗号”,拒绝认可其汗位,但同时为了安抚噶尔丹,又准许他继续纳贡,等于事实上也认可他瓦剌部首领的地位。
(公元18世纪初西方人绘制的准噶尔部领地地图)
但噶尔丹却并不满足于只称霸瓦剌诸部,在公元1684年,他借当时位于蒙古草原东部的喀尔喀诸部发生内乱之机,开始插手喀尔喀事务。而在公元1687年,噶尔丹的弟弟多尔济扎布在喀尔喀内乱中被杀,噶尔丹以此为借口大举进军喀尔喀蒙古,迫使大量喀尔喀部族在其首领土谢图汗的带领下南迁到漠南地区,可以说这一举动已经触碰了清廷对其容忍的红线了。
准噶尔称霸的沙俄因素
而除了和清廷在蒙古地区争夺控制权之外,准噶尔部还从很早开始就和北边的俄罗斯人建立了关系。早在公元1635年,准噶尔部和俄罗斯之间就针对双方交界地区一些中亚民族的从属问题达成了协议,之后双方往来不断。
而在噶尔丹出兵攻打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之前,沙俄也早就在觊觎喀尔喀位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领地,并已曾出兵入侵。在公元1688年噶尔丹出兵喀尔喀时,俄罗斯哥萨克甚至同步出兵,在贝加尔湖周边大败1万喀尔喀骑兵。准噶尔和俄罗斯的两面夹击导致土谢图汗的速败,喀尔喀南迁之后,其故地也被准噶尔和俄罗斯人瓜分。
(准噶尔领地北面已经被俄罗斯完全控制,两者之间关系紧密)
而且俄罗斯人不仅和准噶尔部联合进行军事行动,还为准噶尔部的军队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军火,使其火器水平把所有其它蒙古各部远远抛在了身后,这也是其能够迅速崛起并称霸的重要原因。但有些历史常识的人恐怕也都知道,沙俄是不可能完全单方面支持噶尔丹而不求回报的,其实这也是沙俄领土扩张的一个策略,先帮助自己的代理人击败其竞争对手,最终在合适的时机再踢开代理人,将其吞并,这种把戏沙俄公元19世纪在中亚玩得风声水起,最终几乎将整个中亚地区都纳入了自己的怀抱。
(雅克萨之战,此战不仅遏制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渗透,而且对准噶尔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在支持噶尔丹的同时,俄罗斯哥萨克还在东北地区对中国领土步步渗透,最终也引起了清廷的高度警觉,康熙帝在公元1685年和1686年先后两次派大军在雅克萨击败沙俄入侵者,并在公元1689年迫使沙俄签署了《尼布楚条约》。此后沙俄对中国东北的渗透活动有所收敛,而且在蒙古草原地区放弃了和准噶尔公开结盟的行动,使准噶尔军事实力的扩张速度放缓。
但准噶尔部此时却发生内乱,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把他的老巢给端了,噶尔丹为了给自己建立新的根据地,竟然狗急跳墙,南下追击南迁的喀尔喀蒙古,进入漠南地区,到公元1690年6月进击到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的克什克腾旗地区,同时还发出了要和康熙南北分治的狂言。而他的这一系列举动,都是清廷完全无法容忍的,最终使康熙下定决心要将其彻底击败。
(描绘清廷平准场面的古画)
而噶尔丹死后,准噶尔部势力仍在,甚至还曾经一度控制了西藏地区的政权,并仍然得到沙俄的强力支持,这也使其对清朝的统治威胁比之前更大,所以清朝才不惜血本,连续三朝与其大战,最终在60多年之后才将其彻底平定。最后一个准噶尔汗阿睦尔撒纳在兵败之后也是逃往了俄罗斯,最终在俄罗斯死于天花。而了解了准噶尔部与俄罗斯长期的暧昧关系,恐怕大家也就更能理解清朝平定准噶尔的重大意义了,整个蒙古草原地区在19世纪没有落入沙俄手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得益于100年前清朝平准的历史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