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族群。因为契丹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长城以内的农耕区域建立起了稳固统治,同时还在长城以外的游牧地区维持了统治的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后来的金朝、元朝和清朝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契丹人创立的政治制度。那么契丹为何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又是如何崛起,从一些不起眼的小部落变身成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王朝呢?
契丹的早期历史
许多喜欢历史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其实契丹并不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早在盛唐时期,契丹就已经给唐朝制造过一些麻烦。但其实契丹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比这个还要早得多。
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是在南北朝末期北齐所编撰的《魏书》之中,在其中的卷一百里专门为契丹立了传。不过在其中并没有提到契丹人的渊源,只是说他们当时生活在一个名叫“库莫奚”的族群东面,和库莫奚“异种同类”。而后世对于契丹的起源先后产生了30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们是鲜卑的一支或者是鲜卑别部,有的认为他们可能和匈奴也有关联,还有人认为契丹和柔然相关,总之各种起源并无定论。
契丹可汗携阏氏及部下出猎图
而契丹这个族群的崛起,则基本上都跟中原的战乱有关。比如有些说法认为契丹人是三国时期的鲜卑头领轲比能的后裔,而轲比能就是在三国战乱年代,收拢不堪忍受袁绍苛政而逃亡到北方草原的汉人,使自己的实力迅速增强。之后他和曹操和后来的曹魏政权既有联合,也有冲突。史书上记载到曹魏建立之后,轲比能已经“控弦十余万骑”,成为了北方草原的一支强悍势力。
不过轲比能所率领的鲜卑人和契丹的传承关系还是有些疑问的,因为大家知道,北魏就是鲜卑人所建立的王朝,但在北魏时期,契丹各部曾经和北魏多次发生战争,而在相关的历史记载里,似乎并未显示出契丹和北魏的同源关系。而契丹第一次真正对中原王朝构成比较大的威胁,则是发生在公元553年。当时北魏先是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又被北齐所取代,所以此时的中原地区在经过了北魏100多年相对的平静期之后,又一次进入一个动荡时期。而契丹则利用这一机会实现了大发展,不但人口急速增加,而且出现了向南扩张的势头。不过当时这个族群的实力还不中心挑战中原王朝,因此遭到了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强力打击。之后,契丹又不断受到突厥的侵扰,出现了明显衰落。
北齐时代契丹就已经威胁到了中原
之后的契丹基本上就是通过向周边实力雄厚的不同政权称臣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了。他们先后向隋朝、突厥和唐朝称臣。而在唐初,契丹各部(大约有8部)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其首领来自一个名叫大贺的部族。公元628年,契丹背弃了之前所臣服的突厥,转而归附当时正在崛起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赐了大贺首领旗鼓,而这些物品在后来相当一段时间成为了契丹汗位的象征。
之后大贺家族还被赐姓李,其家族后裔也有了李尽忠、李郁于、李邵固这样的汉式姓名。而在唐玄宗时期,大贺部的末代首领李邵固被将领可突于杀死,大贺部对契丹各部的统治宣告结束,另外一个部族遥辇部的首领遥辇屈列被立为首领,此后契丹进入了遥辇氏时代。但遥辇氏掌握实权的时间却很短,只过了几年,可突于的部将耶律雅里就再次发动兵变,之后耶律部族就开始世代担任掌握兵权的夷离堇一职,但在名义上,可汗仍然由遥辇家族担任。在此期间,契丹曾一度投靠后突厥,后来归唐后又因为安禄山的欺凌而叛唐,这也是那个时间段史书里大量记载安禄山等人与契丹作战的原因。不过在安史之乱之后,契丹又恢复对唐称臣,期间虽然也发生过一些冲突,但契丹各部基本一直被唐朝压制,直到唐朝末年。
契丹统一之路
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最后一位出自遥辇部的契丹名义可汗钦德去世。当时来自耶律部的夷离堇不再从遥辇部选择可汗,而是将唐太宗所赐的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任为契丹可汗,而他就是耶律阿保机(他曾自取汉名刘亿)。
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刘倍)所绘的骑射图
一年之后,唐朝也宣告灭亡,中原地区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而此时可以说一个机会就摆在了契丹人面前,此前一直压制自己的唐朝不复存在,分裂的中原给了契丹最好的崛起机会。不过此时的契丹本身却也还不具备崛起的条件,因为此时的契丹其实还是个部落联盟,耶律阿保机这个可汗只是名义共主,实际上并没有号令整个契丹八部的权威。
而且当时根据契丹的传统,可汗一职是要每三年改选一次的。此外,在可汗一职进入某个部族之后,那么整个部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资格被选为可汗。也就是说当时契丹可汗并不是终身制,也不是世袭制的。这种制度当然也有它的优点,但对于团结整个族群,从而在当时的乱世中树立整个契丹相对于中原割据政权的绝对优势却没有帮助。而耶律阿保机也希望大权独揽,所以他到了改选之年后拒绝让出汗位,提出要按中原的制度,使可汗可以像中原皇帝那样终身在位。
但当时阿保机其它几位也想当可汗的叔叔和弟弟却不干了,于是他们在公元911、912和913年三次发动了叛乱。而阿保机则进行了强力镇压,除了在战场上伤亡惨重之外,他在胜利之后还处死了300多参与了叛乱的亲族。此战过后,阿保机在耶律部内部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但契丹八部里另外7个部族却仍然没有对他绝对臣服,而且还有让可汗之位再次改换门庭,转换到其它家族的企图。当时耶律部虽然强大,但面临联合起来的其它7部,实力还是处于劣势,因此阿保机在其它7部的联合施压之下,被迫交出了旗鼓。
阿保机所对应的后梁时期形势
但此时的阿保机要彻底改革契丹政体,统一契丹各部的决心已定,所以在此时下了一盘大棋。他首先降低身段,让出了原来耶律部所占据的水草最为丰美的区域。然后对其它7部表示,自己手下汉人很多,而汉人不习惯草原的生活。那么索性耶律部把好的草场都让给其它7部,自己到汉地筑一座城,以后耶律部就和汉人一起在那座城里生活了。
其它7部一看阿保机这么大方,当然是拍手相庆,认为阿保机真的服软了。而阿保机也真的在今天的河北省滦南县境内选择了一块地方,开始筑城。因为当地盛产食盐,因此这座城也就被称为盐池。而食盐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阿保机不但在当地筑城,还向其它7部出口食盐。当然这盐也不能白给,所以耶律部通过交换来的其它物资,实力在此期间又得到了一定提升。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阿保机对其它7部的首领说,你们光吃我的盐,就不想着谢谢我吗?其它7部的首领当时也确实对阿保机比较满意,所以约定了时间,都带着礼物来感谢阿保机了。结果阿保机在酒宴上把7部贵族和随行人员灌得酩酊大醉,然后伏兵四起,把7部贵族全杀了。这就是契丹历史上有名的“盐池之变”。
34年统一时间差改变历史走向
之后阿保机趁7部群龙无首之机,迅速出兵将其一一征服。公元916年,阿保机登基称帝,按中原制度建立了“大契丹国”,统一了整个契丹。而此时的中原却刚刚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战时期,实力对比对契丹极其有利。因此,契丹很快就开始介入中原的政治,阿保机与当时镇州(今天的河北正定)军阀张文礼结盟,开始在不同中原势力之间制造矛盾,最终间接促成了后晋被后唐灭亡。
燕云十六州,莫州和瀛州后被后周收回
而在后唐建立之后,契丹又开始暗中支持主要掌管今天的山西地区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使石敬瑭实力大增。当后唐皇帝担忧石敬瑭的实力膨胀,想让他换个地方任职时,石敬瑭立马发动了叛乱。后唐朝廷当然也立即发兵讨伐,此时在位的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则出兵帮助石敬瑭击败后唐军队,并支持其将后唐灭亡,建立了后晋。而后晋的实力是远远不如后唐的,而且它是完全在契丹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石敬瑭称帝后,认比自己小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而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之后,则又彻底改变了中原和北方政权的实力对比。因为燕云十六州不但是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战马产地,而且还是长城所在区域。而长城所依赖的险要山区被北方游牧民族控制之后,华北平原就没有任何屏障地暴露在北方铁骑面前,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原王朝几乎完全无法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因此此时的契丹,实力已经完全超越了所有的中原割据王朝。
宋朝时始终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来石敬瑭死后,他儿子石重贵想改变对契丹称臣的做法,但此时如日中天的契丹立即发动了对后晋的灭国之战,只用了不到三年就攻入了后晋首都开封,将后晋灭亡。之后耶律德光也来到开封,再次登基,并将契丹的国号改为“大辽”。所以辽朝其实也是一个在中原建立的王朝,而且当时耶律德光是有意直接入主中原,长期统治的。但因为契丹进入中原之后,纵容兵将四处掳掠,还迟迟不让对其臣服的各个节度使返回驻地,导致中原民变四起,契丹军队在各地遭遇到激烈抵抗,统治无法维持,在不到一年之后被迫撤出了中原。
但经过这些变故,契丹从北方的一个小部落联盟,崛起成为了地跨传统汉地和草原的强盛帝国,取得了对中原巨大的武力优势。而在阿保机统一契丹34年之后,赵匡胤才将中原重新统一起来,建立了北宋。后来北宋虽然也曾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34年的统一时间差已经使双方在骑兵实力上产生了巨大差距,加之北宋建立时就确定的重文轻武国策,收复努力始终没有成功,这也为后来一系列历史变迁打下了伏笔。(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