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其实在汉朝和罗马时代,因为地理的阻隔,双方对于彼此的认识都还是介于传说与真实之间。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几个历史学者,如维吉尔、贺拉斯和斯特拉波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提到了远东地区存在一群会生产丝绸的赛里斯(Seres)人。现代一般观点认为,这里说的赛里斯就是指中国,赛里斯就是中文“丝”字的音译。
公元元年前后汉朝与罗马大致疆域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地理学家庞波尼乌斯·梅拉则对赛里斯的地理位置有了一些认识,他在著作中曾提到说赛里斯位于东方海岸的中心位置,在北面紧邻欧亚草原,在南面则和印度接壤。
庞波尼乌斯的世界地图,最上为赛里斯
当时,罗马的一些学者对于赛里斯的地理位置一直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赛里斯位于中亚地区,其它一些人则认为它位于东亚,还有人把它跟印度混为一谈。不过在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末期的史学家马尔切利努斯(Marcellinus)对赛里斯所留下的记载则相对比较准确了。当时他说赛里斯的土地被高高的城墙所包围,而且赛里斯的核心区域围绕着一条名为“巴乌提斯河”的大河。现代很多学者认为,这城墙和大河明显说的是长城和黄河。
而且,因为罗马人只有通过中亚和西亚的其它族群才能获得一些和中国有关的间接的信息,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也跟盲人摸象差不多。比如在公元2世纪生活在罗马治下的埃及的地理学家托勒密虽然对中国与埃及的距离有过相对比较准确的描述,但他却把从陆路传到欧洲的名称赛里斯和从海路传到欧洲的名称Sinae(可以翻译成秦国,China一词的词根)当成了两个国家。这种认识在后来的欧洲影响深远,直到近代才逐渐澄清。
古罗马壁画里身穿丝绸衣服的神话人物
不过当时汉朝与罗马之间间接的商贸往来还是非常频繁的,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就是中国丝绸在古罗马的盛行。比如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就曾经提到,当时罗马会进口由赛里斯人加工的丝制品,而且罗马非常崇尚丝制衣服。
现代研究还原的公元1世纪中欧贸易路线图
但在罗马的记载里,几乎没有提到过和赛里斯,也就是中国有过什么直接的人员往来。只是现代一些学者发现有古籍记载说:在公元1、2世纪之交时,一位古罗马旅行家马耶斯·提提亚努斯(Maes
Titianus)曾经到达过罗马人认知极东区域的一座石头塔,现代一些学者认为这座石头塔和中国新疆喀什地区的一些古迹有接近之处,认为他可能在当时到访过这些地区。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汉朝(及魏晋南北朝)对古罗马的认知。很多朋友都知道汉朝曾经将古罗马称为“大秦”。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大秦”是音译自古波斯语里的Dasnia,意思是“西方”,有时波斯人会这样称呼罗马。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字是指秦朝,而中国一些古籍里曾说大秦“衣服车旗拟仪中国”,也就是说认为他们的文明水平跟中国很接近,所以把他们称为大秦。而早期汉朝人对罗马的认知其实传说的成分也很重,比如《后汉书·大秦传》里就说大秦离西王母所居处很近……
这张明朝的地图中仍画有大秦国(最左)
另外,汉朝的史籍里,还曾把罗马称为黎轩或是犁靬(jiān)。现代一些学者认为,黎轩最早其实可能不是指罗马,而是埃及城市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译名,后来埃及被罗马吞并,所以犁靬又成了罗马的名字。而在《史记》里,则曾经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派使节抵达了黎轩。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其它史料佐证,而且黎轩究竟在哪也有很大争议,所以汉使到了埃及还是要打上很大疑问的。
明朝人根据古籍记载想像的大秦人形象
而在三国时期的史书《魏略》里,又曾经提到过一座名叫安谷城的城市,一些现代学者认为安谷城也是指埃及亚历山大城。而《魏略》里关于安谷城周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被这些学者认为是对尼罗河三角洲等地区地理环境的描述。
不过相对于地理方面的不确定性,中国史书里对古罗马社会制度的描述就算是放到现代也可以说相当准确。比如在《后汉书·西域传》里,就曾这样介绍大秦的政体:
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也就是说大秦有由36个人组成的国会,只有能人才会被立为国王。而且只要国家一出现灾祸,就会更换国王,被废掉的国王也没有怨言。
《后汉书》里对古罗马元老院也有记录
而这段描述明显是在说古罗马时期的元老院,以及罗马帝国在公元3世纪危机时50年有26人称帝的情况。虽然古罗马元老院的人数至少有几百人,而且公元3世纪频繁更换皇帝是因为罗马经历军阀混战的乱世,绝非“甘黜不怨”,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段描述也着实是非常准确的了。至于许多朋友知道的甘英出使罗马以及罗马使节来华的相关记载,网上相关资料很多,今天就不赘述了。(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