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差别如此之大?确定不是以偏盖全?把一少部分人的观点说成是所有人的观点?
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身份
其实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很可笑,这就好像是把赵云和曹操比,或者是把许储和刘备比,因为这两个人根本不是同一个类别的人。有些人可能分不清楚这两人身份上的差别。但其实张学良和薛岳虽然都有军职,但根本不是同一类人。张学良是一方诸侯,而薛岳则是一个军事将领。张学良主要的职责是做出政治治理方面的决策,当然政治决策也包括军事行动,但带兵打仗绝对不是他的直接职责。
薛岳则是军校出身的一个职业军人,他的职责就是打仗,而且薛岳是在这方面非常纯粹的一个将领,从头到尾没有参与进政治之中,就是打仗而已,即使是到了台湾之后被蒋介石“杯酒释兵权”也没有给蒋介石添任何麻烦,让蒋介石无比满意,这样的军人肯定是当政者最喜欢的。
薛岳的战功值得肯定
而且石头君也不质疑薛岳是抗战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这种说法,因为几次长沙会战总共运用了100万以上的中国军队,动用了最多的军队,歼灭日军最多也是正常的结果。
在当时,几次挫败日军占领长沙的企图,而且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无疑极大地提振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所以这个功绩是值得肯定与纪念的。
张学良的战略功绩一样不容抹杀
但薛岳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立下的功绩却是不能用来对比张学良作为一个职业政治人物的决策的。当然东北是在张学良手里丢失的,这个责任张学良需要承担。但这里也应该客观的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现在人们说张学良应该为丢失东北担责的时候,都会说当时蒋介石只是名义上的全国领袖,他实际上指挥不动东北军。
我们可以认定这个事实,但这时问题就来了,既然张学良需要为东北军负全责,而蒋介石对东北军什么责任都不承担,那就等于是东北军当时需要独自面对已经对占领东北蓄谋已久的日军了。那么东北军有实力抵抗住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关东军吗?
最近看到好多人说当时东北军有20万人,而在东北的关东军只有两万人,对这个数字石头君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了。其实真正比较权威的统计是,当时在东北的东北军大概有16万人左右,而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却也有接近7万人,也就是双方兵力远没有网上流传的那么悬殊。
但即使这样东北军还是比日本军队人多是吧?确实是,但在当时,中日军队之间的战斗力差别却更加悬殊。这种战力差别,我们可以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双方几次大规模会战的参战人数和结果作为对比。1937年的淞沪会战,日本一共动用了30万军队,而中国方面则出动了80多万军队,可以说是出动了最精锐的主力,当然中国军队作战十分勇猛,中间有无数动人的事迹,但结果是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30余万人,有些研究说淞沪会战中中国至少损失了全国一半的主力军队。而日军只伤亡4万余人,最后结果是上海和周边地区被日军占领。再看一年之后的武汉会战,中方出动了110万军队,日方还是出动了30多万军队,打了四个月,中国军队伤亡40多万人,日军占领武汉和周边地区。还有一点要明确,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都是精英尽出的,而在中国内地出动的日军部队是中国派遣军,其战斗力是明显不如关东军的。
那么16万东北军,如果抵抗,能抵抗多久呢?而且当时日本在东北的军队可是绝对不能只计算那7万人的,因为当时整个朝鲜半岛都是日本领土,日本在那里还有大量驻军,如果东北战事一爆发,日本派遣增援简直易如反掌,可以说东北军在数量上的优势也会在几天之内转化为均势,甚至劣势。因此就算东北军抵抗,如果没有蒋介石调动全国其它军队支援,估计也就能让东北的战局延长两个月左右,注意是延长,不是总共持续两个月。
但国民政府会支持东北军吗?918事变发生之后,国民政府在次日就获得了张学良的战报,而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回电是这样的:
……接沪电知日兵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
然后在当天就向日本提出抗议,并决定要在国际联盟去告日本。这些举措虽然没错,但这态度摆明了就是要政治解决,而根本没有在全国总动员,与日军决一死战的任何举动。这时候张学良如果让东北军拼死抵抗,不惜全军覆没,最终只是换来大家都知道的让战局延长两个月,他就不可能是搞政治的人了。
所以918东北丢失,张学良确实是有责任,但也不是网上那种情绪化的“逃跑”或者“胆小”可以形容的。但在5年之后,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则使中国迅速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而这对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意义可以说是根本性的。
西安事变除了让中国全国一心,决心抗战之外,还有一个影响是使日本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之前就被迫提前和中国开战,结果打了没几年日本的石油储备就枯竭了,无奈只好去发动太平洋战争,希望以在东南亚抢到的石油弥补其战争所需,但这样做引发美国介入,最终使中日战争的形势也得到扭转。所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件,这个功绩不但可以完全抵消其丢失东北的责任,而且功劳要远远盖过过失。(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